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職者並且使用質押的投資配置442策略

布萊茲-avatar-img
發佈於資產配置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此篇文章策略說明已更新於2025/06/01請看以下連結

布萊茲策略:一套結合科技成長與風險控管的ETF資產配置策略

📌 免責聲明

本文所述內容僅為個人策略分享與教育用途,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讀者應獨立判斷,並為自身行為負責。本文所引用之資料與模擬結果,部分為假設模型與歷史資料推估,不保證未來表現。請審慎評估自身財務狀況與風險承受能力,必要時諮詢專業財務顧問。

配置做法為此投資理念建議先觀看這篇文章

CLEC投資理財頻道James老師投資哲學深度解析:長期持有、槓桿運用與風險管理

以下是我自己的配置

我現在36歲自認還算年輕敢衝,並且有在職收入,所以計畫進行質押投資同時希望維持 Beta 1.2。

如果你未退休仍然有工作並計畫進行質押投資,同時希望維持 Beta 1.2可以參考以下資產配置策略。

Bata1.2的配置為:

40% 00662(富邦NASDAQ)

40% 00670L(富邦NASDAQ正2)

20% 00864B(中信美國公債0-1)

❗️不建議超過1.2以上的配置,太辣了你我承受不起,別不信邪。


資產配置

40% 投資 00662(原形納指100)

納斯達克 100 指數基金Beta 為 1.0

40% 投資 00670L(兩倍納指100)

兩倍槓桿的納斯達克 100 指數基金Beta 為 2.0

20% 類現金 00864B(短債、現金、貨幣市場)

Beta 為 0.0 用於緊急備用金和市場波動緩衝

Beta值 =(40%×1.0)+(40%×2.0)+(20%×0.0)=0.70+0.40+0.00= 1.2倍

以下稱為442配置


資金配置與股票質押

例如資金為300萬進行配置

依照上述 Beta 1.2442配置進行投資

00662 (原形納指100) 40% = 300萬*40%= 120萬

00670L (兩倍納指100) 40% = 300萬*40%= 120萬

00864B (貨幣市場基金) 20% = 300萬*20% = 60萬


進行股票質押貸款

❗️請注意股票質押以下條件

  1. 只能質押00662資產
  2. 不能超過00662資產的20%為上限
  3. 質押借出的資金不能再投入股票資產00662與00670L,只用於生活花銷並且多餘的部分配置到貨幣市場00864B


以範例來說00662價值120萬的20%質押借出24萬


質押出來的現金分配

以我生活消費來說一個月大概抓一下花個3萬綽綽有餘,所以我保留3個月現金大約10萬在活儲隨時提領,剩下14萬放入00864B

此時00864B (貨幣市場基金) = 原配置60萬+ 質押14萬 = 74萬


遵守股票質押借貸限制與上限,理論上0864B部位都會大於質押借貸,確保有馬上可變現的流動資金,萬一維持率不足追繳時要補回。

當00662的股票市值借了20%,最大跌幅達到約 72%,維持率會到 140%,此時需要注意補回。


現金存放配置的邏輯

短期(3 個月內)生活花費 放活存帳戶或數位銀行

需要保留自己平常三個月內所需的花費確保隨時使用,放在資產配置的「外面」而不會在442投資組合內,這樣才能確保即時可用的流動性。

目標:即時支付日常開銷,如房租、信用卡、生活費等


中期(3 個月~以上)大額預定花費 放00864B (貨幣市場基金)

這邊會在資產配置的一部分主要是安全資產(Beta 0.0),如貨幣市場基金(00864B),或是高利率定存,避免使用鎖倉的理財工具而無法臨時動用

目標:應付突發開銷、投資機會、應對市場下跌不被迫賣股


長期(投資組合)資產配置中的類現金 放00864B (貨幣市場基金)

在 Beta 1.2 的配置中 20% 的現金部位(00864B)屬於投資組合內的現金。

目標:根據市場變化做聰明再平衡


00864B (中信美國公債0-1)的運用方式

當你需要用到 00864B (貨幣市場基金) 內的資金時,通常有兩種方式運用它

  1. 股票00864B直接賣出換現金
  2. 或等同性質的類現金商品、貨幣市場基金贖回換現金

可以隨時賣出變成現金轉回活存


適用情境

  • 生活費支出
  • 市場下跌時的補充資金
  • 還款(如質押貸款的利息或本金)
  • 突發性的大額支出(如醫療、緊急修繕等)


交易時間

  • 貨幣市場基金通常 T+1 或 T+2(1~2 個交易日後)可入帳
  • 因此不如活存即時但相對靈活
  • 轉換為其他投資(聰明再平衡)


聰明再平衡mark2 說明

⚠️以下是我自己的理解做法可能與CLEC有差異,下跌判斷以00670L為基準,與CLEC的00662不盡相同,下跌年是實時觸發就加倉的概念不等年平衡,除非到了新高轉折處才會回歸以年平衡,當然也可以下跌年以年度再平衡就好。


