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部短片輔導金為重要的影視補助之一,是許多導演的創作必經之路,甚至是很多人拿到的第一桶金,此篇文章已107~113年的數據為分析基礎,觀察歷年補助金額趨勢與各項比較。
短片(short film)在國內外的影視市場上,通常是作爲名片般的存在,是很多新導演正式踏入產業的第一步,不管是否為影視科系出身的導演,除非家裡有礦,不然『如何取得資金』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在台灣,論最大宗的還是舉辦數十年的文化部短片輔導金(簡稱短輔),影響許多新銳創作者,作為一個菜鳥製片前前後後也幫不同導演投了5次企劃,到去年113年度才真的拿到錢...
江湖謠言中,短輔的錄取率是10%唷~ 疫情隔年傳說中是投件量最大的一次。
📌 相關簡章請見 → 文化部 短片輔導金
📣 往年都是5月底截止 ▶️ 10月上旬公布初審結果 ▶️ 10月中下旬面試 ▶️ 11月底複審結果公布
於是就想說來看看近年度的補助趨勢與金額變化,分析近7年的趨勢變化,希望給想要拿錢錢開始拍片的朋友們一些幫助,順便釐清一些自己的問題和懷疑。
但話說在前頭,此分析僅是觀察前幾年趨勢,短輔金額與結果還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此分析參考就好。
❓以下為幾個主要研究的數據與問題:
先上圖:總金額、平均金額、總組數的折線圖:
加加減減之後,生出不專業的表格與折線圖。
接下來是一些初步分析,很明確先依照類型大致拆成前後兩個段落:
總金額維持在3千萬上下,108有幾組高金額的補助,在總金額差不多的狀況下,拉低了整體組數,成為這7年內組數最少的(21組),而其他年份各項數據都較為接近。
112年組數與總補助金額創新高,提高至前一年的1.5倍!
113年總金額降低,但平均補助金額略為提高,未來是否會持續維持這個趨勢,蠻值得關注!(但但但今年預算是不是...)
上圖,長條圖看整體金額分布、散點圖看當年度金額分配:
7年共入選177組,一年平均25組。
最多的組別在100萬~140萬的區間,佔這7年超過一半的數量。
112與113年除了拉高整體金額之外,補助平均數也拉高了一階,之後平均數猜測會慢慢往140萬以上成長,或許也是呼應 短片的製作成本持續成長,其中包含基本薪資、工時意識等相關因素。
今年來觀察,一般情況下,15分鐘以上的實拍沒有150萬可能會有點艱辛,如果要特殊技術、超多場景等額外因素成本就更可觀了,當然如果你是省錢小天才就另當別論了~ 🤑
所以也不太確定這金額到底算不算真實成長 ,若能促使大家不依賴單一補助也是好事,但但但短片要拉贊助也是有許多困難點... 這篇就先不討論這件事了...
不過還是提醒各位 補助金額 ≠ 實際製作成本,仍須尋找其他資源補足,補助僅能佔總預算的80%唷!
另外108年因為有3組超過250萬,所以明顯拉高平均,猜測也是拉低組數的原因。
從散點圖看的出來108~110各有幾組的數字遠超其他組別,而112~113雖然也有超過200萬的高額補助,但反而是把200萬以下的組別往上拉,連帶帶動整體平均上漲。
這一項比較沒有具體的查證,我並未一個一個搜尋確認每部片是動畫還是實拍,但還是很想知道是不是預想的這樣。
於是我找出了高於200萬的組別,共13組,也就是這7年中補助金額名列前茅的組別,發現多數是動畫。
其中前10被動畫全包:魍神之夜、困、貓年海岸、三時一日、粉紅漏水、島影、拾憶男孩、鏡子、文學家、恭喜!恭喜!
目前我也不太確定是否有較低預算的動畫組別,蠻想知道動畫跟補助金額的關係密切到哪裡,當然作為動畫製片,我也認為動畫短片的平均成本確實更高。
另外提一個短輔的狀況,幾乎每年評審名單都只會有一位是動畫專業的。
拉回原本這張圖,以平均來看確實可能會覺得公司拿比較多錢,但107、110卻是公司平均較低,112~113兩邊差距也越來越小,所以或許影響沒有那麼大。
不知道啦!
如文章開頭所述,短片輔導金畢竟是由專業評審們決議出來的名單,也會受到文化部政策等零零總總因素影響,就算明年直接拉低預算也不用太驚訝。
此篇僅能以一些數據去從外圍分析,解決一些大家好奇的問題,以及給大家一個對於拿到多少錢的底。
以下還是給幾個猜測:
寫企劃這件事情,頂多只是幫創作者梳理執行方式、創作理念、預算表或劇組人員之類的,但不管你問哪個導演或評審,大家還是會回答你『故事最重要!』
還是花多一點時間寫劇本吧!導演們!
至於什麼是『好劇本』,這邊就不回答這麼主觀的問題了。
感謝大家看到這裡,如果還有什麼疑問,或想看到什麼主體,都歡迎討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