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圓禿(Alopecia Areata)是一種常見的脫髮疾病,影響全球約千分之一的人口。它的特點是突然發生的局部性脫髮,通常呈現圓形或橢圓形的禿斑。雖然圓禿本身不會危及生命,但它對患者的外貌、自信心和心理健康可能造成極大的影響。
本篇文章將介紹圓禿的成因、臨床表現、診斷方式以及現有的治療選擇,希望能幫助大家更了解這種疾病。
圓禿的成因
圓禿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當身體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毛囊時,就會導致頭髮掉落。造成圓禿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
- 免疫系統異常:正常狀況下,毛囊具有「免疫特權」,能避免免疫系統的攻擊。然而,在圓禿患者身上,這種保護機制可能失效,使得毛囊受到T細胞的攻擊,進而導致落髮。
- 遺傳因素:研究發現,約 20% 的圓禿患者具有家族病史。同卵雙胞胎的發病率高達 42%,顯示基因在疾病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環境因素:壓力、感染、疫苗接種、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疾病)、營養缺乏(如維生素 D 缺乏)等,都可能誘發或加重圓禿。
臨床表現
圓禿的症狀因人而異,以下是常見的表現:
- 局部落髮:最典型的症狀是頭皮或其他毛髮區域(如眉毛、睫毛、鬍鬚)出現光滑、無炎症的圓形禿斑。
- 驚嘆號毛髮(Exclamation Point Hairs):在病灶邊緣可見到毛髮根部變細,而遠端仍維持正常粗細,呈現驚嘆號的形狀。
- 指甲異常:約 10% - 20% 的圓禿患者會出現指甲點狀凹陷、粗糙或條紋等變化。
- 病程變化多端:部分患者的落髮可能會自行恢復,但也有些人會進展為更嚴重的型態,如:
- 全頭禿(Alopecia Totalis):整個頭皮的毛髮完全脫落。
- 全身禿(Alopecia Universalis):全身毛髮皆脫落,包括眉毛、睫毛、腋毛、陰毛等。
診斷方式
圓禿的診斷主要依賴臨床判斷,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史與理學檢查來確定診斷。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診斷方式:
- 視診與觸診:觀察禿斑的特徵,檢查是否有驚嘆號毛髮、毛囊口是否仍可見等。
- 頭髮拉拔測試(Pull Test):在病灶邊緣輕輕拉扯 40-60 根毛髮,若輕易拔除 10% 以上的毛髮,表示落髮仍在進行中。
- 毛髮鏡檢查(Trichoscopy):透過皮膚鏡觀察病灶,尋找特徵性的毛髮變化,如黃點(毛囊角質栓)、黑點(毛髮斷裂殘留)等。
- 頭皮切片(Scalp Biopsy):對於不典型的圓禿,可進行病理檢查,以確認毛囊周圍是否有淋巴細胞浸潤。
治療方式
雖然圓禿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但多種治療方式可以幫助毛髮再生,並減少復發風險。治療方式的選擇取決於疾病的嚴重程度、病灶範圍及患者的個人需求。
類固醇治療(Corticosteroids)
類固醇是最常用的圓禿治療方式,透過抑制免疫系統攻擊毛囊來促進毛髮再生。根據給藥方式可分為:
- 局部類固醇注射:最常使用 Triamcinolone acetonide(濃度 10mg/mL),每 2-4 週於病灶處皮內注射一次,通常 6-8 週內可見毛髮再生。
- 外用類固醇:適用於輕度圓禿,若 3 個月無效果則停止治療。
- 口服或靜脈類固醇脈衝治療(Corticosteroid Pulse Therapy):短期高劑量使用 Methylprednisolone(靜脈注射 500 mg/天,連續 3 天,每月一次)或 Dexamethasone(每週 2 次,每次 0.1 mg/kg),效果較快,但需留意副作用如體重增加、骨質疏鬆及高血壓。
常見副作用:局部使用可能導致皮膚萎縮、色素變化,系統性使用則可能影響內分泌與代謝功能。
JAK 抑制劑(Janus Kinase Inhibitors)
JAK 抑制劑透過調控免疫系統來減少毛囊發炎反應,近年來成為圓禿治療的新選擇。
- Baricitinib(JAK1/JAK2 抑制劑):
- 美國 FDA 和台灣食藥署核准用於治療中重度圓禿,劑量為 2-4 mg/天。
- 2-3 個月內開始見效,完整毛髮再生通常需 6-12 個月。
- 副作用:上呼吸道感染、膽固醇升高、帶狀皰疹風險增加。
- 其他 JAK 抑制劑(尚未獲健保給付,需自費):
- Tofacitinib(JAK1/JAK3 抑制劑):研究顯示 77% 患者有毛髮再生,58% 達到 50% 以上改善。
- Ruxolitinib(JAK1/JAK2 抑制劑):局部使用有效,約 75% 患者在 3-6 個月內見效。
- Ritlecitinib(JAK3/TEC 抑制劑):對嚴重圓禿有效,能促進毛髮再生並減少復發。
注意事項:JAK 抑制劑的治療效果需長期維持,停藥後可能在 3-6 個月內復發。
局部免疫療法
