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厝是台灣民間傳統的重要習俗,目的是為了在新居「安定氣場、迎接好運」,透過祭拜、淨屋、象徵性程序等步驟,讓家宅更平安順遂。以下整理出入厝儀式的主要流程與注意事項,讓你以最輕鬆的方式完成這富含文化意義的儀式。
一、入厝前的準備工作
1. 選擇良辰吉日(擇日)
- 參考農民曆或命理師
- 挑選適合「入宅」的日子,同時避免家中主要成員與該日的干支相衝。
- 實務考量
- 需考慮家人可配合時間與天氣條件。
- 若搬家日並非吉日,可先搬家,再另擇吉日時補辦入厝儀式。
2. 入厝前淨屋
- 掃除時機
- 建議在入住前 3~5 天(或 3~7 天)進行一次大掃除,最好選擇天氣晴朗的午時。
- 清掃方式
- 由內而外徹底清掃、擦拭地板、通風換氣。
- 可使用洗米水或米酒混合水來拖地,幫助去除施工的煞氣與環境異味。
- 加強淨化
- 撒鹽+糯米,由屋內角落往門口方向掃出,象徵驅趕不良氣場。
- 使用艾草、竹炭、木炭吸濕防潮;燃艾草或薰香驅蟲除異味。
二、準備入厝所需物品
- 開門七寶:柴(或打火機)、米、油、鹽、醬、醋、茶
- 象徵新居衣食無虞,福氣滿盈
- 有人會在這些物品上貼小紅紙以示喜氣
- 硬幣
- 建議 168 枚(「一路發」諧音),或依個人信仰加減數量
- 在入厝儀式中,撒於屋內各角落,象徵財源廣進
- 廚房用品
- 米缸(裝滿米、上貼「滿」字紅紙)
- 新碗筷(可用 6 副或 12 副,並綁紅紙)
- 水桶、笛音壺、新掃把畚斗…等,象徵豐足與安穩生活
- 拜拜用品
- 供品、金紙、雞腿便當、水果
- 用於祭拜地基主、祖先或神明,祈求新家平安
- 其他吉祥物品
- 紅色鮮花、紅白湯圓或甜湯:增添喜氣
- 若有需要薰香、燃烤金紙用的器具,也可事先準備
三、入厝儀式流程
1. 正式進門
- 吉時進門:在先行選定的「入宅」良辰,屋主或家人依序手持「開門七寶」進屋。
- 跨火爐或瓦斯爐(視習俗或條件而定)
- 象徵祛除不祥、帶來好彩頭
- 撒硬幣
- 從門口往屋內各角落灑下 168 枚銅板,一邊口念吉祥話,如「財源滾滾、旺宅平安」。
2. 安床儀式
- 擇「安床」吉時:可參考農民曆或同日內的「安床」時程
- 安置床位
- 注意風水,如避免橫樑壓床、正對門等不利位置
- 屋主持 10 枚以鹽水淨化過的十元硬幣,在床尾向「床母」報到;再將硬幣撒在床底
3. 廚房開火
- 開爐煮食
- 用新瓦斯爐或鍋子煮湯圓、甜湯或甜茶,待水滾後分給家人及客人品嘗
- 象徵團圓、甜蜜與安居樂業
4. 祭拜地基主與祖先
- 拜地基主
- 時間多選在下午 1~3 點於廚房拜地基主,供品包含家常菜、便當、水果等
- 感謝地基主庇佑,祈求宅運順遂
- 若有供奉祖先或神明
- 須事先安神桌、插香,於同一良辰拜祖先,奉上水果、牲禮等供品
5. 入厝後宴請親友
- 「喬遷宴」
- 搬入新家後 1 個月內,可邀請親友聚餐,共享喜氣
- 親友常會帶入厝禮,如碗盤、家電或包紅包表示祝福
其他注意事項
- 儀式前
- 裝潢及大工程:盡量在入宅前完成,避免之後再大規模拆改
- 大型家具、家電:可先搬入但不正式定位,等儀式吉時再擺正
- 刀具或利器:入厝前不宜先帶進新家,最好儀式結束再拆封
- 儀式當天
- 保持愉悅心情:切勿與家人爭吵,破壞氣氛
- 孕婦盡量迴避:傳統認為避免影響胎神
- 紅色佈置:門口可貼喜慶對聯或懸掛紅布條
- 打開全部電燈水龍頭:象徵家運亨通、財源滾滾
- 儀式後
- 客廳保持明亮:避免陰氣滋生,增添家中生氣
- 避免施工:至少 3~4 個月 不要再進行拆修;若非必要可延後
- 沙發勿正對大門:部分風水建議,避免家人散財或容易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