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是內在的反映,不是外在的裝飾。柯比意
上一篇提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層造就不同的設計風格,也順帶提到階層對室內設計風格的影響。今天聊聊文化、時代跟室內設計為什麼有關係。
為什麼我喜歡的風格,你卻不喜歡?
也許你會說:不是我的Style啊!那...什麼是你的style?
或應該先問:『為什麼你會有你的Style?』
你錯了!是因為我就是不喜歡你。所以不管你說你喜歡什麼,我都會說我不喜歡。小姪女說.
謝謝你的坦白喔...這也太歪樓了吧!大舅舅說.
風格是個性的視覺語言!個性則是行為模式下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與情感。而風格便是這些內在特質的外在體現。也反映出價值觀、心理需求、成長背景、信仰、人生態度。從穿著打扮、社群大頭照、手機背景、房間的擺飾、室內設計、房子的外觀…無不是一種對得起自己的選擇。
舉例來說:
你生長在家教嚴格,長輩要求你從小負責任、重承諾,並教導獨立自主,且要求你不輕易流露情緒。或是你生長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年代,追求內在修養與穩重的言行。或你長時間學習、從事某些需要長期觀察與思考的行業,培養出更習慣內觀與沉思。或你經歷過挫折、苦難、甚至動盪時代的人,變得更沉穩內斂,因為你知道情緒化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冷靜應對......這樣你,很可能偏好極簡風、日式侘寂風,因為你習慣靜謐與沉著的環境,這讓你得以在生活中得以實踐你習得的精神,讓你感到自在,也讓你認為這樣符合他人看待你的人設,從而感受到始終如一、理所應當的自己。
但這一切的假設能成立,是在於你接受了那樣的你自己!
如果你透過不斷壓抑自己來滿足長輩賦予的責任,你深深埋藏自己的情緒,你其實憎恨保守的儒家思想,你被迫從事你不喜歡的長期事思考型行業,你不接受自己曾經歷的苦難...在有自己的家後,想徹底顛覆過往的自己,毅然決然選擇波西米亞風,展現內心自由奔放的靈魂。
真的有這麼悶騷的人嗎?小姪女說.
是規个走精(台語)的人吧!這麼極端只是個假設啦!大舅舅說.
追求高效的軟體工程師,希望家裡科技感十足便利、一切井然有序,但又懷念小時候貧困但心靈富足的鄉間老家。
嚴謹自律的外科醫生,希望家裡潔白乾淨整潔、追求無毒無菌,但又時時刻刻想親近大自然間無憂無慮的懷抱。
其實一點也不衝突,只是苦了設計師!
對對對!之前不就接過客戶要我們幫他設計:溫馨工業風、科技侘寂風、極簡古典風...搞死人了!小姪女說.
別提了...腦細胞不知道死了多少才做出來。。大舅舅說.
風格是一種語言,用來講述自己的故事,服裝風格如此,室內設計的風格亦同如此。只不過,論住宅空間設計而言,風格是一個家庭的故事。但熟練的室內設計師會盡可能使家庭成員裡其中一個人決定設計風格,才不然會最後做的四不像。
作室內設計,一定要決定一種風格嗎?
這就好比說,我能不能吃滷肉飯配凱薩沙拉?
恩…只要你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毛蟹也是可以配柑橘。大舅舅說.
農民曆說會中毒耶!你確定要這樣亂講話嗎?!小姪女說.

任何一種流行的風格,都是歷經重重考驗而總結下來的思想精華。如若完全不參照任何一種風格,要憑空歸納出全新的風格!就像是要一位語言學家創造出一套全新的語言,而且不能跟這個世界上的任何語言有相近之處,是非常艱難的任務。運氣好,能成就大事,但若運氣不好呢…?因此在一種風格的基礎上,與設計師展開討論,絕對是明智的選擇。不侷限想像,也不被既有風格困住。不過這樣的操作深度考驗設計師的設計功力,一個不小心就會變成四不像風格。
你說創造語言讓我想起那本怪書,Luigi Serafini 的《Codex Seraphinianus》他不就自創了一套全新的文字系統!而且他裡面也有鉛筆塔,讓我聯想到我們的LOGO。小姪女說.

恩...不過到現在還沒有人看得懂他在寫什麼啊!而且那是絕對的特例!大舅舅說.
所以還是建議要先決定一種風格,也就是選定市面上其中一種,然後再跟設計師討論想怎麼調整嗎?那有什麼是可以調整的?小姪女問.
我先試著拆解風格所包含的構成:
- 配色與材質。
- 形式元素。
- 設計原理。
- 空間層級與組織。
- 家具、燈具、家飾形式。
- 建構情境氛圍。
(備註:以上每個項目都會是一篇主題)
不對啊!你之前才說過風格 = 特定系列的元素 + 特定系列的原則 + 特定的配比與平衡。怎麼又變更複雜了?小姪女問.
對啊!但...元素包含:配色、材質、形式元素、家具、燈具、家飾。原則包含:設計原理、空間層級與組織、情境氛圍。配比與平衡就是全部加起來要怎麼拿捏比例。大舅舅說.
哎!你耍人喔!這麼多...我是要聽你瞎扯到民國幾年才聽得完?小姪女說.
確實如此!我不是說耍人這個部分...而是室內設計其實很複雜,需要長時間累積知識,才能有系統性全面瞭解室內設計的全貌。
室內設計不單單是解決居住上的問題(第一篇),也不只是滿足基本需求:健康安全、舒適、歸屬、財富(第二篇),也包含建立個人精神價值(第三篇),也是展現個性或實踐理想生活的媒介(本篇)。
還有文化上(e.g.進家門要不要脫鞋子?許多乾燥氣候的國家,進家門是不脫鞋子的,只有躺上床上才脫鞋子,所以在臥房的更衣室內會有鞋櫃。許多國家在郊區的房子,大門打開就是廚房,便利於大量採購擺放食材,而亞洲地區則敘述這樣的配置風水漏財。)
還有時代上(e.g.農業時代過渡到工業時代,原本勞力密集的大農莊家庭制,漸漸轉化為個別家小家庭制的都市住宅。個人主義的興起產生更多的小住宅。少子化、離婚率、房價高漲...更刺激了更小單元的住宅。同時也刺激了孤獨與憂鬱症的病例數量。平均壽命增加,住宅設計形成通用設計的趨勢。疫情促使居家辦公盛行,更多人考慮要規劃獨立的書房。)
德國哲學家 馬丁·海德格提到 住所的本質是:個人身分的實現。 ‘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論文
而客戶把這個期望寄託在設計師身上!為了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展現出自己價值!
某個角度上,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是一個身負重任的職業!他支配著客戶未來數十年的生活樣貌,能不能在家中感到歸屬、舒適、安全...能否充分休息、學習、建立家庭,能否有更多精力為社會貢獻...。
哇塞~~~你也太會往自己臉上貼金了吧!小姪女說.
哈哈哈~少在那邊哭,我在造福這個產業呢!你不也入坑了?大舅舅說.
言歸正題,
若要細說起風格裡的構成,其中最關鍵的項目就是配色與材質!
如果說風格能決定空間的氛圍,風格能體現個人的內在情感,那麼配色與材質幾乎決定了一半!
下一篇我來跟你聊聊配色與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