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教育玩AI】系列EP.01
如果AI可以把照片生成插畫,
那是否也能運用在歷史文物上,
讓他賦予具有教育意義的工具。【二創】
我第一次嘗試作品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原稿
我請GPT-4o模型幫我用吉卜力風格,
生成一張同樣構圖的清明上河圖。
再跟它確認,我想要盡量還原原作。

【資料收集】
接著我使用GPT-4o的深入研究 功能,
它開始在網路上蒐集大量的清明上河圖的相關文獻作品,
將這個北宋畫卷內張擇端著名畫家,
鉅細靡遺地描繪了當時首都汴京的熱鬧城市景象。
他歸類了畫作裡面是由五個大元素所構成的:
- 繁忙市集
- 拱橋
- 河流與船隻
- 商販與行人
- 傳統建築

蒐集完資料後,它開始慢慢生成產出第一張作品。

這與我一開始構想的還原原作不太相同,我改換其他方式給它指令。
【分割再重建】
分割,把原本的圖切成四等份,再個別分別生成四張圖。

最後將這四張圖重新拼接,成果如下:

乍看之下還原度算蠻高了,如果把圖放大看細節,
倒也蠻有童趣的。


【翻轉教育玩AI】
完成這個作品,目的是希望能讓小朋友可以透過這種童趣的二創,
可以更有興趣去看「清明上河圖」,
每一個人物、攤販、建築、市集的人來人往等等細節,
畫家是花了多少時間去構圖與思考。
在原作中張擇端共繪有814位人物、28艘船隻等眾多細節,
充分展現畫家對生活場景的觀察與刻畫功力。
而小朋友看完之後,再去看原作也會更有興趣仔細看細節。
最後附上一張室內模擬圖,
雖然對於這個生成作品覺得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
但我覺得這種二創歷史作品,也是一種AI的新附能。

掛框模擬圖
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的AI結合教育的二創主題,
請追蹤【野人牧牧】頻道,我會持續創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