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YouTube 頻道 「眾量級CROWD」 創辦人之一 ANDY 公開指控前女友家寧及其母親 曾淑惠時,這起事件不只是單純的金錢糾紛,而是一場 「信任與權力失衡」的縮影。
網路上有人討論 ANDY 的個性,認為他可能具有「討好型人格」特徵,但另一方面,這也可能不只是人格特質的影響,而是善良與缺乏社會歷練交織出的結果。畢竟,ANDY 21 歲就開始經營 YouTube,沒有經歷過太多一般職場的洗禮,這使他在財務決策上太過單純、過度信任對方,導致最後失去掌控權。
我們可以來聊聊以下幾點:📌 討好型人格 + 善良,如何影響關係中的財務決策?
📌 討好型人格 vs. 太善良的關鍵差異
📌 如何避免成為「感情提款機」?該怎麼做?
📌 討好型人格 + 善良,如何影響關係中的財務決策?
ANDY 的行為確實與 討好型人格 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不代表他真的是,而且單純用這個標籤來解釋他的遭遇,可能會忽略更深層的因素——他的善良與對人的高度信任。
🔹 討好型人格:害怕衝突,不敢拒絕
討好型人格(People Pleaser)的人,通常會因為害怕衝突而選擇順從,即使內心有疑慮,也會避免正面對抗。
在 ANDY 的情況中,討好型人格可能體現在:
- 他不敢強硬要求財務透明,擔心會影響感情
- 即使發現問題,也盡量選擇「相信對方」,而不是強硬接管掌控權
🔹 善良 + 過度信任:可能以為愛情應該「無條件信任」?
另一個影響因素有可能是,ANDY 並不是單純因為害怕衝突,而是因為「他真的太相信對方」。許多人認為,信任是感情的基礎,但當信任沒有底線,就可能變成「盲目信任」,甚至讓自己失去掌控權。
在這段關係中,ANDY 的行為模式可能來自於:
✅ 年輕、沒有其他職場經驗,覺得「交給對方處理比較好」
✅ 對愛情理想化,認為「既然是家人,就應該完全信任」
✅ 沒有足夠的商業與財務知識,所以即使意識到問題,也不確定該怎麼處理
這些特質,讓他在財務管理上處於 「信任>掌控」的模式,最終導致失去對金錢的話語權。
📌 討好型人格 vs. 太善良的關鍵差異
這兩種狀態看似相似,但其實背後的動機與影響是不同的:
🔹 討好型人格的核心問題:害怕衝突,不敢拒絕
- 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內心不願意,仍會順從
- 認為拒絕對方會讓關係破裂,因此寧願犧牲自己
- 即使察覺到問題,仍選擇沉默,避免與對方發生爭執
🔹 太善良 / 過度信任的核心問題:對人過於信任,沒有防備
- 沒有懷疑對方的動機,相信「愛情就是應該無條件信任」
- 遇到財務問題時,選擇「應該沒問題吧?」而不進一步確認
- 缺乏現實世界的防備心,導致在財務或權力上處於弱勢
📌 最大的不同在於——
- 討好型人格 是因為害怕衝突,即使察覺問題也不敢表達
- 太善良 則是出於「單純相信」,即使有疑慮也不去多想
在 ANDY 的情況下,他可能同時具備兩種部份特質:
- 他曾經懷疑過財務問題,但因為信任對方,選擇不深究(太善良)
- 當對方以「有在算了...」打發時,他選擇不再堅持追問(討好型人格)
這種結合,讓他長期處於財務與關係的劣勢,直到最後權益受到損害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 避免成為「感情提款機」,該怎麼做?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感情或人際關係中,容易過度信任、沒有財務界線、擔心拒絕別人,請記住以下原則:
1. 信任可以有,但財務透明更要有,愛是雙向的,信任不能建立在單方面的掌控上。
- 不要因為「愛」就覺得不該談錢,談錢是對彼此負責
- 共同財務管理應該清楚明確,雙方都應該有話語權
2. 如果發現財務不透明,一定要勇敢發聲 當你對金流有疑問時,請記住:
- 不需要為了避免衝突而忍耐
- 當對方以「不信任?」來回應你的質疑,這本身就是警訊
- 不敢談錢,最後可能會失去更多
3. 善良可以有,但請帶點「保護機制」 真正的信任,應該是雙向的,而不是單方面的犧牲。如果你發現對方總是要求你單方面付出,而不願意讓你了解財務狀況,這不是信任,而是剝削。
📌 你的信任,真的不需要界線嗎?
當一個人過於善良、沒有防備心,又同時帶有討好型人格的特質,就容易在關係中失去財務與決策權。
這不只是關於愛情,而是關於任何關係中的「界線」與「權力平衡」——你的信任,應該要有邊界,否則終究可能成為別人的提款機。
最後提醒一句:愛可以信任,但錢一定要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