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小說:歲月裡的重量 Burdens of the Years

短短小說:歲月裡的重量 Burdens of the Years

Eric H-avatar-img
發佈於心向上帝的旅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短短小說:歲月裡的重量 Burdens of the Years

raw-image


有一隻鳥在窗外,晨光裡,它的羽毛閃著柔軟的光。不是金色,也不是純白,而是一種說不清的顏色,像風拂過湖面留下的淡影。

我盯著它看了很久,直到它飛走,才想起那一瞬間的心境——是一種寬和,一種對萬事萬物都不再執著的溫柔。


1


「你恨過誰嗎?」

她在午後問我,聲音像剛剛落下的雪,不厚重,但能覆蓋一切。

我搖搖頭,「不記得了。」

這是真的。當一個人開始數算曾經恨過的人,記憶會變成一場永無止境的審判,審判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你會發現,那些恨意多半無關緊要,卻曾在某個時間裡,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她輕輕笑了一下,像是明白了我的意思。然後說:「我想起一個人,曾經很討厭他。」

「然後呢?」

「後來發現,他的眼睛裡也有光。」

raw-image


2


有時候,我想,神看我們的眼光,是不是與我們看世界的眼光不一樣?

我們看別人時,總是帶著偏見,帶著舊傷口的記憶,帶著隱藏的防備。我們習慣了「這個人怎麼這樣」「這樣的行為真讓人討厭」「如果沒有遇見他就好了」,卻很少去想:「這個人是不是也有他的難處?」

聖經上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44)

我曾經很難理解這句話。怎麼可能?被傷害的時候,恨一個人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但後來,我逐漸明白,主耶穌說這句話,並不是要我們勉強自己愛那些傷害我們的人,而是讓我們學習站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彼此——從一個更高的視角,看見每個人身上的缺陷與傷痕,看見我們彼此的掙扎與有限。

討厭一個人,往往不是因為對方真的罪大惡極,而是因為他身上的某個特質,無意間觸動了我們內心的某處軟弱。

討厭是一道傷口,它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一直都在,只是被某個人無意間碰到了。

raw-image


3


我們的心像一座長滿藤蔓的老房子,時間讓藤蔓越纏越密,纏得我們透不過氣。我們以為外面的人對我們下了詛咒,其實是我們自己把門關上了。

討厭一個人時,內心的門就會鎖上,鎖住光,也鎖住風。

可是有一天,某個不經意的瞬間,風從門縫裡吹進來,你才發現,那個讓你生氣、讓你痛苦的人,也不過是個普通人,也有他的懦弱與傷口。你才發現,自己的心不是不願意原諒,而是還沒來得及長出新的窗。

你才發現,曾經的討厭,像枯葉,輕輕一碰,就碎了。

raw-image


4


那年冬天,我搬到城裡,在一棟老舊的公寓裡租了一間小房間,隔壁住著一位獨居的老太太。

她不喜歡跟人打交道,聲音沙啞又冷硬,經常一早就打開收音機,把音量開得很大。我偶爾經過她家門口,會聽見她用不耐煩的聲音對送貨員說:「放門口,別敲門。」

我對她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只覺得她是一個習慣孤獨的人,直到某一天——

那天傍晚,我忘記帶鑰匙,站在門外,猶豫著要不要給房東打電話。天氣很冷,我在樓梯間來回踱步,突然聽見門開的聲音。

是老太太。

她端著一碗熱湯站在門口,看了我一眼,說:「進來喝碗湯吧,外面冷。」

那一刻,我有些錯愕,甚至不知該怎麼回答。我一直以為她是一個冷漠的人,沒想到,她的家裡有熱湯。

那晚,我在她的飯桌前坐下來,喝了一碗薑湯。屋裡暖氣很足,收音機裡播放著一首老歌,燈光黃黃的,像覆著一層舊時光的薄霧。

她告訴我,她的兒子在很遠的城市工作,很少回來,自己一個人住了很多年。她說,她不喜歡跟人交談,不是不想,而是不知道怎麼說。

「我怕打擾別人。」她說,「所以不會主動開口。」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她不是冷漠,而是不擅長表達。而我原本以為她討厭與人接觸的模樣,只是她保護自己的方式。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19)