📈上漲年

如果過去一年市場上漲(如 +10% 以上),增加 00864B(貨幣市場基金) 比重,將 00670L (兩倍納指100) 部分獲利轉為現金或短期債券。

實際做法:00670L獲利的部分30%賣出並且買入 00864B

例如:00670L 120萬的股票漲20%獲利24萬,賣出獲利30% 7.2萬 並且買入00864B


📉下跌年

如果過去一年從高點市場下跌(如 -10% 以上),從 00864B(貨幣市場基金) 以觸發規則資金加碼 00670L(兩倍納指100) 加碼買入更多資產。

以00670L歷史前高價格做為跌幅起點累積計算,直到回歷史前高價格之後創新高重新計算,會設定5次加倉時機關卡。

  1. 離歷史前高-10%總資產的2%00864B賣出買入00670L
  2. 離歷史前高-20%總資產的2%00864B賣出買入00670L
  3. 離歷史前高-30%總資產的2%00864B賣出買入00670L
  4. 離歷史前高-40%總資產的2%00864B賣出買入00670L
  5. 離歷史前高-50%總資產的2%00864B賣出買入00670L
  6. 離歷史前高-60%以上時將不再加倉以保留現金部位還有10%的底線


raw-image


實際作法:00670L前高為93.75跌到84.35(-10%),漲回歷史最高價格以前又跌到74.95(-20%)總共從高點跌掉20%,依照高點跌下的比例加倉的概念,如左側交易中的蛛網(網格)交易。


例如:就以配置的442調整比例,00864B 20%(-4%) ,00670L 40%(+4%),當下我們下跌後的資產為280萬的4%為11.2萬 ,賣出00864B 11.2萬,買入00670L 11.2萬


📈📉轉折年

當轉折年出現時我們就使用原本的資產配置442比例再平衡回原本的Beta 的部位也買入00662 部位,隨後判斷上下跌年。


聰明再平衡好處

這樣做的好處是動態適應市場變化而不是機械地執行再平衡,根據上漲無限、下跌有限的原則加倉,在市場上漲時,降低槓桿風險鎖定部分利潤。

在市場下跌時適當加碼提高長期回報,確保 Beta 控制在適當範圍內,而不是無腦式的平衡回到原始比例容易過度加倉。


補充 2025/3/27

我這套與CLEC有所差異 我稱 聰明再平衡makr2 好了避免大家誤解

上漲年是一樣的 下跌年有差異

我的是以00670L作為基準下跌計算 (歷史跌幅計算)

並且只要過10%我們就撥總資產的2%現金部位去加倉

最多加五次的原因是以442配置的300萬來說

00864B 20%的資產配置由於00670L下跌-50%而加倉 上限條件

但是有質押的還是要以質押上限為主

借多少錢就是要留多少現金

不能讓自己有斷頭的可能

也就是說因為下跌策略加碼到10%之前

你都還能保有現金或短債償還質押借款

現金是空氣至少還要留有一年生活的現金部位能活命

不會說壓到身家到沒有錢過生活並且還有工作

---

CLEC的方法是下跌年是以00662做判斷 (較為長期穩重以年計算)

在市場下跌的年份 聰明再平衡 策略的核心

是從 00864B 轉入 00670L以低成本累積槓桿部位提升未來回報

當00662 在年底低於年初價格時即判定為下跌年

此時應從00864B 提撥總資產的 2%,買入00670L

然而加碼仍需設限以確保資金穩定

首先00864B 的存量需足夠確保能支撐長期下跌

其次整體 Beta 不宜超過 1.2 至 1.3避免槓桿風險過高 (上限條件)

