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悠閒清靜的假日早晨,來聽聽紀老師的暑假說書直播,七月的首週主題是紅樓夢。
對紅樓夢的最初印象與認識,可追溯到二十年前的國小一二年級,放學後接續前往到安親班,吃完午餐後的午休睡覺時間。
與二三十幾位同學們躺在木地板的大通鋪上,安親班的班主任-許老師,都會一手搬著一張木凳子進入通鋪室內,另一手則拿著一本中國文學經典,來唸故事給我們聽。
當時許老師為我們說書的文學經典中,也包含了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有今天紀老師講述的紅樓夢。
我記得以前午休睡覺前,許老師說故事我都聽得津津有味,小缺點則是許老師大多只講了15-20分鐘,就會結束,讓我們入睡。
殊不知故事聽到正精彩高潮之處,老師偏愛留個伏筆:「請期待明天的下集待續」,好戲當頭卻嘎然而止、賣關子,導致我一直好奇內容後續的發展,反倒搞得我每次午睡都睡不著(笑,腦中一直替後續的劇情發展想像各種劇本,這個主人公、那個壞人到底後來怎麼了。
後來,我想到一個好方法,乾脆我盡快把學校作業完成,剩餘的下午自由時間,我就自行去書架上拿來閱讀。
因此,後來的午睡故事時間,我總是事先知道故事後續的走向發展,還很炫耀地一直和旁邊的同學劇透,現在回想,我真的是很討人厭哈哈!
然而,由於聽故事和自己斷斷續續地閱讀,說實在的,紅樓夢並沒有真正完全讀完,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所譜出複雜的愛恨情仇與細膩的人性刻畫,實在是沒辦法一時半刻全部融會貫通。
更何況十幾歲出頭小孩子的我,沒有什麼社會歷練與人生經歷,也沒見過什麼大風大浪,哪能對紅樓夢中的種種人性與愛恨嗔癡產生什麼共鳴、共感呢?
沒想到20年後,很慶幸的,藉由紀老師這次紅樓夢的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導讀,如今再度與紅學相遇,但現在的我卻已是邁入而立之年的成人了。
雖然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子,但比起以往,或多或少累積了社會經歷與人生歷練的厚度。此時我突然頓悟,或許小時候讀紅樓夢是一種對文學的啟蒙,但由於那時候的年紀還太小、涉世未深,也不懂什麼人情世故,更沒有什麼人生歷練,即便讀紅樓夢,也讀不出個什麼味道與見解。
現在一篇二十三回的短文,就足以大大地撼動我,讓我有機會,再次將當前至今所經歷的、所學習的種種經驗,再次來個新的排列組合與翻轉,在腦海中迸發出的那如鬼火一般的思考邏輯,更成功觸發、萌生了深刻的頓悟與啟發。
課堂中老師提及,黛玉不願讓花瓣隨著大觀園的沁芳閘河水,向外流至充滿險惡、貪欲、權貴鬥爭的榮國府與寧國府。
這麼做的隱喻有二:
(一)這指射了林黛玉認為在大觀園中的花瓣猶如自身,不願讓花瓣(自己)離開大觀園,外流到污穢的外界(榮國府與寧國府)。
為了貫徹她的自憐與自傲,她拾起落下的花瓣,並且葬入大觀園的土中,確保這些花瓣如自身一樣,在大觀園中擁抱純淨。亦指他寧可死,也要留在這真純的大觀園中,絕不自降外界世俗。
(二)林黛玉表明不願讓花瓣(自己)離開大觀園,只想保有純淨留在大觀園內部的信念堅持,連賈寶玉也霧裡看花,直問表妹為何執意多此一舉,探究葬花的緣由。
林黛玉的「葬花」另一層含意竟是,表明了自己想葬入賈家,那麼如何才能葬入賈家呢?正是嫁入賈家,也是羞澀地暗喻,他對賈寶玉的愛慕之情。
最後,老師的解讀與詮釋,也是最高超的一槍回馬槍,老師指出:「黛玉葬花,其實是曹雪芹藉由林黛玉的說詞,來影射自己的遭遇。」
曹雪芹知道自己確實達到了某種成就,也意識這個成就真的不容易,但曹雪芹就如筆下的林黛玉一般,自憐又自傲,害怕又自卑的是:「一旦我或是我的作品被放到客觀情境下,別人將如何看我?」
老師再度回扣到現代社會常有的焦慮與弊端,正是「意義」與「有用無用」的問題。
功利主義社會下,現代人做任何事的起初,不免反射性的第一個疑問是:
「做這個、讀這個有什麼用?」、「做這個工作、讀這個科系可以賺多少錢?」
但人生中的愛情、友誼、家庭、音樂、藝術、文學、哲學等等,這些非關於有用無用,
當交朋友時,卻是為了算計自己如何從他人身上得到好處與名聲;
當愛上一個人時,卻以效用高低的機制,來做為愛的審核標準的話,那麼這些友誼、愛情,絕對是不堪一擊、低俗難耐。
最後老師提到,文學、哲學、藝術作品,或許看似沒有社會上所定義的「有用」,
但偉大作品的真正意義,正是它們將我們身而為人的重量,從功利主義的社會中給救贖回來。
我們是時間洪流下的淘金者,在這世間上還有很多很深刻、很真摯的東西,等著我們去問一問,等著我們探勘挖掘,總有一天彌賽亞的救贖將會到來,我們會在某個魔幻時刻,發掘到自己的一個大觀園。
最後老師提醒我們:
1.有時候別忘了我們是個人,不是凡事追求效用目標、非得一定要如何的工具人。
2.如同賈家、惠施,再多的功成名就,時間終將帶走一切,總有一天這些都會被遺忘,所以趁我們在世時,千萬別忘了身而為人的感覺,做一個「有感」的人吧!
沒想到一個半小時的簡短課程,又再次讓我大大領悟反思,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非常謝謝老師這次紅樓夢的課程,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再多多深入了解紅樓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