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主義思潮,引領建築樣貌走過一個又一個世代。讓我們跳過現代建築思潮的起源:英國美術工藝運動,一路走過法國的新藝術運動、風格派、裝飾主義,直接來到現代主義。
自上世紀前期包浩斯學院的醞釀,現在主義思潮引領建築挑戰了過去繁瑣的表面裝飾。由建築師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形隨機能而生(Form follows function)」的主張。以及包浩斯校長,同時也是建築巨擘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了「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思維。在法國的建築巨擘勒·柯比意(Le Corbusier),亦提出「住宅機器」的概念,同是現代主義思潮的主張。簡單說現代主義的思想,認為建築該服務於人的使用功能,除此之外一切的裝飾符號與象徵圖騰都不必要,甚至是罪惡的。這使得建築回歸了自身最為基礎的意涵,具有最強烈的本質精神性。可以說現代主義,是建築史上最為強烈的哲學思想。1929年西班牙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由密斯設計的德國館。以及1931年由柯比意設計的薩伏伊別墅,即是現代主義早期的代表之作。
然而因為幾近於信仰教義的思維,讓現代主義領導下的建築,除了機能、結構、材質、虛實與開孔(門、窗)外,看起來似乎就只剩下比例的鑽研。這對一般人來說非常難以理解,而在現代主義影響建築風貌半世紀後,一般人開始懷念起更有五官的建築,一些建築師也開始蠢蠢欲動。
密斯因猶太人身分流亡美國後,他的門生,同時也是美國現代主義代表建築師,菲力普·強生(Philip Cortelyou Johnson),曾設計許多現代主義思維的作品,其中玻璃屋(Glass House)最是膾炙人口。然而強生到了晚年變節,開出了後現代主義的第一槍,象徵性的裝飾回到了他的建築之上,古典的破山牆以一種現代樣貌回到了他的設計,這就是劃時代的經典建築AT&T大樓。
在建築的表面,裝飾上與建築結構本體無關,只滿足俗世的點綴,這讓建築得以從現代主義的教義解放。更加多姿多采的新穎風貌,使得後現代的概念迅速蔓延。而這影響也來到了台灣,在那個年代的台中,也有許多的建築樣貌,是在這樣的概念下產生的。
這是還未啟用的新大樓,表面四方連續,無關乎機能與結構的裝飾,後現代的影響至今猶存。
後現代主義的思維不只要滿足實用的機能,還想在建築表面添加上滿足精神需求的元素,這就是後現代主義粗淺的概念。後現代主義不像現代主義那樣,具有強烈的哲學主張,然而由於親民的思路,其影響長遠,至今仍有以這樣概念為出發的建築不斷產出。
若是問我最喜歡哪個思潮的建築,那無疑還是精神性強烈,而不流於表面虛華的現代主義。
偷懶很久了,補上作業。Sylvia原諒我😅😅
安藤忠雄.住吉的長屋(淺聊作品的精神性-建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