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北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一、


1. 原文


海外自東北陬至西北陬者。


2. 注釋


1. 海外:指中國以外的區域,這裡特指《山海經》描述的神話地理範圍。



2. 東北陬:東北角,指海外地域的東北邊界。



3. 西北陬:西北角,指海外地域的西北邊界。




3. 白話文


海外地區從東北角一直延伸到西北角。


4. 總結


這句話簡要描述了海外地域的範圍,表示這一部分的記載涵蓋從東北角到西北角的區域,為接下來的內容鋪墊。





二、


1. 原文


無𦜹之國在長股東,為人無𦜹。


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𦜹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


目國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柔利國在一目東,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國,人足反折。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谿。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


2. 注釋


1. 無𦜹之國:一個特殊的國度,其居民天生沒有𦜹(可能指肚臍或某種身體特徵)。



2. 鍾山:一座神山,居住著神靈燭陰。



3. 燭陰:傳說中的神明,眼睛睜開就是白天,閉上就是黑夜,吹氣變成冬天,呼氣變成夏天。祂不需要飲食和休息,呼吸就能產生風,身長千里,長有人面蛇身,紅色,居住在鍾山下。



4. 目國:這個國家的人只有一隻眼睛長在臉的中央,也有人說他們擁有手足。



5. 柔利國:位於目國的東邊,居民只有一隻手和一隻腳,膝蓋向後彎曲,腳掌朝上。另一種說法稱此國為「留利之國」,當地人的腳是反折的。



6. 共工:傳說中的水神,曾與顓頊爭奪天位,被擊敗後怒撞不周山,導致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7. 相柳:共工的部下,擁有九個頭,以吞噬九座山為生。相柳所經之地變為沼澤與溪流。



8. 大禹:傳說中的治水英雄,擊殺相柳,但相柳的血極為腥臭,污染了土地,使其無法耕種糧食。



9. 三仞三沮:形容禹為了處理相柳的屍體,將土地掘深三仞,再填平三次。



10. 眾帝之臺:大禹最終將相柳的屍體埋葬在這裡,形成一座供眾神居住的高臺。



11. 崑崙之北:崑崙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山,為諸神之地。



12. 相柳的形象:擁有人面蛇身,通體青色,長有九個頭。



13. 共工之臺:共工勢力的遺跡,相柳的後裔不敢向北方射箭,因為畏懼這座高臺。



14. 臺四方:共工之臺為四方形,四角各有一條虎色的蛇,蛇首朝向南方。




3. 白話文


無𦜹之國位於長股之國的東方,這裡的居民天生沒有𦜹(可能指肚臍或某種身體特徵)。


鍾山之神名為燭陰,當牠睜眼時,世界變成白晝;當牠閉眼時,世界變成黑夜。牠吹氣時會變成冬天,呼氣時會變成夏天。牠不吃不喝也不休息,呼吸之間就能產生風。燭陰的身體長達千里,擁有人的臉和蛇的身軀,通體赤紅,居住在鍾山之下。鍾山位於無𦜹之國的東方。


目國位於鍾山的東方,這裡的人只有一隻眼睛長在臉的中央,也有說法認為他們仍然擁有手和腳。


柔利國位於目國的東邊,這裡的居民只有一隻手和一隻腳,膝蓋向後彎曲,腳掌朝上。有另一種說法,稱這個國家為「留利之國」,當地人的雙腳是反折的。


共工的部下名為相柳,擁有九個頭,經常吞噬九座山中的生物。相柳所經之地,皆化為沼澤和溪流。大禹殺死相柳,但相柳的血腥臭無比,使土地無法種植糧食。於是大禹挖了三仞深的坑,填埋三次,最終將此地建成「眾帝之臺」,供神靈居住。這座臺位於崑崙山的北方,在柔利國的東方。


相柳擁有人面蛇身,通體青色,擁有九個頭。相柳的後裔不敢向北方射箭,因為畏懼共工之臺。共工之臺位於他們的東方,形狀為四方形,四角各有一條虎紋色的蛇,蛇的頭部朝向南方。


