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家裡的寶貝開始學說話,是多麼開心的事!但如果發現孩子說話時好像「卡卡的」、重複某些字或音,甚至拉長聲音,許多家長可能會開始擔心:「我的孩子是不是口吃?」
別擔心,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出現一些不流暢的狀況其實很常見,我們家的寶貝也有這個時期。這次的念書筆記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什麼是口吃,以及家長可以怎麼做。
口吃是什麼?跟「說話不輪轉」一樣嗎?
首先,我們要區分「典型的發展性不流暢」和「口吃」。- 典型的發展性不流暢: 很多學齡前的孩子在學說話時,會偶爾停頓、重複整個詞語或句子(例如:「我...我要...我要那個」)。這通常是語言發展的正常現象,大部分孩子長大後會自然消失,不太需要特別治療。
- 口吃式不流暢: 這比較像是我們一般認知的「口吃」。特徵包括:
- 重複聲音或音節(例如:「ㄅ...ㄅ...ㄅ...球」、「我我我...要去」)
- 拉長聲音(例如:「ㄇ~~~媽咪」)
- 話語中斷或卡住,好像有話說不出來。
發展性口吃是最常見的類型,大約影響 5-10% 的學齡前兒童。雖然大部分孩子會自行改善,但仍有約 1% 的人到成年後還會有口吃狀況。
為什麼會口吃?是家長造成的嗎?
口吃不是因為父母教養不當、孩子壓力太大或模仿別人造成的!
目前研究認為,口吃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主要和以下兩點有關:
- 基因遺傳: 大約 30-60% 的口吃者有家族史。如果直系親屬(如父母、兄弟姊妹)有口吃,孩子口吃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三倍以上。
- 神經生理因素: 可能與大腦處理語言訊息、控制說話肌肉運動的區域運作方式有關,例如某些神經迴路或化學物質(如多巴胺)的活性差異。
雖然負面的言語環境(例如:被批評、被打斷、不耐煩的對待)不會 導致 口吃,但確實 可能讓口吃情況惡化。
我的孩子需要擔心嗎?什麼時候該尋求協助?
大部分孩子的口吃會自己好起來。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可能表示口吃比較容易持續下去,建議多加留意或尋求專業評估:
- 性別: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有持續性口吃。
- 發作年齡: 較晚才開始口吃(例如 3 歲半以後)。
- 持續時間: 口吃狀況持續超過 6 個月 。
- 家族史: 家裡有其他人也口吃。
- 口吃頻率與類型: 口吃發生得很頻繁,且伴隨明顯的費力或卡頓。
- 合併其他語言問題: 同時有發音不標準、語言理解或表達能力較弱等狀況。
一般建議,如果孩子的口吃狀況持續超過 6-8 週,或者家長和孩子對此感到明顯的擔憂與困擾,就應該考慮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專業評估。
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家長的耐心與支持,對口吃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營造一個輕鬆、接納的溝通環境,能大大幫助孩子。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
- 專心傾聽,不要打斷: 當孩子說話時,專注地看著他、聽他說。即使他卡住了,也盡量不要急著幫他說完或打斷他,耐心等他自己表達。
- 放慢你的語速: 家長自己說話時,可以稍微放慢速度、用比較輕鬆的語氣,這能間接引導孩子放鬆。
- 創造輕鬆的對話時光: 每天抽出一些時間,跟孩子一對一、不受打擾地聊聊天。減少多人同時說話、搶話的機會。
- 減少對「說話方式」的要求: 不要一直糾正孩子怎麼說話,把焦點放在他想表達的 內容,而不是 形式。
- 輪流發言: 在家庭對話中建立輪流說話的好習慣。
- 鼓勵與建立自信: 多多鼓勵孩子,讓他知道你愛的是他這個人,而不是他說話有多流利。
- 同理與接納: 絕對不要取笑孩子,也不要讓別人因為口吃而取笑他。讓他感覺到家裡是個安全、被接納的地方。
專業協助有哪些?
如果評估後確認需要介入,語言治療師會是主要的協助者。治療方式可能包括:
- 語言治療: 例如 Lidcombe 方法,這是一種由家長執行的治療。語言治療師會教導家長技巧,在家中練習:在孩子說話流暢時給予正向回饋,在特定時間針對口吃狀況給予溫和的回饋。家長也會學習記錄孩子的口吃狀況。雖然需要更多長期效果的研究,但目前認為對學齡前兒童有幫助。
- 心理支持: 口吃有時會伴隨焦慮、害怕說話、負面自我評價等情緒。認知行為治療(CBT)等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孩子(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孩子或青少年)處理這些情緒困擾。
及早介入很重要! 在孩子大腦仍在發展、可塑性較高的階段開始治療,有助於減少未來可能產生的社交焦慮、溝通退縮等問題。民國113年7月起,國健署補助6次兒童發展篩檢,可以多多利用哦!<<兒童發展篩檢:及早發現,把握黃金介入期>>
結語
發現孩子口吃時,家長保持冷靜、理解與耐心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口吃成因複雜,絕對不是家長的錯。透過營造支持性的溝通環境,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協助,我們可以陪伴孩子更自在、更有信心地表達自己。

資料來源
- 高維謙、黃琨祥、周佳佩 (2025)。小孩口吃該怎麼辦呢?。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40(3),98-101。
- Sander RW, Osborne CA (2019). Stuttering: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a common disability. Am Fam Physician, 100, 556-60.
- Craine R (2023). Stuttering. In: Ferri FF, eds. Ferri's Clinical Advisor 2024. 1st ed. Philadelphia: Elsevier, 1308 e7-8.
- Singer CM, Hessling A, Kelly EM, et al (2020).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stuttering persistence: a meta-analysis. J Speech Lang Hear Res, 63, 2995-3018.
- Boyle MP (2017). Personal perceptions and perceived public opinion about stutte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mplications for anti-stigma campaigns. Am J Speech Lang Pathol, 26, 921-38.
- Banerjee S, Casenhiser D, Hedinger T, et al (2017). The perceived impact of stuttering on personality as measured by the NEO-FFI-3. Logoped Phoniatr Vocol, 42, 22-8.
- Logan KJ, O'Connor EM (2012). Factors affecting occupational advice for speakers who do and do not stutter. J Fluency Disord, 37, 25-41.
- Lidcombe Program Trainers Consortium. What is the Lidcombe Program?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24, from https://lidcombeprogram.org/about-lidcombe-program/about-the-lidcombe-program/
- Sjøstrand Å, Kefalianos E, Hofslundsengen H, et al (2021). Non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stuttering in children six years and younger.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9(9), CD013489.
- Nnamani A, Akabogu J, Otu MS, et al (2019). Cognitive behaviour language therapy for speech anxiety among stuttering school adolescents. J Int Med Res, 47, 3109-14.
- Obiweluozo PE, Ede MO, Onwurah CN, et al (2021). Impact of cognitive behavioural play therapy on social anxiety among school children with stuttering deficit: a cluster randomised trial with three months follow-up. Medicine (Baltimore), 100(19), e24350.
- NIH MedlinePlus Magazine. Tips for helping a child who stutters.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19, from https://magazine.medlineplus.gov/article/tips-for-helping-a-child-who-stutters
- The Stuttering Foundation. 7 tips for talking with your child.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24, from https://www.stutteringhelp.org/7-tips-talking-your-child-0
(請注意:文章旨在提供一般衛教資訊,不能取代專業醫療建議。如果您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任何疑慮,請務必諮詢醫師或語言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