此外若市場進入長期熊市可減少轉入比例或暫停加碼

以保留更多現金應對不確定性維持長期穩健的投資配置​


模擬情形觀看這篇文章

DeepSeek模擬300萬配置442加質押的極端跌幅情境依然有超額收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布萊茲的投資筆記
110會員
75內容數
分享 資產配置/指數投資/因子投資/退休規劃 等等心得...
2025/04/25
本文探討透過多元資產配置(433及422配置)投資QQQ,相較於單獨持有QQQ的優勢。研究指出,多元配置能提升年化報酬、Sharpe Ratio及Upside Capture,同時降低最大回撤與縮短復甦時間,並從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資產角色、風險調整後績效及回撤表現等面向進行分析比較。
Thumbnail
2025/04/25
本文探討透過多元資產配置(433及422配置)投資QQQ,相較於單獨持有QQQ的優勢。研究指出,多元配置能提升年化報酬、Sharpe Ratio及Upside Capture,同時降低最大回撤與縮短復甦時間,並從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資產角色、風險調整後績效及回撤表現等面向進行分析比較。
Thumbnail
2025/04/24
本文探討投資指數而非個股的理由,比較納指100(QQQ)、VT指數與槓桿ETF的優缺點,並闡述作者選擇投資納指100的思維與策略。作者認為投資指數比挑選個股更務實,納指100代表全球高效率企業,並以多元組合降低風險。
Thumbnail
2025/04/24
本文探討投資指數而非個股的理由,比較納指100(QQQ)、VT指數與槓桿ETF的優缺點,並闡述作者選擇投資納指100的思維與策略。作者認為投資指數比挑選個股更務實,納指100代表全球高效率企業,並以多元組合降低風險。
Thumbnail
2025/04/01
「有房才有未來」的觀念該重新思考?高房價時代,年輕人急於購屋恐面臨財務風險。本文探討兩種情境:負擔過重導致財務困境與老舊房屋影響生活品質,並提出「租屋+長期投資」的替代方案,以創造持續增長的現金流,達成財務自由。
Thumbnail
2025/04/01
「有房才有未來」的觀念該重新思考?高房價時代,年輕人急於購屋恐面臨財務風險。本文探討兩種情境:負擔過重導致財務困境與老舊房屋影響生活品質,並提出「租屋+長期投資」的替代方案,以創造持續增長的現金流,達成財務自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開始利用槓桿放大財富,將股票質押借出更多的錢,買入更多的資產,計劃利用高股息季配 ETF打造月月配現金流。
Thumbnail
開始利用槓桿放大財富,將股票質押借出更多的錢,買入更多的資產,計劃利用高股息季配 ETF打造月月配現金流。
Thumbnail
討論區內有用戶建議每月存2萬ETF三年後,獲得本金100萬,再轉投300%飆股,最終滾至1000萬。然而,多數人認為此方法風險極高,並批評這種投資策略近似賭博,忽略風險與現實性,應更謹慎投資。
Thumbnail
討論區內有用戶建議每月存2萬ETF三年後,獲得本金100萬,再轉投300%飆股,最終滾至1000萬。然而,多數人認為此方法風險極高,並批評這種投資策略近似賭博,忽略風險與現實性,應更謹慎投資。
Thumbnail
這是一篇讀後感的實際應用,筆者分享了自己在投資理財過程中的悸動和探索,並從《蒙格之道》及波克夏自2016年至今的問答中找到了一些啟發。
Thumbnail
這是一篇讀後感的實際應用,筆者分享了自己在投資理財過程中的悸動和探索,並從《蒙格之道》及波克夏自2016年至今的問答中找到了一些啟發。
Thumbnail
【資金控管】   目前我粗淺的想法,應該是將自有資金分成三個大部分,想要安全的投資,就是要從可轉債、股票、期貨三個部分下手,可轉債的比例拉高,CBAS和選擇權期貨的風險較高,當作同一個類型。     可轉債幾乎不會輸錢,只有贏多贏少的問題,但是進場點的選擇就需要一點耐心了,接近轉換價或是低
Thumbnail
【資金控管】   目前我粗淺的想法,應該是將自有資金分成三個大部分,想要安全的投資,就是要從可轉債、股票、期貨三個部分下手,可轉債的比例拉高,CBAS和選擇權期貨的風險較高,當作同一個類型。     可轉債幾乎不會輸錢,只有贏多贏少的問題,但是進場點的選擇就需要一點耐心了,接近轉換價或是低
Thumbnail
風險管理及資本配置對於投資策略至關重要。瞭解投資中的不確定性,控制投資風險,以及發展良好的買賣機制都是成功投資的關鍵。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投資中的風險管理及資本配置概念,並提供了實用的建議。
Thumbnail
風險管理及資本配置對於投資策略至關重要。瞭解投資中的不確定性,控制投資風險,以及發展良好的買賣機制都是成功投資的關鍵。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投資中的風險管理及資本配置概念,並提供了實用的建議。
Thumbnail
本文摘要 1. 資產配置的目標 2. 資產配置的原理 3. 資產類別 資產配置的目標:資產配置的重點不是追求報酬率,而是在風險與報酬率之間,追求個人安心與可接受的平衡(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犧牲少部分報酬來減少不確定性(減少資產淨值波動風險) 投資,只是理財的其中一部分。有開銷和支出,就一定要
Thumbnail
本文摘要 1. 資產配置的目標 2. 資產配置的原理 3. 資產類別 資產配置的目標:資產配置的重點不是追求報酬率,而是在風險與報酬率之間,追求個人安心與可接受的平衡(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犧牲少部分報酬來減少不確定性(減少資產淨值波動風險) 投資,只是理財的其中一部分。有開銷和支出,就一定要
Thumbnail
『先考慮風險 再來談收益』 『投資』怎麼做? 『資產配置』
Thumbnail
『先考慮風險 再來談收益』 『投資』怎麼做? 『資產配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