4. 總結


這段記載介紹了《山海經》中北方的奇異國度與神話生物。無𦜹之國的居民缺乏某種身體特徵,燭陰則是一位掌控晝夜與四季的巨大神靈。目國和柔利國的人類形態奇特,展現出中國古代神話中對不同人種的想像。相柳是共工的部下,擁有九個頭,吞噬大片土地,使之變成沼澤,最終被大禹殺死並埋葬於「眾帝之臺」。這段記載反映了上古時期人們對異族、自然現象以及神話戰爭的想像,也展現了大禹治水的功績。




三、


1. 原文


深目國在其東,為人舉一手一目,在共工臺東。


無腸之國在深目東,其為人長而無腸。


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為人兩手聶其耳。縣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兩虎在其東。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博父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鄧林在其東,二樹木。一曰博父。


禹所積石之山在其東,河水所入。


2. 注釋


1. 深目國:位於共工臺東方的國家,這裡的居民只有一隻眼睛,並且只舉起一隻手。



2. 共工臺:相傳為共工勢力的遺跡,象徵水神共工的影響範圍。



3. 無腸之國:位於深目國東方,這裡的人身材高長,但天生沒有腸子。



4. 聶耳之國:位於無腸之國的東方,這裡的人用雙手捏住自己的耳朵,並驅使兩隻有花紋的老虎。他們居住在海水中的懸浮地帶,周圍有許多奇異的水生生物。



5. 夸父: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巨人,曾與太陽賽跑,最終因口渴而亡。



6. 河渭:指黃河與渭河。夸父曾試圖飲乾這兩條河流,但仍無法解渴。



7. 大澤:北方的一片巨大湖泊,夸父想去那裡飲水,但在途中渴死。



8. 鄧林:夸父死後,他的手杖變成了一片森林,名為鄧林。



9. 博父國:位於聶耳國的東方,這裡的人身材高大,右手握著青蛇,左手握著黃蛇。



10. 鄧林的東方:有兩棵巨大的樹木,其中一棵被稱為「博父」。



11. 禹所積石之山:大禹治水時所堆積的大石山,位於博父國的東方,是河水匯入的地方。




3. 白話文


深目國位於共工臺的東方,這裡的居民只有一隻眼睛,並且舉起一隻手。


無腸之國位於深目國的東方,這裡的人身形高長,但天生沒有腸子。


聶耳之國位於無腸之國的東方,這裡的人用雙手捏住自己的耳朵,並且驅使兩隻有斑紋的老虎。他們居住在海水中的懸浮地帶,周圍有許多奇異的水生生物。這兩隻老虎的棲息地位於聶耳之國的東方。


夸父與太陽競跑,直奔太陽。途中感到極度口渴,於是飲用黃河和渭河的水,然而仍無法解渴,便向北方的大澤奔去。但他還未抵達,就在路上渴死了。他死後丟下的手杖變成了一片森林,被稱為鄧林。


博父國位於聶耳國的東方,這裡的人身材巨大,右手握著一條青蛇,左手握著一條黃蛇。


在博父國的東方,有兩棵巨大的樹木,其中一棵被稱為「博父」。


禹所積石之山位於這兩棵樹的東方,是河水匯流的地方。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北方地區的奇異國度與神話故事。深目國的人只有一隻眼睛與一隻手,無腸之國的居民沒有腸道,聶耳之國的人用雙手捏住耳朵,並且驅使老虎,展現了古人對異族的奇異想像。夸父追逐太陽,最終因口渴而死,變成森林,這個神話體現了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挑戰與無奈。博父國的人身材高大,持蛇為器,可能象徵某種神秘的力量。最後,大禹積石的山顯示了他治水的功績,強調了河水流向與地理變遷的重要性。





四、


1. 原文


拘纓之國在其東,一手把纓。一曰利纓之國。


尋木長千里,在拘纓南,生河上西北。


跂踵國在拘纓東,其為人大,兩足亦大,一曰大踵。


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


桑無枝,在歐絲東,其木長百仞,無枝。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東,洲環其下。


務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一曰爰有熊、羆、文虎、離朱、𩿨久、視肉。


平丘在三桑東,爰有遺玉、青鳥、視肉、楊柳、甘柤、甘華,百果所生,在兩山夾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名曰騊駼。有獸焉,其名曰駮,狀如白馬,鋸牙,食虎豹。有素獸焉,狀如馬,名曰蛩蛩。有青獸焉,狀如虎,名曰羅羅。


