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單元各篇文章均附相同前言,若讀者前已閱讀,敬請直接下拉卷軸觀看正文。)
在1970年代,台北縣市的部分二輪戲院形成了「放映異色電影」的態勢。一來這些片子很難排得進首輪戲院,原因是它們經常刪剪得七零八落、情節跳躍,可看性相對低,又有另一些是舊片取個充滿色情意味的新名字,冒充新片上映。不過,根據當時的電影檢查辦法,觀眾進了這些二輪戲院,理論上只能看見上述的牛頭不對馬嘴,或是一部沒甚稀奇的舊片。
但是,若干二輪戲院又進一步(有時是與片商聯合,有時自行為之)闢出蹊徑,在放映時將未經檢查、長短不一、有時來自原片而有時毫不相干的裸露鏡頭悄悄加接進去。經過觀眾的口耳相傳,少數戲院甚至小有艷名。
不過,台北市直到1979年才形成異色專門戲院的氣候。在此之前,廣義的異色電影(即體裁或內容方面確有其事的「真」異色電影,以及片面宣稱、有名無實的「偽」異色電影)大都是在二輪戲院上片。由於這些戲院尚且保有它們的正題,放映異色片也因此形同它們的「外掛」。
本系列旨在介紹台北市內放映異色電影的重點二輪戲院迭代。這些戲院的特徵是在報章的能見度較高,且通常在排映異色電影方面擁有近似首輪地位者。
紅樓院線概況
院線成員:紅樓、萬華、中央、金橋、國興、民族
院線類型:國語片首輪
連線時間:1976.07-1979.09
排映廣義異色片型:本土國/台語異色片、香港艷情片、韓國WiP(Women in Prison)與文藝片
排映廣義異色片比例:約21.2%
說起西門町的紅樓戲院,熱愛電影的朋友對其「艷名」必定略有耳聞。其中一項重要原因是該院在1980-1990年代間曾是放映限制級影片乃至後來港製的俗稱「三級片」的重要據點。
其實早在1970年代,「紅樓」即已不時排映異色電影,因此若要稱其「艷」,此間已經頗具姿態。不過,香艷悱惻的一面並非紅樓戲院最主要的性格,此時它上演最多的電影類型是招數萬千、拳腳相向的武打片,因此,若稱它是「既剛而艷」的綜合體倒是貼切得多。
紅樓戲院開始放映異色片的歷史始自1976年七月。當時,「紅樓」與台北市各區的二三輪戲院組合成為一支國語片的首輪院線,此線除了龍頭之外,最固定的成員是和平西路的「萬華」戲院,其他尚有後車站商圈的「中央」、位於現今大橋頭捷運站附近的「金橋」戲院分別加入過一段期間,至於南港區的「國興」以及士林慈誠宮鄰近的「民族」等戲院則時不時充作龍尾。值得一提的是,後來轉型專放異色片的圓環「白宮」戲院,在初期(1979年四至五月)仍屬二輪性質的階段,也曾短暫跟著「紅樓」線排過幾檔電影。
雖說是首輪院線,其實紅樓院線也可視為當時國語院線中明顯的「B級線」。原因之一,是此線的所有成員在過去悉數是二三輪戲院,無論在設備或規模方面都與其他專映國語片的首輪戲院有些差異。同時,此線排映的新片往往偏向乙級水準,且有高達兩成以上的電影實際上是舊片改名新映。
自1976-1979年之間,紅樓院線總計排映約250檔電影,其中將近七成分別屬於武打、異色、神怪和喜劇四種類型,武打片約佔25%,異色片則緊接在後,佔21%左右。因故前文稱其「既剛而艷」,換句話說,紅樓線是倚靠「拳頭枕頭」兩類題材招攬觀眾。
歸納紅樓院線放映的異色片,大致有以下四類,其中可謂奇片盡出,更不乏現已散佚、難於再見的電影。四種類型簡介如下:
(一)1968-1973年之間攝製的本土國/台語異色舊片
國語片絕大多數更換過片名,其中又以藝新影業重新發行原玉成公司出品、陽光/劉陽*導演的舊作為主,諸如《女人為愛拚到底》(1968;原名「荒島一美人」)、《神秘女》(1972;原名「殘愛」,本片可在此觀賞)、《戇女》(1973;原名「洞房」)等。
台語片則有《旅社風波》與《失身恨》(皆1972)以及在1972年台語異色片晚期的一波舊片改名風潮中便已推出過的《少女春夢》(1965;原名「難忘的車站」)。不過,凡是映台語異色片的檔期,本線通常拆分為「紅樓」獨自映國語舊片,「萬華」、「金橋」則映台語片。
(二)本土國語異色新片
這類電影為數不多,當年最名噪一時者係講述歡場女子坎坷遭遇,並在上映前夕鬧出女主角黃蘭「剃度風波」的《熱夜》(1976)。其餘則大多是劉陽導演的性教育題材影片。其實劉陽在數年前已經炒作過一次性教育題材,此回則是冷飯新炒,又將這類題材剝削一波,拍成《女體》(1976)與《試管嬰兒》(1979)等。