如果不是那一碗湯,我不會知道,原來人的內心深處,都存著一點善意,只是沒有人願意先打開那道門。

raw-image


5


「其實我們不需要強迫自己喜歡誰,也不必急著原諒誰,只要別讓討厭變成一種習慣就好。」

她最後對我說。

「那怎麼做?」我問。

她笑了笑:「把心裡的窗開一點點,風自然會進來。」

raw-image


6


後來的某一天,我經過那間公寓,看見老太太家的窗戶開了一點點,窗簾隨風微微飄動。

我想起那隻鳥,停在樹枝上的樣子。

它的羽毛在光裡閃著翠綠的顏色,像剛發芽的嫩葉,像雨後的春天。

也許,當我們願意多開一扇窗,願意多看一眼這個世界,我們的心,就會像那扇窗一樣,讓風和光進來。


——-

raw-image


聖經在《創世紀》中記載,神用七日創造宇宙萬物,每造一樣,都說:「各從其類,看為美好。」

也許,這世界本就是如此,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樣子存在,有自己的過去與傷痕,也有自己的光。當我們放下自己,學會不以討厭去定義一個人,願意來到神的面前,就願意多開一扇窗,看見對方和自己的不同與不完美,就會發現,進入上帝的恩典,一切的發生在神的眼中,都看為美好。


(所有圖片來自網上)




avatar-img
Eric H的沙龍
219會員
339內容數
我自己並不是一個會碼字的,然而,有時聖靈充滿就會情不自禁寫下幾行可以稱為感動的句子。能思想,能拿出手來寫,能post這裡,都是神的恩典。若不是出於神,一切都不會成為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ric 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晨霧深處的低語 Whispers in the Depths of the Morning Mist 天色未明,晨霧輕柔地覆在屋簷,像一層微涼的呼吸。風是溫軟的,帶著昨夜夢境未曾散盡的氣息。樹影朦朧,葉片安靜地垂著,像是聆聽著世界初醒的呢喃。
靜謐回聲:評析林清漢詩歌《多少靜愛付晚風》A Faith-based Review on Lin’s Poem 詩歌,不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心靈的迴響。詩人林清漢在他的詩文《多少靜愛付晚風》中構築意象,使人從具象的景物進入抽象的情感,而這種過程,對於基督信仰者而言,也是從中學習和對話。
夜色沉靜,微風輕拂,窗櫺間書頁微微翻動。昨晚讀到《詩篇》第一篇,神的話在燈光下閃爍,如同夜空中的星辰,溫柔而深邃:「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柬埔寨的鄉村,日子不過是旱季與雨季的輪轉。無論何時,夜晚總帶著些許濕潤的悶熱,空氣裡瀰漫著泥土和青草的氣息,偶爾有微風輕輕拂過,如指尖劃過沉睡的湖面,留下道道無聲的漣漪。  
詩意心情:自由自在,在信仰中尋得真正的平安與歸屬。文章描寫在信仰國度裡經歷的平安、自由與與天地萬物共振的喜樂,並闡述此種自由超越時空、物質的束縛,來自於與神的靈的連結。
夜晚的柬埔寨鄉村靜謐而遼闊。黑暗如同一張柔軟的帷幕,將外部一切都緩緩包裹,只有遠處的田野偶爾傳來蛙鳴和夜鳥的低吟。教會大院被一圈鐵絲網圍住,牆外和大門外面是連綿的稻田和芒果樹欉,風吹過,稻浪起伏,彷彿無聲的低語。
晨霧深處的低語 Whispers in the Depths of the Morning Mist 天色未明,晨霧輕柔地覆在屋簷,像一層微涼的呼吸。風是溫軟的,帶著昨夜夢境未曾散盡的氣息。樹影朦朧,葉片安靜地垂著,像是聆聽著世界初醒的呢喃。
靜謐回聲:評析林清漢詩歌《多少靜愛付晚風》A Faith-based Review on Lin’s Poem 詩歌,不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心靈的迴響。詩人林清漢在他的詩文《多少靜愛付晚風》中構築意象,使人從具象的景物進入抽象的情感,而這種過程,對於基督信仰者而言,也是從中學習和對話。
夜色沉靜,微風輕拂,窗櫺間書頁微微翻動。昨晚讀到《詩篇》第一篇,神的話在燈光下閃爍,如同夜空中的星辰,溫柔而深邃:「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柬埔寨的鄉村,日子不過是旱季與雨季的輪轉。無論何時,夜晚總帶著些許濕潤的悶熱,空氣裡瀰漫著泥土和青草的氣息,偶爾有微風輕輕拂過,如指尖劃過沉睡的湖面,留下道道無聲的漣漪。  
詩意心情:自由自在,在信仰中尋得真正的平安與歸屬。文章描寫在信仰國度裡經歷的平安、自由與與天地萬物共振的喜樂,並闡述此種自由超越時空、物質的束縛,來自於與神的靈的連結。
夜晚的柬埔寨鄉村靜謐而遼闊。黑暗如同一張柔軟的帷幕,將外部一切都緩緩包裹,只有遠處的田野偶爾傳來蛙鳴和夜鳥的低吟。教會大院被一圈鐵絲網圍住,牆外和大門外面是連綿的稻田和芒果樹欉,風吹過,稻浪起伏,彷彿無聲的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