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情描述新潟佐渡島上謎樣的女人(小松菜奈 飾)在廢棄金礦坑內的設施中醒來,而原在礦場裡從事清潔工作的黃(大竹忍 飾)在發現了之後,好心將她收留;她既沒有名字,也不記得過去。黃把她帶回家中,和一起生活的少女們將她取名為綠,並在取得館長的許可後,綠也開始了清潔的工作後開啟新生。可能是一隻小貓的出現,循著貓咪的蹤跡,綠遇見了住在礦區內的男子(松田龍平 飾),他同樣也沒有過去的記憶,綠喚他作「藍」,這樣的發展…在不見天日、深不見底的礦坑隧道,綠和藍冥冥中相互吸引,串起前世今生的記憶,悄然輪迴。
兩個對過去失憶的人互相吸引,隨著交流增多,他們感覺到彷彿被某種力量牽引著,並約定每次都在寺廟的山門見面,一起共度時光。然而某一天,綠遇見了與藍關係親密的女子紫(石橋靜河 飾),心情頓時陷入了混亂…。
導演富明哲也於前怍《接近無限思念的藍》面世後,第二部長片即網羅上述的主要演員陣容,小松菜奈與松田龍平首次大銀幕共演。以與世隔絕的礦坑為舞臺,在神秘空無的地景,緊貼樹影、隨風脈動,脫離時間軌道,幻化存在與消失、死亡與重生等多重維度。RADWIPMS主唱野田洋次郎操刀配樂,更添夢幻迷離氣息,悠遠綿長的隧道中,響起陣陣空谷回音。
《來生再見未名的我們》使我們可以感受到「好像總有什麼要發生」的期待,卻讓盼望就這麼懸在那裡。再來看看全片以 4:3 的比例拍攝,讓人家覺得有一種正視框景的直觀效果,這樣的比例讓我們有一種瞪大眼睛的觀看的臨場感,更可以直接去面對導演鏡頭色調的運用,或是強化綠色濾鏡的效果,甚至很多場景都是用稍微曝光過度的方式,讓我們覺得在整個影像上有一種凝重的時代感,也有一種時空凝結的或是一種下沈的無奈感受,所以是一種刻意或是導演想要表達那種深層的凝視感吧;所以整個背景畫面都相當乾淨清晰,而也將佐渡島的樣貌以一種歷史層次的孤獨感呈現出來,在全片的看下來的佐渡島,景頭中出現了被劈成兩半、兩相遙望的山頭,和曾經被淘金熱凌虐過的土地,形塑成一個被遺忘的環境。長鏡頭靜靜旁觀,不干涉被攝主體,導演似乎想以這樣的拍攝組織出對觀眾不要習慣於「快速」,可以用沒有目的性的緩慢解放固執思維;它絕對不是那種一般的觀光勝地所擁有的美,更多的是那種充滿歷史痕跡,殘缺的美感,它本身就帶著一種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其實這都和電影出現的角色情境相呼應。
經由本片再去探索佐渡島的歷史,瞭解到這是早期江戶時代日本政府將流浪者送去那邊做採礦或是勞力的礦場,所以基本上這些沒有名字及戶籍的人或許也沒有未來,而在這邊徘徊的靈魂或是沒有目的漫遊的人都是一種由本片來透露出那些需要被關懷或是憐憫的溫暖;所以不管是男主角或女主角是否是被送進來的流浪者,或者是本來的居民或者是某事他們是有前世或累世的因果連繫的,到了最後面看得到的結局是殉情的亦或是自殺的…,但是從緩慢的場景上透露出表面屈服但是內心想像堅貞的美感。電影畫面美如一張來自日本幽靜秘林的畫,劇情是有時像畫外音斷斷續續的句子,讓人摸不著頭緒。導演提出一堆問題,卻不願表明來意,也不透露任何解答,角色沒有名字、失去記憶,一個人的所有標籤被抹除。
有時候無法想像在江戶時代的時候殉情是有一種不被社會接受的,甚至是看不起的,所以片中有現實的旅遊團的解說場景,也有當時候或是那個時代的夜生活的場景….,都可以讓我們知道是導演或是編劇想要告訴我們,這一個時候的或是時空背景轉換的進程中,不管是殉情或是自殺的靈魂他們都總是會慢慢地在這樣的一個空間中找到之前的情感歸屬、或是社會意識下的抗拒結果,這樣而言我們都可以看得到這個輪迴宿命過程就跟片名一樣,或是說在片子的開頭女主角說的:等我們重新投胎,下一輩子一定要在一起。
其實這邊鋪這片電影在於表達導演的哲學思想價值、藝術美感、拍攝手法等等,但是其中讓我們覺得對情緒流動的落差、難以理解的交叉時空、甚至對於死亡方式的一種批判,都是我們可以慢慢地去深思或咀嚼這樣的一個意涵,從開始以為故事是線性的描述或是心聲的吐露,但是全片看了才知道他是現實世界與輪迴空間,甚至是轉世投胎前的一個特殊時空交錯的敘述故事,所以說這是一個意識流的一部電影應該是從這樣來論述吧。這部片子日本美學也有一些日本的傳統習俗等等穿插在其中,所以我們要理解導演的設定或是編劇他們的思想後,可以建議大家去做一些功課,譬如說佐渡島礦場的前世今生、江戶時代對於殉情或是自殺的社會批判等等吧。所以這部片子真的他有很深層的藝術和哲學的思維,是可以讓我們看很多幾次之後或是每看一次必有一次不一樣的思維,總究他要獻給還在徘徊的靈魂,這樣的一個告解是讓人家感到一種對於現實世界中的孤獨者或流浪者孤單給予一種疼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