「香港樂壇已死」這六個字近年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眼前,普遍人認為香港近年不論歌詞還是歌手的演繹也開始變得參差不齊, 完全比不上其他地方的音樂,亦與以前的音樂有著差天共地的分別。可能身為讀者的你或許亦有同樣的看法,認為廣東歌已經徹底沒落。但是,筆者卻認為事實並沒有達到「徹底沒落」、「已死」等這些如此嚴重的程度。相反地,香港樂壇在不斷演變的世界中發展了自己的新一面。
對於某一些人來說,對於香港樂壇的認知依舊停留在《海闊天空》、《獅子山下》、《紅日》等一些經典名曲,這些經典名曲刻畫了當時的熱血、堅持不懈,繼續追尋著自己的理想。簡單淺白的歌詞清晰易記,旋律激昂澎湃,使歌曲深入人心。這些也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作品,而這個時期是普遍人認為香港樂壇大放異彩的時期。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香港樂壇經歷了不少的變遷,由填詞到歌手演繹也變化了不少。在填詞方面,香港樂壇在90至10年代,多數歌曲的歌詞也是由被稱為詞神的林夕所創作,而現在新發行的歌曲中,由黃偉文所填詞的歌曲卻成為了主流。
也許你會不理解這兩個人名,但是他們卻或多或少造就了香港廣東歌的發展。林夕的歌詞富有優美的修辭技巧,意境深遠,充滿著許多文學意義。同時,黃偉文所寫的歌詞較為通俗易明,一針見血。即使他們為同一首歌填詞,但是他們各自的風格卻讓一首歌有著多於一種的意味,這就是廣東歌其中一種特色。
在歌手方面,90至10年代中陳奕迅就是其中一個出色例子了。他以出色的唱歌技巧為人所認知,音準極佳、音域寬廣、音色敦厚,富有個人特色的歌曲演繹實屬為經典。但自從2018年,由「全民造星」所誕生出的一隊團體的流行卻成為了許多人認為香港「樂壇已死」的導火線。
許多人認為他們不像韓國、日本等其他地方的組合厲害,卻不停宣揚自己要成為「亞洲第一」的行爲令人感到羞恥;在2022年,同樣因該節目而組成的女子組合,亦同樣讓香港返起一層層巨浪。有人認為當中其中一位成員李芯駖年紀較大,相比韓國等國家,10至12歲已經開始成為練習生,李芯駖比外界認為不適宜成為藝人,亦是香港本土認為「樂壇已死」的其中一項主因。但是於我而言,那一隊團體也許真的沒有能力成為「亞洲第一」,但他們卻重新掀起香港的追星潮,為樂壇重新燃起了夢想的火焰;李芯駖的出道也正正代表著香港一直秉持著的精神——「堅持不懈」、「勇於追夢」。難道這就是「樂壇已死」嗎?難道這不是另一種體現廣東歌的特色嗎?
許多人認為「樂壇已死」,我認為原因是除左科技的變遷,本土市民已經甚少留意香港自己的特色,甚至文化。他們沒有留意,為什麼就可以單憑外界的評論就斷定「樂壇已死」呢?其實香港樂壇近幾年有著越來越多的新力量,新舊慢慢交替,越來越多新潮流被引起,「樂壇社工」陳蕾富有正氣和鼓勵的歌曲和自稱「喃嘸佬」林家謙的獨特歌聲正正就是其中的好例子。你們也許不認識他們,但是他們正正為了香港樂壇默默耕耘,做出更好的廣東歌。對於他們來說,結果並不重要,過程才是意義,獎項等結果只是浮雲而已。
我在此衷心希望每一位也能好好珍惜廣東歌,珍惜廣東話。廣東話是我們的母語,是香港市民最常用的語言之一,而廣東歌作為以廣東話為主的作品,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在說出「樂壇已死」等話語前不妨好好思考究竟是事實還是別人人云亦云,而你是否被他們蒙蔽了雙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