北方禺彊,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


2. 注釋


1. 拘纓之國:位於某地的東方,這裡的人手持纓(可能是某種飾物或工具)。



2. 利纓之國:拘纓之國的另一種名稱。



3. 尋木:一種高達千里的巨樹,生長在拘纓之國的南方,位於黃河的西北地區。



4. 跂踵國:位於拘纓之國的東方,這裡的居民體型高大,且雙足特別巨大,也被稱為「大踵」。



5. 歐絲之野:位於大踵國的東方,一名女子跪在樹旁進行「歐絲」的動作,可能是紡織或取絲。



6. 桑無枝:位於歐絲之野的東方,一種高達百仞(約240米)的桑樹,但沒有樹枝。



7. 范林:一片方圓三百里的森林,位於三桑(可能指三棵巨桑)以東,其下有許多小島環繞。



8. 務隅之山:這座山埋葬著帝顓頊(上古五帝之一),他被葬於山的陽面,而他的九位嬪妃則葬於陰面。據說此地有熊、羆、文虎、離朱、𩿨久、視肉等奇獸。



9. 平丘:位於三桑以東,此地盛產珍貴玉石、青鳥、視肉(可能是一種奇特的動物)、楊柳、甘柤(甜柿)、甘華(芳香植物)以及各類果樹。此地坐落於兩座山谷之間,有兩座巨丘,故名「平丘」。



10. 騊駼:一種形似馬的異獸,生活在北海之內。



11. 駮:白馬狀的異獸,長有鋸齒狀的牙齒,能捕食虎豹。



12. 蛩蛩:全身素色(白色),形似馬的奇獸。



13. 羅羅:一種青色的猛獸,形似老虎。



14. 禺彊:北方的異族,長著人類的臉、鳥的身體,耳飾兩條青蛇,腳下踩著兩條青蛇。




3. 白話文


拘纓之國位於某地的東方,這裡的人手持纓。一說這個國家也被稱為「利纓之國」。


尋木是一種巨大的樹木,高達千里,生長在拘纓之國的南方,位於黃河的西北方。


跂踵國位於拘纓之國的東方,這裡的居民體型高大,雙足也特別巨大,因此也被稱為「大踵」。


歐絲之野位於大踵國的東方,這裡有一名女子跪在樹旁進行歐絲(可能是紡織或取絲的動作)。


桑無枝位於歐絲之野的東方,這裡的桑樹高達百仞(約240米),但沒有樹枝。


范林位於三桑的東方,範圍約三百里,林下有許多島嶼環繞。


務隅之山上埋葬著帝顓頊,他被葬在山的陽面,而他的九位嬪妃則葬於陰面。這裡還有熊、羆、文虎、離朱、𩿨久、視肉等奇獸。


平丘位於三桑的東方,這裡盛產珍貴的玉石、青鳥、視肉(可能是一種奇特的動物)、楊柳、甘柤(甜柿)、甘華(芳香植物)以及各種果樹。這個地方位於兩座山谷之間,中間有兩座巨大的丘陵,因此被稱為「平丘」。


北海之內有許多奇異的野獸。例如,騊駼是一種形似馬的動物;駮是一種白馬狀的野獸,長有鋸齒狀的牙齒,能夠捕食虎豹;蛩蛩是一種全身白色、形狀類似馬的異獸;羅羅則是一種青色的猛獸,外形像老虎。


