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回望:電影史的多重書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其實那天播的是工人下班的影像,火車進站隔年三月才出現)。電影=在同時間+同地點+付費+和一群人+在黑暗的空間。


3. 電影史並不存在:電影美學之父、巴黎第三大學教授─雅克·奧蒙(Jacques Aumont, 1942-)認為電影史並不存在。質疑電影是產業史(機器、影片等放映部署)?影像風格史?還是機械發展史(盧米埃兄弟的攝影機、數位攝影機到當代手機)?雅克·奧蒙認為「電影」這個詞具有多義、異質,無法用單一的電影史概括。


4. 電影內容由吸引力轉向敘事:在1910電影院廣設之前,電影已存在於遊樂場,作為吸引民眾目光的設施。電影起初尚未長出電影自身的藝術風格、語彙,融合其他藝術的元素,如:舞蹈、戲劇。直至1912-14特寫鏡頭發展成熟,開始走向以敘事為主的電影。


5. 60年代觀影經驗的改變:個人視聽設備的普及,如:1967發明的SONY PORTAPAK,看電影不再需要進戲院。


6. 60年代藝術與哲學相互輝映:不再重視敘事、不再玩景深鏡頭(長鏡頭),玩時間:改變當下的時間,如:法國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 1930-)的跳接、剪接。完整保存現實的時間,如:法國導演安妮‧華達(Agnès Varda, 1928-2019)的《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éo de 5 à 7, 1962),剪接但遵循現實的時間;電影從5點開始播,現實幾點,電影中的時間就幾點。電影時間的試驗影響了德勒茲回應柏格森。


7. CINEMA IS DEAD: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 1942)認為電影已死。因為1983電視遙控器的發生,使觀眾無法從頭到尾看完一部作品。


8. 電影與電影術的區別:呂克‧馮薛西(Luc Vancheri)認為:「在談論電影的時候,終究必須回到是哪些因素讓電影與藝術產生了區別,而這些便強調了它的歷史條件。」電影便是經得起電影之名的美學範疇。


9. 電影的兩條歷史演化路線:呂克‧馮薛西認為,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其與藝術的關聯主要循兩條歷史路線進行演化,(1)保守且忠誠於歷史部署的路線(保存傳統電影的概念)。(2)逾越並與當代藝術同步的路線(與世界網絡連結在一起)。兩條線的關係彼此協商、對話。


10. 電影被發明了三次:以電影思考,將電影分為三個時期:(1)盧米埃時刻、 (2)卡努多時刻、(2)楊布拉德時刻。


11. (1)盧米埃時刻:技術的發明,運動影像階段性的總結。如:迴轉畫筒、魔幻燈、光學劇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放映機(個人觀影)等,都是為電影放映機發明的準備工作。


12. (2)卡努多時刻:第一個將電影與其他藝術放在一起,電影成為第7藝術。認為電影是唯一不需要人的藝術,靠機器生產影像,並可表現速度(現代性的特質),電影綜合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如:拍出電影才拍得出的文學性鏡頭。


13. (3)楊布拉德時刻:解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時刻,受德勒茲《感知的邏輯》的影響,將當代視為電影得以解域的功能,從電影自身條件解放出來,以複數思考電影,如:美國電影理論家法蘭西斯科・卡塞提(Francesco Casetti,1947)《盧米埃新系》以七個關鍵詞思考電影。或英國影像藝術家(Douglas Gordon, 1966)的《24小時驚魂記》,於1993在美術館將希區考克的《驚魂記》以放慢的效果播放24小時。


14. 電影的意義:機械無法突顯電影意義,電影的意義不是電影是什麼,而是電影可以是什麼,從而在新媒體看到電影的可能。如:《盧米埃新系》從電影經驗探討出發,強調媒體與經驗的關聯;認為媒體不只是一種裝置也是一種文化形式。而經驗提供面對現實環境,透過省思現實環境而化為知識,有能力處理類似經驗的現實關係。


15. 經驗的改變導致意義的改變:經驗從窗戶的隱喻,如:希區考克1954《後窗》。鏡子的隱喻,如:伍迪艾倫1985《開羅紫玫瑰》。到展示的隱喻,如:艾騰伊格言2007《同場加映:亞陶》,吸引目光的認同的過程如何形成。


16. 電影評論與電影的關係:史老師認為重點是寫得好不好、是否具啟發性,如:做為美學的思辨。


17. 看不懂就多看:史老師認為看不懂是因為與現在觀影的經驗相差太遠,多看、重看自然就看得懂了,重看讓每一次都能看到不同的東西,產生不同的體驗。並建議不要用象徵的方式談電影,而是從感受出發,省思自身同意或不同意電影哪些部分,