《女》與《女體》皆為劉陽導演之作品。前者係舊片《恨妳恨妳又愛妳》改題重映,後者則是新攝製的影片。(中華日報,1977年3月20日,左;自立晚報,1976年12月10日,右)
(三)香港艷情片
除卻改名重映的舊片,頭一次推出的異色新片幾乎全是香港協利公司的出品,其中許多片子如今看來仍舊噱頭十足。例如《奪愛》(雌雄錯,1976)是關於男人易裝流落風塵的一番艷史,後來他前往應召竟巧遇自己老父,劇情相當獵奇。知名的法國情色片《艾曼紐》(Emmanuelle,1974)遲至2024年終於正式在台上映,但是當年台灣就引進過香港版的《香港蘇菲菲》(香港艾曼妞,1977),由狄波拉飾演女主角蘇菲菲。協利也出品過周潤發成名以前演出的幾部艷情影片如《迷女》(O女,1978)等,皆在此線上映。

香港協利公司出品的艷情片《奪愛》(雌雄錯,1976)。(自立晚報,1977年4月3日)

香港版的「艾曼紐」《香港蘇菲菲》(香港艾曼妞,1977)。(自立晚報,1979年4月5日)
(四)韓國類型片以及冒充異色電影的文藝通俗劇
此間韓國片在台灣適逢低潮,絕大多數均在上映時包裝成異色電影。不過當中國際俗稱的「WiP」(獄中女)類型片,則是道地異色體裁。紅樓線排映的這類電影悉數是港韓合作並以抗日為背景,例如申氏公司出品的《老虎嶺女子監獄》(여수 407호,1976)等。
另一類在紅樓線排映的韓片則是文藝通俗劇冒充異色電影,例如鄭素影導演的《婚前的秘密》(애수의 샌프란시스코,1975),以及改編自名作家崔仁浩(최인호)的小說、講述繼兄弟之情的《禁情》(내 마음의 풍차,1976)等等。有關這類電影,請參見女性故事假扮異色影片:1970年代的韓國電影在台灣(上)。

《獄女》(여수 대탈옥,1976)也是在紅樓院線上映的港韓合作WiP類型片之一。(中央日報,1978年3月31日)
雖說異色電影在紅樓院線的總檔期當中佔兩成餘,其實許多是同樣的片子重複推出墊檔,若個別計算三年多來上映的所有異色片總數,其實僅三十餘部而已,顯示當時國語發音的異色片源仍然相對少見。
誠如前言所述,在理論上,戲院銀幕並不允許出現裸露鏡頭,因此,即使戲院外牆的看板與海報掛的是異色電影,在台北市境內以此為號召的戲院大多有名無實,若想恰巧碰上放映師接回違規鏡頭,機會渺茫。若是識途老馬,往往優先朝北市邊緣或台北縣的戲院移動。
1978年五月,北市四家戲院由於屢次刊登誇大不實、圖文色情污穢的廣告遭罰,成為官方認證的知名「詐騙」戲院,此線中的「紅樓」與「萬華」雙雙上榜(另兩家是聯映外片的「愛國」與「大同」)。可見得,「紅樓」此時的艷名很有可能僅是表面工夫。
1979年九月底,「紅樓」恢復成獨立的二輪戲院,選映西洋影片。這支標榜「拳頭枕頭」的院線也隨之瓦解,走入歷史。
*陽光與劉陽導演的作品類型相當一致,後者甚至有若干作品其實翻拍自前者的舊作(如《洞房》、《十個千金要出嫁》等),且兩者執導的手法頗為相仿,因此不能排除是同一人。不過,目前缺乏兩人是同一人的書面證據。
參考資料
- 民生報(1978.05.03)。台北四戲院刊登誇大廣告 新聞局將調影片覆核。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