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穿越記
第四十七章:
紫鵑慧眼識姥姥,
黛玉贈書啟童智。
話說劉姥姥在賈府盤桓數日,本欲今早告辭回鄉。
但賈老太太可能這幾天來,陪著劉姥姥逛大觀園、飲酒、喝茶、吃太多精致食物了,所以身體有點不適,早上爬不起來。
一時賈家大亂。
頭號大丫鬟鴛鴦,連忙通知外院。
不久只見賈珍、賈璉、賈蓉三個人將王太醫迎請進來看病。 賈母見那醫者身著六品官服,知其乃太醫,遂含笑問道:「供奉好。」
又問賈珍:「這位供奉大人貴姓?」
賈珍忙答:「姓王。」
賈母笑道:「當年太醫院正堂,有一位王君效,按脈診息甚是精妙。」
王太醫躬身答道:「那乃晚生家叔祖。」
賈母聞言,笑道:「原來如此,也算是世交了。」遂緩緩伸出手,置於小枕之上。
嬤嬤搬來小杌,置於小桌之前,略偏一側。
王太醫屈膝而坐,凝神診脈,良久,又換手診之,方才起身退下一旁。
賈母笑言:「勞煩大人。珍兒,送大人出去,好生看茶。」
賈珍、賈璉忙應聲稱是,引王太醫至外書房。
王太醫診畢,對賈珍言:
「太夫人並無大礙,僅偶感風寒,不必服藥,只需清淡飲食,常保溫暖即可。
此有一方,若老人家願食,也可按方煎服;若不願服,亦無妨。」
因賈母抱恙,劉姥姥告辭之禮,便稍遲了些。
此時紫鵑想,劉姥姥是將來在賈家抄家後,能救護巧姐的人。
按照高鶚寫的劇情,黛玉那時已經死了!
但現在已在我周箏箏的努力下,黛玉應該是不會再薄命了。
黛玉跟這樣的老實人交好,對她有好無壞。
所以跟黛玉說,劉姥姥要回鄉下去,咱們也去送一送客。
黛玉應允。
二人自稻香村行至榮禧堂,紫鵑心念微動:
「賈老太太的教育方針是養而不教。
最明顯的受害人是寶玉,其實黛玉幾個姑娘也一樣受害。
她們天生聰明,又各有緣故,不是庶出的女孩,就是寄居的客人,所以不能完全如寶玉一樣天真無邪,不知俗務。
需靠着自己的聰敏,去琢磨事物,趨吉避凶。
而且乳母丫鬟只是下人,無法提供主子們,在她們的階級的圈子中,應該如何應對進退的好答案。
這就是為什麽在賈家中,寶釵顯得比這些姑娘都精明,她有母親教養着,得到了外祖母武將之家,祖母商人之家……代代流傳下來的經驗。
這些都不是這些小姑娘們,能在賈母院子裡,自己可以琢磨出來的經驗。
原著中,黛玉姑娘體弱多病,在賈府鬱鬱寡歡,性情難免偏激。
不過,若無鋒利之口,又如何能壓制那些刁奴惡僕?
可是也成了習慣,有些刻薄損人的話,張口就來。
然此習性若不改正,日後必將吃虧。
幸而我來了後,日夜勸導,姑娘已有所改善。若能再添幾分關懷他人之心,則更佳。」
遂開口跟黛玉道:「劉姥姥實乃一妙人。」
黛玉聞言,撇嘴道:「不過一鄉下老婦,舉止粗俗,貪圖禮物,毫無自重。」
紫鵑耐心解釋道:
「禮儀規矩,皆乃讀書人所立,需經長年教化方能養成。
鄉下人家日子艱苦,本已不易,也無人教導禮儀。
劉姥姥數十年來皆是如此,驟然進入富貴人家,自然給人粗俗無知之感。」
黛玉聞言,若有所思:「原來如此。我還以為她故意插科打諢,博人一笑。」
紫鵑趁機勸道:「人生各有活法,插科打諢,總比裝窮賣慘,騙取同情之人強。」
黛玉點頭稱是,又問:「劉姥姥家境果真如此貧困?」
紫鵑道:「我曾聽她與周嬸子言,其家一年僅靠二十兩銀子度日,數口之家,衣食住行、人情往來,皆賴此銀。若遇年景不佳,連賦稅都難以繳納,方才求助於鳳姐。」
黛玉聞言,喃喃自語:「如此困苦,當如何改變?」
紫鵑笑道:「唯有讀書,方能改變。我已將《百家姓》帶來,待會兒姑娘可將其贈予板兒,助其啟蒙。」
二人行至榮禧堂,正值王夫人、李紈、鳳姐、寶釵等見王太醫離去,方才自後堂而出。
王夫人略坐片刻,便回房去了。
劉姥姥見無事,上前向賈母告辭。賈母道:「待我身子爽利些,再請你來。鴛鴦,好生送劉姥姥出府。」
劉姥姥道謝,隨鴛鴦至下房。
鴛鴦指著炕上包裹,道:
「此乃老太太往年生辰節下,旁人孝敬的衣裳。
她不喜穿旁人所製之衣,故未曾穿過一次。
昨兒特意囑咐我拿出兩套,贈予你。
或送人,或自穿,莫要嫌棄。
此盒中乃你所要之麵果子。
此包中乃你先前所言之藥,梅花點舌丹、紫金錠、活絡丹、催生保命丹,各樣方子皆在其中。
此二荷包,可作玩賞之用。」
說罷,解開荷包,內中取出兩錠「筆錠如意」老樣子的金錁子,與劉姥姥觀賞。
劉姥姥忙呼:「太貴重太貴重了!」
最後推辭不得,便又收下了。
此時,紫鵑領黛玉上前,道:「我家姑娘言,書中自有千鍾粟,此乃《百家姓》,贈予板兒,助其啟蒙。」
劉姥姥望著黛玉,道:「你可是那位滿屋書香之姑娘?」
她記性極好,一眼便看出黛玉之氣質。
「林姑娘太過客氣,我等鄉野之人,不識字的,豈敢受此重禮。」
紫鵑將書塞入其手中,笑道:
「何來重禮之說?待你孫兒日後金榜題名,位列朝堂,你亦可封為誥命夫人。」
劉姥姥聞言,雙眼一亮。
其女婿家中,本有做官之祖輩,方能與二太太、鳳姐的娘家有親戚之誼,然如今已家道中落。
女婿王狗兒不是個精明有遠見的,劉姥姥出身卑微,也從未想過讓板兒讀書。
此番得賈府厚贈,回家除卻做小生意、購置田產的錢,亦可供板兒去讀書。
紫鵑心下暗忖:
「我一言未必能改變板兒之命運,進而拯救巧姐。
然識得幾個字,總歸無壞處。
以劉姥姥之精明,若板兒讀書不成,自會另謀出路,定不會強迫不適合讀書之孩童去考科舉。」
劉姥姥道:「姑娘此言,老婦不敢奢望,只盼他此番見過世面,能懂事些。」
黛玉亦笑道:「我觀王家小哥兒,乃一聰慧乖巧之人,日後必能成大器。」
最終,劉姥姥乘賈府驢車,返回鄉下。園中秋風漸起,更添幾分寂寥。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