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日在家觀賞了《此心安處》(Here),這部由羅伯特·澤米吉斯(Robert Zemeckis)執導,改編自理查德·麥奎爾(Richard McGuire)同名小說的電影。
《此心安處》由8個關鍵片段組成,每個片段獨立又互相關聯,形成一種隱藏性的敘事線。整部電影更像故事碎片的拼湊,導演藉此打破時間連續性,引導觀眾自行重構情感與記憶。
電影的劇情聚焦在4位主角,象徵不同生命歷程,另有5至6位次要角色(家人、摯友等),以豐富人際互動。整體大約10位人物,但故事核心始終圍繞主角展開。電影透過回憶與現實交錯,呈現角色大約10至15年的心境變化。導演對比初期迷茫與後期安穩,隱喻人生轉折,象徵「此心安處」的尋覓歷程。
本片的核心敘事可謂完全顛覆傳統的電影語法。電影畫面始終維持在固定的視角,而劇中的時代背景則不斷流轉更迭;從史前延伸至未來。這種表現手法,相當挑戰觀眾對於「空間與時間」的認知,使每一幕場景變化,不僅展現每一個家庭的興衰,也映照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然而,這種極端的敘事形式也帶來挑戰——固定的視角雖深化了時間的流轉,卻可能因為缺乏畫面變化而使觀眾感到冗長乏味,難以隨著劇情起伏並繼續投入。
本片還有一項技術亮點,就是以AI驅動「數位減齡」技術,使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與羅賓·懷特(Robin Wright)兩位主角得以橫跨時代,演出不同年齡的變化,進一步強化時間的流轉。
此種技術雖能使時間流轉更自然,卻也引發爭議——不少觀眾指出:AI生成的面部表情與動作顯得生硬,影響角色的真實感,難以引發觀賞者真實的共鳴。
演員麗莎·庫卓(Lisa Kudrow)就曾公開批評AI技術,將衝擊到演員的生存空間,產生科技與藝術倫理的問題。試想:當演員的形象都能透過AI延展至不同時期,甚至超越生理的極限,那麼,這樣的演出如何維持「情感的溫度」?於是科技進步與藝術表現如何取得平衡,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
《此心安處》的核心概念——透過不變的空間見證時間的流動——其實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可以提供一種有別於傳統敘事影片的觀賞體驗,重新思索人類與空間的關係。但是,固定鏡頭的限制與AI技術的應用,究竟是深化了情感張力,還是削弱了真實性?則仍然見仁見智。
作為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此心安處》突破了電影語言的既有框架,探索影像藝術的可能性,卻也引發兩極評價。説白一點,這一部電影值得看嗎?
我個人的觀感是:如果你熱衷於電影藝術的創新與挑戰,當然值得你去經歷這埸「視覺實驗」;如果你期望看到完整的敘事結構、豐富的戲劇情節,那麼,這部電影恐怕難以滿足你的期待。因為,《此心安處》的試驗性實在太強,相當考驗一般觀眾耐性和投入的意願。
□後記:此文作得特別辛苦,因為得融匯影評家的意見,又得提示自己看法,修改了不下十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