局部免疫療法透過刺激皮膚產生過敏反應來調節免疫系統,適用於廣泛性圓禿或傳統治療效果不佳者。
常見藥物:二苯基環丙烯酮(DPCP)、方酸二丁酯(SADBE),這些藥物塗抹於頭皮可誘發接觸性皮膚炎,使免疫系統重新調節,從而促進毛髮再生。副作用:皮膚炎、淋巴結腫大、蕁麻疹、白斑或色素變化。
局部血管擴張劑
Minoxidil(米諾地爾):
- 外用 5% 可促進毛囊血液循環,幫助毛髮生長,但對完全脫落者效果有限。
- 口服米諾地爾(每日 0.25-5mg)效果與外用相當,可作為治療選擇。
副作用:可能引起頭皮刺激、心跳加快或低血壓。
光療(PUVA / UVB 308nm)
光療利用紫外線抑制免疫攻擊,促進毛髮再生,對部分患者有效,但需長期治療且效果不如 JAK 抑制劑。。
- PUVA(補骨脂內酯 + UVA):口服或外用感光藥物後,再使用長波紫外線照射。
- UVB 308nm:特定波長的紫外線可誘導 T 細胞凋亡,減少免疫攻擊。
其他可行療法
- 單株抗體:Dupilumab 可調節免疫反應,可能對圓禿有效,但仍在研究階段。
- 口服免疫抑制劑:Methotrexate、Azathioprine、Cyclosporine 可壓制免疫反應,適用於嚴重病例,但副作用較多,如肝功能受損、腎毒性等。
日常照護與預防建議
雖然圓禿的發生往往無法預測,但適當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於降低復發風險:
- 維持健康飲食:補充足夠的維生素 D、鐵質、蛋白質等,有助於頭髮健康生長。
- 減少壓力:透過規律運動、冥想、深呼吸等方式來減輕壓力。
- 避免過度刺激:染燙髮、長時間使用髮膠等可能會影響頭皮健康。
- 適當保護頭皮: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可戴帽子或使用防曬產品。
結語
圓禿雖然是一種不影響身體健康的疾病,但它對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質量影響深遠。透過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夠重新長出頭髮,甚至完全恢復。
參考資料
- 陳柏豪, 孫于珊. 圓禿的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2025;40(1):6-12.
- Strazzulla LC, et al. Alopecia Areata: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New Perspectives on Pathogenesis. J Am Acad Dermatol. 2018;78:1-12.
- Rodriguez TA, et al. Concordance Rate of Alopecia Areata in Identical Twins Supports Both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J Am Acad Dermatol. 2010;62:525-7.
- Willemsen R, et al. Increased History of Childhood and Lifetime Traumatic Events Among Adults with Alopecia Areata. J Am Acad Dermatol. 2009;60:388-93.
- Aksu Cerman A, et al.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Alopecia Areata. Br J Dermatol. 2014;170:1299-304.
- Chelidze K, et al. Nail Changes in Alopecia Areata: An Update and Review. Int J Dermatol. 2018;57:776-83.
- Ross EK, et al. Videodermoscopy in the Evaluation of Hair and Scalp Disorders. J Am Acad Dermatol. 2006;55:799-806.
- Alkhalifah A, et al. Alopecia Areata Update: Part II. Treatment. J Am Acad Dermatol. 2010;62:191-202.
- US FDA. Olumiant (Baricitinib) Tablets, for Oral Use.2022.
- Phan K, et al. JAK Inhibitors for Alopecia Areat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9;33:850-6.
- Randolph M, et al. Oral Minoxidil Treatment for Hair Loss: A Review of Efficacy and Safety. J Am Acad Dermatol. 2021;84:7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