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12 日是村上春樹這位大作家的 70 歲生日,四捨五入等於一生的時間,他活得可比小說還痛快——欠過錢、懷疑過人生、叛逆到沒畢業就結婚…… 這輩子還有什麽事沒做過?
村上春樹出生於京都市伏見區,是家中的獨子,個性內向。父母皆為中學日文教師,母親在婚後成為全職家庭主婦。村上的雙親管教嚴謹卻開明,特別鼓勵閱讀,使他自幼便能自由挑選喜愛的書籍,嗜讀若渴。12歲時,全家搬至兵庫縣蘆屋市,家中訂閱的世界文學叢書進一步培養了他對西方文學的濃厚興趣。然而,儘管父親曾努力引導他學習日本古典文學,村上始終興致缺缺。
他曾坦言:「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我從來不曾被日本小說深刻感動過。」
村上春樹對課業興趣不大,國中時期因不用功經常挨老師責罰。然而,他卻能將一套中央公論社出版的《世界歷史》全集反覆閱讀至滾瓜爛熟。他自承內心有股固執的叛逆因子,對於沒有興趣的事物無法勉強自己學習。進入神戶高中後,他更變本加厲,沉迷於打麻將、抽菸、蹺課,甚至經常與女生混在一起,然而成績仍維持在一定水準。他喜歡在校刊發表文章,並熱衷於購買便宜的歐美原文小說,甚至自行翻譯美國驚悚小說,以此沉浸於閱讀與翻譯的樂趣。他對於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不耐煩,導致學校成績平平。多年後,他曾感嘆:「如果當時的英語老師知道我現在從事大量翻譯工作,可能會無法理解吧。」
此外,村上在高中時期迷上美國音樂。聽過亞特·布雷基(Art Blakey)與爵士信使樂團(The Jazz Messengers)1964年的現場錄音後,他開始省下午餐錢購買爵士唱片,從13歲起便養成了收藏唱片的習慣。
高中畢業後,村上報考法律系卻落榜,成為一年的重考生。他形容那段時間是在圖書館裡「一面昏昏沉沉地打瞌睡,一面無謂地浪費時間」。然而,在一本英文參考書中讀到楚門·柯波帝的短篇小說《無頭鷹》(The Headless Hawk)後,他深受感動,也更加確定自己對文學的熱愛勝過法律。翌年,他重考並考取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戲劇系,起初住進由財團法人經營的學生宿舍「和敬塾」,但半年後便搬至公寓,以享受個人自由。
1960年代末期,日本學生運動興起,大學長期停課,村上幾乎沒有上課。他最初支持學運,雖未參與任何組織,卻在個人能力範圍內積極響應。然而,隨著派系對立加劇,甚至發生流血衝突,他對運動方式感到幻滅,遂轉而專注於書籍、音樂和電影。他流連於地下爵士酒吧,沉醉於音樂,也曾在旅途中露宿街頭,接受陌生人的施捨。這些經歷後來成為《挪威的森林》的創作素材。
1968年4月開學後,村上在課堂上認識了高橋陽子。當時陽子已有交往對象,但隨著日本學運愈演愈烈,兩人漸漸走到一起。1971年,22歲的村上與陽子決定共度一生,儘管男方家長反對他尚未完成學業便結婚,但陽子的父親卻意外支持,僅問了一句:「你愛陽子嗎?」於是,村上毅然休學一年,與陽子登記結婚,並搬至岳父家。
婚後,夫妻倆白天在唱片行工作,晚上在咖啡館打工,三年後,他們籌集資金並貸款,在東京國分寺車站南口的地下一樓開設了一家名為「Peter Cat」的爵士咖啡館。白天賣咖啡,晚上則轉為酒吧,店內經常舉辦爵士樂現場演奏。村上在經營咖啡館的同時,仍保持廣泛閱讀。
1975年,村上在半工半讀的情況下,終於以論文〈美國電影中的旅行觀〉完成學業,獲得學位。隨著爵士咖啡館的生意日漸興隆,1977年他將店面遷至千馱谷,擴大規模,並以貓為主題進行裝潢。
1978年4月,村上在觀賞棒球比賽時,靈光乍現,萌生寫小說的念頭。他當晚便買了鋼筆和紙,開始創作《聽風的歌》,並在爵士店打烊後利用夜晚時間寫作。六個月後,他完成小說並投稿至《群像》文學雜誌,意外獲得1979年「群像新人獎」,正式踏入文壇。此後,他陸續出版《1973年的彈珠玩具》和《尋羊冒險記》,逐步確立個人獨特的文學風格。
1981年,村上夫婦決定專注於寫作,遂賣掉經營多年的爵士店,搬至船橋市。1985年,他以長篇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獲得「谷崎潤一郎賞」,成為戰後最年輕的獲獎者。1986年起,他旅居歐洲,期間完成了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該書風靡日本,累積銷量達440萬冊,奠定其「八十年代文學旗手」的地位。然而,突如其來的關注讓他感到不安,遂決定離開日本,1991年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在旅居美國這段期間,他開始撰寫《發條鳥年代記》。村上春樹生活規律,熱愛慢跑與馬拉松,並以其對爵士樂、搖滾樂和美國文學的熱愛聞名。2003年,他的《海邊的卡夫卡》英譯版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2006年,他獲得法蘭茲·卡夫卡獎,並受邀至夏威夷大學講授文學課程。
2009年,他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在領獎演說中表達對自由與個人尊嚴的堅持。2018年,他捐贈大量藏書與原稿予早稻田大學,並於2021年成立「村上春樹圖書館」。至今,村上春樹仍持續創作,並以寫作挑戰自我,期望寫出如《卡拉馬佐夫兄弟》般的經典之作。
他的一生展現了一個不受傳統束縛、勇於追尋自我的靈魂。從一位叛逆的學生、爵士咖啡館的經營者,成長為世界級的小說家,這條道路並非刻意規劃,而是遵循內心的熱情與直覺。其作品充滿孤獨、記憶、音樂與都市疏離感,映照出現代人內在的困惑與渴望。即便獲得國際文壇的高度肯定,他依然保持低調,將寫作視為一場持續不斷的長跑,尋求文學更深層的可能性。
一如他在耶路撒冷獎的演講中所言:「在一堵堅硬的高牆和一隻撞向它的蛋之間,我會永遠站在蛋這一邊。」這句話不僅道出了他的價值觀,也象徵著他筆下那些孤獨卻頑強的靈魂,始終在世界的縫隙中尋找自己的道路。
資料參考 : wiki、unitas、《身為職業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