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還讀純文學作品嗎?」友人問我。
離開學生時代後,閱讀的取向開始擴散,確實已經很少購入純文學的書了。
「才剛買呢,還沒看——《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某次在網路上看到編輯與譯者的對談影片,當時感到觸動。後來逛書店時剛好遇見,便決定帶回家。
友人睜大眼睛:「這本我讀完了!非常喜歡!喜歡到特地寄去給我妹看呢。」
他的妹妹在西班牙工作,也是個愛書人。
這本書很特別,它是一部「只有以紙本書的形式出版,才能完整傳達」的作品,因此,沒有電子書版本。
由於是推理小說,不能劇透。不過讀後的餘韻,遠在劇情之外,是一種對於「真相」的震撼:
我們以為自己在「看」,以為自己在「思考」,可為何生活仍索然無味?感動與樂趣如此稀少,深刻的洞見總是難得。
或許,是因為我們的「覺察」有限。
有些煩惱,無論怎麼努力,就是看不透、想不通。說不定,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覺察」的能力。待我們明白過來,便會發現線索一直擺在眼前,只是我們太晚發現。
這,很像愛。
就像我們習慣用筷子夾菜、用茶壺倒茶,卻鮮少想到當初發明和設計這些器物的那份心意——它是「透明」的。
就像我們扭開水龍頭,便有乾淨的水可用;插上插座,便有穩定的電流。這一切背後,有無數人的心血在支撐,而他們的付出,也是「透明」的。
曾有一個人,跟你相同平凡的人,他在另一個時空,提早解決了你的問題,好讓現在的你,有餘裕去煩惱其他事情。建立在這些「透明」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發展更細緻的文化,和先進的文明。
所有這些為他人著想的片刻,累積成我們日常幸福的此刻,而我們往往渾然不覺。
正是這般「習以為常」,使我們的心變得遲鈍;我們找不回由衷的感謝,感動也變得稀薄,覺察力因此受限。
如果我們失去感謝,那份你想體驗的愛——其實是真實存在的事物,就彷彿不存在一般,像陰陽魔界一樣,永遠也看不到。
那麼,此刻的你是否能夠靜心覺察:此生,有多少愛,正「透明」地為你而在?
也許是家人,他們有缺點,偶爾讓你生氣,卻始終支撐著你的生活所需。
也許是朋友,默默為你著想,忽略你的小自私,包容著你的小脾氣。
也許,宇宙間還存在著一份更遼闊、超越個體、超越時間的愛。這份愛不需要你的回饋,一心為了你靈魂的成長,在人生際遇鋪排的每個轉角,守護著你,幫助你學會那些,你真的好想好想學會的事情。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的情節,於我個人而言不算太驚艷,但作品本身確實驚喜且富有餘韻;尤其對於紙本書愛好者來說。
曾在出版業服務過一小段時間,我深知出版人做書的種種不易。因此,讀完後,內心充滿敬意——對於專心做好一件事的精神,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
謝謝蔡承歡編輯與譯者簡捷的毅力,也感謝作者杉井光,實現了這本別出心裁的紙本創作。
所以寫下這篇文章,分享讀後的餘韻。
希望這本書的用心,能觸動更多的人。
最後,我想跟你說:
神是存在的。如果你能覺察,祂們便不再透明。
你的書封上怎麼沒有這麼多櫻花?
因為——是我加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