在北方有一種名為禺彊的生物,它擁有人的臉、鳥的身體,耳朵上掛著兩條青蛇,腳下則踩著兩條青蛇。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繪了北方奇異的國度和生物,包括以手持纓為特徵的拘纓之國、巨樹尋木、擁有巨大雙足的跂踵國,以及以桑樹和絲織為特徵的歐絲之野。還記載了帝顓頊與其嬪妃的墓葬地務隅之山,以及盛產各類珍奇果樹的平丘。此外,北海地區出現了多種奇異生物,包括能食虎豹的駮,以及人面鳥身、佩戴青蛇的禺彊,這些生物可能反映了古人對神話世界的想像與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avatar-img
5會員
39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 1. 原文 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 2. 注釋 1. 海外:指中國疆域之外的地區。 2. 西南陬:指海外地區的西南角。 3. 西北陬:指海外地區的西北角。 4. 者:表示所描述的範圍或對象。 3. 白話文 海外地區,從
一、 1. 原文 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 2. 注釋 1. 地之所載:指大地所承載的一切生物與萬物。 2. 六合之間:六合指天地四方,意指整個宇宙世界之內。
三一、 1. 原文 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瘞,糈用稌。文山、勾檷、風雨、醜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嬰毛一吉玉。熊山,席也,其祠:羞酒,大牢具,嬰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 2. 注釋
一、 1. 原文 《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葉,黃華而莢實,名曰蘀,可以已瞢。有獸焉,其狀如口鼠而文題,其名曰㔮,食之已癭。 2. 注釋 1. 薄山:中山經記載的一系列山脈之一。 2. 甘棗之山:薄山的起
一、 1. 原文 《東山經》之首,曰樕之山,北臨乾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鱅鱅之魚,其狀如犂牛,其音如彘鳴。 2. 注釋 1. 東山經:指《山海經·東山經》,記錄東方地區的山脈與地理資訊。 2. 樕之山:此部分記錄的第一座山,名稱為樕山。 3.
一、 1. 原文 《北山經》之首,曰單狐之山,多机木,其上多華草。漨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文石。 2. 注釋 1. 北山經:指《山海經》中的《北山經》部分,記錄北方山脈的地理與神話。 2. 單狐之山:北山經記載的第一座山。 3. 机木:一種樹木
一、 1. 原文 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 2. 注釋 1. 海外:指中國疆域之外的地區。 2. 西南陬:指海外地區的西南角。 3. 西北陬:指海外地區的西北角。 4. 者:表示所描述的範圍或對象。 3. 白話文 海外地區,從
一、 1. 原文 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 2. 注釋 1. 地之所載:指大地所承載的一切生物與萬物。 2. 六合之間:六合指天地四方,意指整個宇宙世界之內。
三一、 1. 原文 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瘞,糈用稌。文山、勾檷、風雨、醜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嬰毛一吉玉。熊山,席也,其祠:羞酒,大牢具,嬰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 2. 注釋
一、 1. 原文 《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葉,黃華而莢實,名曰蘀,可以已瞢。有獸焉,其狀如口鼠而文題,其名曰㔮,食之已癭。 2. 注釋 1. 薄山:中山經記載的一系列山脈之一。 2. 甘棗之山:薄山的起
一、 1. 原文 《東山經》之首,曰樕之山,北臨乾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鱅鱅之魚,其狀如犂牛,其音如彘鳴。 2. 注釋 1. 東山經:指《山海經·東山經》,記錄東方地區的山脈與地理資訊。 2. 樕之山:此部分記錄的第一座山,名稱為樕山。 3.
一、 1. 原文 《北山經》之首,曰單狐之山,多机木,其上多華草。漨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文石。 2. 注釋 1. 北山經:指《山海經》中的《北山經》部分,記錄北方山脈的地理與神話。 2. 單狐之山:北山經記載的第一座山。 3. 机木:一種樹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出自他的《終南別業》。
Thumbnail
