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智匯保險經紀人公司因違反《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及《保險法》被金管會罰了200萬元,還被要求限期改正。這起案例,不只是保險業者要警惕,更是資訊管理與法遵教育的重要教材。
首先,這家公司被發現沒有落實「適合度審查」機制,像是業務員協助客戶辦理他張保單借款買新保單,卻沒做好背景資料確認。這就像你明知某人收入不穩,卻還是推他買高保費保單,違反了基本的「了解你的客戶」(KYC)原則,也沒考慮商品是否適合他(Suitability)。從資訊管理角度來看,這就是缺乏「規則自動檢核機制」,流程也沒有落實到系統裡,容易變成紙上作業。再來,內部稽核居然沒有保留底稿,也沒對所有單位做評估,代表資訊流與稽核報告之間存在「黑箱」。更扯的是,公司內部網銀操作權限居然掌握在母公司手上,等於資金可以被任意調動,這已經踩到資訊安全裡「最小權限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Privilege, PoLP)的紅線。企業若無法將法令遵循流程「內嵌到日常作業系統」,將無法預防持續性違規風險。
這告訴我們:
✅ 法遵不能只是「有文件」而已,要落實到資訊系統流程中。
✅ 業務員的報告、審查流程應該結合數位簽核與異常提示。
✅ 資金流應該用「角色分離」(Separation of Duties)機制避免濫權。
對保險從業者來說,這起裁罰案提醒我們:不是只靠業務能力賺錢,更要靠制度保障客戶與自己。
對保險消費者而言,選對一家資訊透明、制度健全的公司,才是長期保障的開始。
參考文獻(APA格式):
Financial Supervisory Commission. (2025, February 18). 智匯保險經紀人裁罰公告.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s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