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個「手作訂價真相公式」:
材料價值 × 審美戰力 × 呈現方式 × 品牌價值感 × 客群匹配度 = 市場可接受價位
而在這篇,我想探討另一個更隱蔽、卻更致命的關鍵因素——「看似是好心態,實際卻在慢性毒殺你的品牌的錯誤心態」。
以下這 5 種,是我最常在手作品牌經營者身上看到的「假好心態 × 真壞業績」案例。
❌ 毒心態 1:「我只想賣給懂我的人」
▶️ 你以為:不迎合市場,不隨波逐流,代表有原則、有品味、有底氣。
⚠️ 實際卻是:
你什麼都沒做,只是站在路邊等一個剛好有同樣審美、同樣辛苦背景的人,剛好經過你,剛好理解你,剛好想掏錢買單。這不是堅持,純是賭運氣。
✅ 要轉對心態:
與其期待「懂你」的人出現,不如練習讓「看不懂」的人也能看見你的價值。真正的價值,是能被傳達、被理解、被轉化為願意付費的認同感。
❌ 毒心態 2:「我用的材料都是很好的」
▶️ 你以為:材料品質好等於有價值。
⚠️ 實際卻是:
你把成本當作訂價的底線,卻沒有把質感轉化成價值。
✅ 要轉對心態:
市場不會幫你驗證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只有視覺跟敘事會影響消費者的認知。貴的材料藏在背後沒人知道,就等於沒有加分。
❌ 毒心態 3:「我只是想讓大家開心、做興趣的,沒有想賺很多錢」
▶️ 你以為:這樣很純粹,不貪心,也比較輕鬆自由。
⚠️ 實際卻是:
你把興趣當遮羞布,不願碰觸錢的話題,不面對價值與市場的連結。你給自己一個「我沒那麼想賺錢」的藉口,讓你可以不用好好經營。
✅ 要轉對心態:
把開心當起點沒有錯,但如果你想讓這份快樂可持續,甚至被市場認同與支持,你就得勇敢為作品標上價格。別讓「我不想賺太多」變成「我沒打算活下來」。
❌ 毒心態 4:「我不想太商業化」
▶️ 你以為:這是有心、有原則的選擇。
⚠️ 實際卻是:
你用「不商業化」作為迴避經營專業的藉口。你不去學怎麼拍照、不學如何訂價、不願意經營品牌敘事。你說「我只是想做好作品」,可現實是——你的作品連被別人看見的機會都沒有。
✅ 要轉對心態:
不商業化不代表你可以拒絕經營品牌。你可以拒絕浮誇的行銷方式,但你無法逃避:價值傳遞、視覺美感、文字敘事與包裝,是讓好作品能在市場上活下來的最低門檻。
❌ 毒心態 5:「我覺得我的訂價合理,是客人不懂」
▶️ 你以為:你已經做了充分成本估算與自我評估,是市場沒眼光。
⚠️ 實際卻是:
你用自己內心的計算邏輯,去推定市場該怎麼想。但事實上,市場從來不照你的方式運作。當客人不買單時,你選擇否定他們,而不是檢討為何價值傳遞失敗?
✅ 要轉對心態:
訂價不是你自己覺得有理,而是客人是否能感受到那個價值。如果客人看不懂,連結不到,你就得檢討傳達與表現,而不是責怪客人不懂。
📋 自我檢測:你是否中了這些「毒心態」?
請誠實問自己:我是不是曾經這樣想、這樣說過?
☐ 我總說「只賣給懂的人」,但沒努力讓人看懂
☐ 我覺得材料好自然會被看見,不需要包裝
☐ 我排斥學行銷與拍照,因為怕太商業化
☐ 我一直說我的價格很合理,卻沒檢查傳達方式
☐ 我覺得快樂就夠了,賺不賺錢沒那麼重要
✅ 如果你勾了兩項以上,代表你可能卡在「感覺良好」的舒適區——而市場,正在對你冷眼旁觀。
小結
這些心態本身不壞,但當它們變成你「逃避面對市場現實」的理由時,就成了毒藥。
你得問自己:
「我是在堅持價值,還是在逃避修正?」
「我是在努力前行,還是在閉眼碰運氣?」
如果你閱讀到這裡,看見了過去的自己,別責備他。
請感謝他,是他撐到現在,才讓你能夠更清醒地活下來。
歡迎加入《手作品牌急診室》沙龍。
我會持續在這裡,用最直接的方式,幫你重建訂價策略、客群對焦與審美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