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音樂串流平台、沒有YouTube、甚至沒有互聯網,大家會如何尋找自己喜歡的音樂呢?
在未有互聯網的時代,接觸外界就是透過電視與電台。音樂方面,香港的廣東歌在我小學和中學年代是開始起步,電台還是播着不少英語歌曲,我的流行音樂初體驗也是從該處開始,靠着DJ 唱片騎師們挑選播出的歌曲,來認識外國音樂,真要多謝他們。
當時每天伴着我讀書的是香港電台DJ伍家廉播放的音樂。逢星期一至五黃昏的節目,播着 easy listening 的歐西流行歌曲,沒有菱角,就是讓人放鬆。我做功課的書枱就在窗前,聽着這些懶懶的音樂,望着從對面樓房夾縫中擠出來的日落餘暉,手按着打開了的課本,腦袋卻夢着。求學的壓力很大,但書桌前的黃昏和音樂,是每日的美好時光。
另外一位DJ是葉漢良,他讓我學習聽更多不同音樂種類。葉漢良亦即是廣東歌填詞人卡龍,他的作品包括張學友的《月半彎》、林憶蓮與倫永亮合唱的《此情只待成追憶》等。他在電台主持的節目卻是播放西方音樂,特別是爵士樂,由旋律容易入耳的 Michael Franks 以至聽到我一頭霧水的爵士組合 Weather Report 皆有。葉漢良就好比藝術展覽的策展人一樣,每次的節目就是策展一個音樂體驗,讓觀眾接觸一個比較冷門種類的音樂世界。
葉漢良在節目中會介紹歌曲背後的樂手和監製,我就學習順藤摸瓜,喜歡某一首歌就會在音樂節目留意或在唱片封套上找出監製是誰、作曲者和樂手班底有甚麼人,然後再找出這些人還幫了誰製作音樂,從而認識到更多風格相近的歌手和歌曲。
在爵士樂方面,當年不難見到當紅的樂手,為某歌手拔刀相助做伴奏,這些幕後班底隨時是比歌手還出名的猛人。我就是這樣認識了如 Lee Ritenour,George Benson 和 Marcus Miller等結他手和其他樂手,作曲方面就認識了巴西音樂 bossa nova 元祖 Antônio Carlos Jobim,而 Jay Graydon,Quincy Jones 和 Tommy LiPuma 監製的音樂對我而言是比較容易吸收。
不過爵士樂真是有點艱深,我聽得最多的還是流行音樂。電台每週的流行榜是我認識流行音樂的一個渠道。這就包括外購的 American Top 40(AT40),當年是由節目創始人 Casey Kasem 主持,播出美國 Billboard 雜誌流行榜該星期由第四十位至第一位的歌曲。已經記不清楚了,這節目好像是長三小時,在商業電台英文台播出。這麼長的節目,自然成為伴着我讀書的娛樂了。
隨着廣東歌興起,我聽音樂的種類也由英文歌曲擴展到廣東歌,透過電台節目及電視劇的主題曲而接觸得到。
快速搜畫至今天,音樂串流平台可能已經成為大眾聽音樂的重要來源。
這些平台不但有海量的歌曲,還能根據用家常聽的音樂去推算和介紹其他相近的歌曲/表演者,讓用家能夠接觸他們不熟識但可能會喜歡的音樂。
所以,現在我已無需再用那原始的順藤摸瓜方法,而是參考音樂串流平台的介紹。而我的音樂嚮導亦已由以前的電台DJ改為 Spotify 的推介 playlists 為了。
很感謝你讀到這兒,讓我的文字能夠與你觸碰🌻
如欲轉載或引述,敬請與我聯絡,謝謝!
文字©黃璧怡(stargazzze113@gmail.com)
圖片© — 見圖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