18. 隨著媒介改變,現在看電影,可以隨地隨看,電影不再受空間、時間、金錢、人數、媒介的限制。雖然有人認為這就不是電影了,如同有人認為數位化的古典樂就不是音樂,只是數字。過去膠捲不能暫停,要重複看,現在則可隨時暫停,產生了不同的電影分析。我認為電影就是吸引我們目光的影像,而那可以是電影院的電影、手機裡的直播、電腦裡的串流平台、公車座位最後一排的風景、或窗外。而電影感動或留給我們的,不只是劇情,還有觀影經驗,以及跟喜愛的人度過共同的時光。

延伸閱讀:

1.史惟筑,2019/5,〈身體作為複寫歷史的美學策略〉,現代美術學報

2.賈克.歐蒙(Jacques Aumont),〈電影歷史並不存在〉

3.盧米埃星系:未來電影的七個關鍵詞

2021/6/16

avatar-img
49會員
57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波斯語課》(Persischstunden)描述1942年二戰期間,被德軍載往野外,即將槍斃的猶太人Gilles(比斯卡亞Nahuel Pérez Biscayart 飾),在德軍開槍的一瞬間,原想裝死躲過一劫(膝蓋太早軟),但卻被德軍識破,於是急中生智,拿著手上剛用麵包跟旁人交換的波
  本片描述一位已退休公務員LARA(柯琳娜哈佛克Corinna Harfouch飾),在60歲生日當天一天之內的故事。當天的壓軸,是參加由其一手栽培的兒子維特(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飾)的鋼琴音樂會。而LARA之所以有能力教兒子鋼琴,除了她小時候曾經學過鋼琴外,更重要的是她的音
  國片《陽光普照》日前名列於今年奧斯卡金像獎15部最佳國際影片獎初選名單之一,而其中一部正是代表丹麥的《醉好的時光》(Druk)。本片描述中學歷史教師Martin(Mads Mikkelsen 飾)因在家庭得不到愛(老婆常在醫院上大夜班、小孩對他也愛理不理)、在學校的教學又得不到學生的喜愛
音樂先下   一口氣看完了爛番茄新鮮度95%、號稱最燒腦的影集─《闇》(Dark)。第一個感想是,這果然是只有德國才拍得出的影集啊!(讚美詞)。燒腦是還好,臉盲倒是真的XD。當然,還是有些疑問的部分,如:    1. 關於失蹤的被害人:烏利希的弟弟死掉被丟到2019年是為了誘發烏利希
  《消失的情人節》(以下簡稱《消失》)內容描述一位公車司機阿泰(劉冠廷 飾),從小綽號烏龜,因為做什麼都比別人慢半拍,例如:手錶比人家慢。某天在公車上遇到國小暗戀的女生楊曉淇(李霈瑜 飾),原來曉琪現在在台北的郵局當櫃員,於是阿泰每天都刻意到郵局寄信,為的是有機會見到曉琪、跟曉琪說說話。相
  本片以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的傳記為藍本。描述居住在德勒斯登(Dresden)的主角Kurt Barnert(Tom Schilling 飾),小時候目睹阿姨因行為異常而被第三帝國(納粹政府)帶至醫院治療,最後因優生學政策而在集中營
  《波斯語課》(Persischstunden)描述1942年二戰期間,被德軍載往野外,即將槍斃的猶太人Gilles(比斯卡亞Nahuel Pérez Biscayart 飾),在德軍開槍的一瞬間,原想裝死躲過一劫(膝蓋太早軟),但卻被德軍識破,於是急中生智,拿著手上剛用麵包跟旁人交換的波
  本片描述一位已退休公務員LARA(柯琳娜哈佛克Corinna Harfouch飾),在60歲生日當天一天之內的故事。當天的壓軸,是參加由其一手栽培的兒子維特(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飾)的鋼琴音樂會。而LARA之所以有能力教兒子鋼琴,除了她小時候曾經學過鋼琴外,更重要的是她的音
  國片《陽光普照》日前名列於今年奧斯卡金像獎15部最佳國際影片獎初選名單之一,而其中一部正是代表丹麥的《醉好的時光》(Druk)。本片描述中學歷史教師Martin(Mads Mikkelsen 飾)因在家庭得不到愛(老婆常在醫院上大夜班、小孩對他也愛理不理)、在學校的教學又得不到學生的喜愛
音樂先下   一口氣看完了爛番茄新鮮度95%、號稱最燒腦的影集─《闇》(Dark)。第一個感想是,這果然是只有德國才拍得出的影集啊!(讚美詞)。燒腦是還好,臉盲倒是真的XD。當然,還是有些疑問的部分,如:    1. 關於失蹤的被害人:烏利希的弟弟死掉被丟到2019年是為了誘發烏利希
  《消失的情人節》(以下簡稱《消失》)內容描述一位公車司機阿泰(劉冠廷 飾),從小綽號烏龜,因為做什麼都比別人慢半拍,例如:手錶比人家慢。某天在公車上遇到國小暗戀的女生楊曉淇(李霈瑜 飾),原來曉琪現在在台北的郵局當櫃員,於是阿泰每天都刻意到郵局寄信,為的是有機會見到曉琪、跟曉琪說說話。相
  本片以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的傳記為藍本。描述居住在德勒斯登(Dresden)的主角Kurt Barnert(Tom Schilling 飾),小時候目睹阿姨因行為異常而被第三帝國(納粹政府)帶至醫院治療,最後因優生學政策而在集中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 2022 年電影《醉遊西班牙》,2024 年電影《再見哥雅》和 2016 年的電影《環法心節奏》。這些電影串聯了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展現了藝術的魅力。不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觀眾,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懷揣著一個夢。而藝術,就是將這些夢境照亮的力量。
Thumbnail
