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回望:電影史的多重書寫

2024/03/1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其實那天播的是工人下班的影像,火車進站隔年三月才出現)。電影=在同時間+同地點+付費+和一群人+在黑暗的空間。


3. 電影史並不存在:電影美學之父、巴黎第三大學教授─雅克·奧蒙(Jacques Aumont, 1942-)認為電影史並不存在。質疑電影是產業史(機器、影片等放映部署)?影像風格史?還是機械發展史(盧米埃兄弟的攝影機、數位攝影機到當代手機)?雅克·奧蒙認為「電影」這個詞具有多義、異質,無法用單一的電影史概括。


4. 電影內容由吸引力轉向敘事:在1910電影院廣設之前,電影已存在於遊樂場,作為吸引民眾目光的設施。電影起初尚未長出電影自身的藝術風格、語彙,融合其他藝術的元素,如:舞蹈、戲劇。直至1912-14特寫鏡頭發展成熟,開始走向以敘事為主的電影。


5. 60年代觀影經驗的改變:個人視聽設備的普及,如:1967發明的SONY PORTAPAK,看電影不再需要進戲院。


6. 60年代藝術與哲學相互輝映:不再重視敘事、不再玩景深鏡頭(長鏡頭),玩時間:改變當下的時間,如:法國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 1930-)的跳接、剪接。完整保存現實的時間,如:法國導演安妮‧華達(Agnès Varda, 1928-2019)的《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éo de 5 à 7, 1962),剪接但遵循現實的時間;電影從5點開始播,現實幾點,電影中的時間就幾點。電影時間的試驗影響了德勒茲回應柏格森。


7. CINEMA IS DEAD: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 1942)認為電影已死。因為1983電視遙控器的發生,使觀眾無法從頭到尾看完一部作品。


8. 電影與電影術的區別:呂克‧馮薛西(Luc Vancheri)認為:「在談論電影的時候,終究必須回到是哪些因素讓電影與藝術產生了區別,而這些便強調了它的歷史條件。」電影便是經得起電影之名的美學範疇。


9. 電影的兩條歷史演化路線:呂克‧馮薛西認為,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其與藝術的關聯主要循兩條歷史路線進行演化,(1)保守且忠誠於歷史部署的路線(保存傳統電影的概念)。(2)逾越並與當代藝術同步的路線(與世界網絡連結在一起)。兩條線的關係彼此協商、對話。


10. 電影被發明了三次:以電影思考,將電影分為三個時期:(1)盧米埃時刻、 (2)卡努多時刻、(2)楊布拉德時刻。


11. (1)盧米埃時刻:技術的發明,運動影像階段性的總結。如:迴轉畫筒、魔幻燈、光學劇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放映機(個人觀影)等,都是為電影放映機發明的準備工作。


12. (2)卡努多時刻:第一個將電影與其他藝術放在一起,電影成為第7藝術。認為電影是唯一不需要人的藝術,靠機器生產影像,並可表現速度(現代性的特質),電影綜合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如:拍出電影才拍得出的文學性鏡頭。


13. (3)楊布拉德時刻:解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時刻,受德勒茲《感知的邏輯》的影響,將當代視為電影得以解域的功能,從電影自身條件解放出來,以複數思考電影,如:美國電影理論家法蘭西斯科・卡塞提(Francesco Casetti,1947)《盧米埃新系》以七個關鍵詞思考電影。或英國影像藝術家(Douglas Gordon, 1966)的《24小時驚魂記》,於1993在美術館將希區考克的《驚魂記》以放慢的效果播放24小時。


14. 電影的意義:機械無法突顯電影意義,電影的意義不是電影是什麼,而是電影可以是什麼,從而在新媒體看到電影的可能。如:《盧米埃新系》從電影經驗探討出發,強調媒體與經驗的關聯;認為媒體不只是一種裝置也是一種文化形式。而經驗提供面對現實環境,透過省思現實環境而化為知識,有能力處理類似經驗的現實關係。


15. 經驗的改變導致意義的改變:經驗從窗戶的隱喻,如:希區考克1954《後窗》。鏡子的隱喻,如:伍迪艾倫1985《開羅紫玫瑰》。到展示的隱喻,如:艾騰伊格言2007《同場加映:亞陶》,吸引目光的認同的過程如何形成。


16. 電影評論與電影的關係:史老師認為重點是寫得好不好、是否具啟發性,如:做為美學的思辨。


17. 看不懂就多看:史老師認為看不懂是因為與現在觀影的經驗相差太遠,多看、重看自然就看得懂了,重看讓每一次都能看到不同的東西,產生不同的體驗。並建議不要用象徵的方式談電影,而是從感受出發,省思自身同意或不同意電影哪些部分,


18. 隨著媒介改變,現在看電影,可以隨地隨看,電影不再受空間、時間、金錢、人數、媒介的限制。雖然有人認為這就不是電影了,如同有人認為數位化的古典樂就不是音樂,只是數字。過去膠捲不能暫停,要重複看,現在則可隨時暫停,產生了不同的電影分析。我認為電影就是吸引我們目光的影像,而那可以是電影院的電影、手機裡的直播、電腦裡的串流平台、公車座位最後一排的風景、或窗外。而電影感動或留給我們的,不只是劇情,還有觀影經驗,以及跟喜愛的人度過共同的時光。

延伸閱讀:

1.史惟筑,2019/5,〈身體作為複寫歷史的美學策略〉,現代美術學報

2.賈克.歐蒙(Jacques Aumont),〈電影歷史並不存在〉

3.盧米埃星系:未來電影的七個關鍵詞

2021/6/16

3會員
522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