一次簡介南北朝到隋,中南半島的記錄。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詩經·小雅·正月》(部分) 謂山蓋卑,為岡為陵ling5。民之訛言,寧莫之懲ting5。(訛民之言,寧莫懲之的倒裝) 召彼故老,訊之占夢bong5(蒙)。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hiong5? 謂天蓋高,不敢不局kiok8(協kik8)。謂地蓋厚,不敢不蹐tsik。 維號斯言,有倫有脊t
Thumbnail
連載 戰國縱橫門派:鬼谷稗闔 -- 蘇秦篇 : 全球各地的華人在追本溯源的文化底蘊中只能透過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遠遠的觀望人生所追求的答案,找尋失落已久的獨立自主意識和自由思想。但認清自己真實的一面是不容易的,能看明白世間一切問題的解決能力更不容易。
Thumbnail
巴蜀的先秦篇章,基本已經結束。 漢中(庸國)的資訊則是非常少,後來隋書倒是有些習俗整理,有一篇《六世紀蜀漢懶人包》可以看看。 隋書的輔助閱讀我都還沒放上方格子,誰會想到群英傳寫兩年還寫沒完。 今天來看一下《南中志》的部份,就是諸葛亮去七擒孟獲的地方大家應該都知道。 就從這裡來開始「入漢」。
Thumbnail
我們將歷史串起來看,會發現很多很神奇的規律,絕大多數的治亂興衰都是有跡可循的。 比如每次的王朝更迭,基本上都是從兩個天下金角開始的,一個西北,一個東北。 這兩個超級金角,西北是涼州,東北是幽州,成為了兩千多年來的興衰源頭。 這其中,往往又以西北角的破壞力為強。 涼州安,則關中穩,則天下定。
Thumbnail
巴志先介紹了一些上古故事,然後概略說一下區域「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 你看了也不懂。 接著就是很用力的說物產。 我們讀中國地理,特別著重背物產的部份。別忙著說沒用,這可是帝王學的一塊。 物產的重要性,一字記之曰「貢」。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由東晉史學家「常璩」所編撰的地方志。 隋唐之前其實沒這個稱呼。 原本就是「方志」,方就是方國,算了用大家比較熟的詞方便些。 方志即是我們常常在人物傳記之後看到的,匈奴傳啊西域傳啊這一類。隋唐之前其實也都是傳或記,比方讀三國很常看到的江表傳。 華陽國志的本名則是華陽國記。
Thumbnail
https://youtu.be/34UZi3268Ic https://www.tiktok.com/@concentracted/video/7327978210396769554 三元地理總斷黃金策 劉基(劉伯溫) 地分陰陽 要在變通 雖龍水之紛紜 須一理而融貫 夫地有大小局之殊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出自他的《終南別業》。
Thumbnail
一次簡介南北朝到隋,中南半島的記錄。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詩經·小雅·正月》(部分) 謂山蓋卑,為岡為陵ling5。民之訛言,寧莫之懲ting5。(訛民之言,寧莫懲之的倒裝) 召彼故老,訊之占夢bong5(蒙)。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hiong5? 謂天蓋高,不敢不局kiok8(協kik8)。謂地蓋厚,不敢不蹐tsik。 維號斯言,有倫有脊t
Thumbnail
連載 戰國縱橫門派:鬼谷稗闔 -- 蘇秦篇 : 全球各地的華人在追本溯源的文化底蘊中只能透過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遠遠的觀望人生所追求的答案,找尋失落已久的獨立自主意識和自由思想。但認清自己真實的一面是不容易的,能看明白世間一切問題的解決能力更不容易。
Thumbnail
巴蜀的先秦篇章,基本已經結束。 漢中(庸國)的資訊則是非常少,後來隋書倒是有些習俗整理,有一篇《六世紀蜀漢懶人包》可以看看。 隋書的輔助閱讀我都還沒放上方格子,誰會想到群英傳寫兩年還寫沒完。 今天來看一下《南中志》的部份,就是諸葛亮去七擒孟獲的地方大家應該都知道。 就從這裡來開始「入漢」。
Thumbnail
我們將歷史串起來看,會發現很多很神奇的規律,絕大多數的治亂興衰都是有跡可循的。 比如每次的王朝更迭,基本上都是從兩個天下金角開始的,一個西北,一個東北。 這兩個超級金角,西北是涼州,東北是幽州,成為了兩千多年來的興衰源頭。 這其中,往往又以西北角的破壞力為強。 涼州安,則關中穩,則天下定。
Thumbnail
巴志先介紹了一些上古故事,然後概略說一下區域「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 你看了也不懂。 接著就是很用力的說物產。 我們讀中國地理,特別著重背物產的部份。別忙著說沒用,這可是帝王學的一塊。 物產的重要性,一字記之曰「貢」。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由東晉史學家「常璩」所編撰的地方志。 隋唐之前其實沒這個稱呼。 原本就是「方志」,方就是方國,算了用大家比較熟的詞方便些。 方志即是我們常常在人物傳記之後看到的,匈奴傳啊西域傳啊這一類。隋唐之前其實也都是傳或記,比方讀三國很常看到的江表傳。 華陽國志的本名則是華陽國記。
Thumbnail
https://youtu.be/34UZi3268Ic https://www.tiktok.com/@concentracted/video/7327978210396769554 三元地理總斷黃金策 劉基(劉伯溫) 地分陰陽 要在變通 雖龍水之紛紜 須一理而融貫 夫地有大小局之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