1890 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正式面世,開啟了電影娛樂模式的新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現代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回憶,這些電影充滿了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近年來,我開始關注起韓國電影中所傳達的政治意義與現代性,偶爾也觀看網飛上的電視影集。不過,坦白說,我的觀劇行為有明確的目的,就是解析它們運用商業手法包裝嚴肅議題的技術(即使有時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大情節),然後儘可能把這些進步的影像技術引進小說創作裡。我個人認為,小說家習得了高超的電影拍攝手法,有諸多的
Thumbnail
這本書將拆解美國百年影業不斷打磨的故事秘密,也將告訴你如何寫出賣座全球的劇本祕笈! 揭示行業內編劇秘密的最佳好書,專為那些希望作品觸及全球觀眾的電影工作者所寫,從美國製片廠到北京影業都有用的票房劇本入門!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直到歷史研究者給他們淺談電影史時,周森方知,原來早在三零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 這怪不得他。說起世紀中葉歷經的文化浩劫,史學家曾想以「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比擬,然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最公正的決判:它以他們的無知與失落為證,顯現物質的殞滅遠不及那場禍事給整個國家的根基,乃至那一整個世代,帶來的迷失。
Thumbnail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我本來就愛看電影。電影彷彿是另個世界,讓人可以隨著銀幕上的角色一同喜怒哀樂,演員、聲光、故事、剪輯、特效,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同的手法、多變的題材、濃縮的故事,短短2小時的體驗,有時離開電影院後,仍舊念念不忘、甚至跟朋友討論上好幾個月。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 2022 年電影《醉遊西班牙》,2024 年電影《再見哥雅》和 2016 年的電影《環法心節奏》。這些電影串聯了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展現了藝術的魅力。不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觀眾,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懷揣著一個夢。而藝術,就是將這些夢境照亮的力量。
Thumbnail
1890 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正式面世,開啟了電影娛樂模式的新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現代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回憶,這些電影充滿了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近年來,我開始關注起韓國電影中所傳達的政治意義與現代性,偶爾也觀看網飛上的電視影集。不過,坦白說,我的觀劇行為有明確的目的,就是解析它們運用商業手法包裝嚴肅議題的技術(即使有時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大情節),然後儘可能把這些進步的影像技術引進小說創作裡。我個人認為,小說家習得了高超的電影拍攝手法,有諸多的
Thumbnail
這本書將拆解美國百年影業不斷打磨的故事秘密,也將告訴你如何寫出賣座全球的劇本祕笈! 揭示行業內編劇秘密的最佳好書,專為那些希望作品觸及全球觀眾的電影工作者所寫,從美國製片廠到北京影業都有用的票房劇本入門!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直到歷史研究者給他們淺談電影史時,周森方知,原來早在三零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 這怪不得他。說起世紀中葉歷經的文化浩劫,史學家曾想以「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比擬,然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最公正的決判:它以他們的無知與失落為證,顯現物質的殞滅遠不及那場禍事給整個國家的根基,乃至那一整個世代,帶來的迷失。
Thumbnail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我本來就愛看電影。電影彷彿是另個世界,讓人可以隨著銀幕上的角色一同喜怒哀樂,演員、聲光、故事、剪輯、特效,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同的手法、多變的題材、濃縮的故事,短短2小時的體驗,有時離開電影院後,仍舊念念不忘、甚至跟朋友討論上好幾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