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Vache I Mamikonian)是活躍於3世紀的亞美尼亞將領。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為亞美尼亞王國大元帥(sparapet)阿爾塔瓦斯德斯一世‧馬米科尼揚(Artavasdes I Mamikonian)之子,因此他也是馬米科尼安家族已知最早的成員。

大約在公元300年,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繼承父親的大元帥職位。根據亞美尼亞史書的紀載,亞美尼亞國王「矮子」霍斯洛二世(Khosrov III Kotak)為調解亞美尼亞國內兩大貴族,馬納瓦齊亞家族(Manavazians)與奧爾多尼家族(Ordunis)之間的衝突,因此借助教會的力量,請求亞美尼亞教會大主教維爾塔內斯一世(Vertanes I)協助平息爭端,維爾塔內斯一世於是派遣素有眾望的主教曼西塞塔的阿爾比安(Albian of Manzicerta)前往調解,然而馬納瓦齊亞家族與奧爾多尼家族並不接受曼西塞塔的阿爾比安公正的調解,奧爾多尼家族族長更是對曼西塞塔的阿爾比安大加污辱,奪走並毀壞他所持有的王室徽號。由於調解失敗,馬納瓦齊亞家族與奧爾多尼家族間的內戰也隨即爆發。為了阻止王國因內戰而陷於混亂,亞美尼亞國王霍斯洛二世於是命令素來英勇善戰的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率軍消滅這兩個家族。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受命後,立即揮師攻擊這兩個家族,並徹底消滅這兩個家族的男性成員。奧爾多尼家族在覆滅後,亞美尼亞國王霍斯洛二世將該家族祖傳領地巴森轉賜給巴森主教。
335年,馬斯庫特國王薩內桑(Sanesan)自稱亞美尼亞王位繼承人,聯合匈人與亞蘭人入侵亞美尼亞王國,試圖吞併亞美尼亞。亞美尼亞國王霍斯洛二世不敵,導致國土大部陷於敵手。為了收復失土,霍斯洛二世號召國內各貴族族長團結共抗強敵,並將王室軍隊交給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統一指揮。亞美尼亞軍隊在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的指揮下發起反攻,先後在戰鬥中擊敗薩內桑的軍隊,並在奧沙坎決戰中,擊斬薩內桑。薩內桑的首級隨後被送往亞美尼亞國王面前,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也因此威名大震,霍斯洛二世因此封賜諸多領地給他。
337年,波斯帝國薩珊王朝萬王之王沙普爾二世(Shapur II)入侵亞美尼亞王國,波斯軍隊得以長驅直入,攻至凡湖地區。隨後,波斯軍隊進一步深入赫爾與扎雷萬德地區,摧毀當地的防禦。為了阻止波斯軍隊持續推進,亞美尼亞國王霍斯洛二世命令達塔本‧布茲努尼(Databen Bznuni)率軍迎擊,然而達塔本‧布茲努尼認為亞美尼亞王國不會是波斯帝國的對手,於是舉族投降波斯帝國,使得波斯帝國得以進一步深入亞美尼亞王國核心地區。面臨大敵當前,霍斯洛二世隨即命令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與瓦漢‧阿馬托尼(Vahan Amatuni)領兵反擊波斯人。
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再次展現其軍事才華,他領軍三萬,於凡湖畔的阿雷斯特戰役中擊敗波斯軍隊,穩固戰線,使亞美尼亞王國開始展開反攻,並俘獲投敵的叛將達塔本‧布茲努尼及其一族。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於是下令以亂石砸死達塔本‧布茲努尼,而其家族成員則在亞美尼亞國王霍斯洛二世的命令下遭到族滅。
之後,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繼續領兵抵抗波斯帝國,並在後續的戰鬥中將與波斯軍隊合作阿格茲尼亞叛軍領袖比達克什‧巴庫爾(Bidaxsh Bakur)消滅。然而波斯帝國的實力仍舊十分強大,338年亞美尼亞軍隊在阿雷斯特會戰中遭到波斯帝國的痛擊,瓦切一世‧馬米科尼揚也不幸戰死沙場。死後馬米科尼揚家族由其長子阿爾塔瓦斯德斯二世‧馬米科尼揚(Artavasdes II Mamikonian)繼承,但由於此時阿爾塔瓦斯德斯二世‧馬米科尼揚年紀尚幼,因此由其女婿阿爾沙維爾‧卡姆薩拉坎(Arshavir Kamsarakan)與安多夫克‧敘尼克(Andovk Syunik)擔任監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