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運動的時候在聽藍弋丰的Podcasts,覺得內容實在太精彩了,除了在解讀台灣翹翹板的關係,對歷史的解讀也是非常的深刻,理解美中角力的關係以及川普的邏輯。
川普之所以對澤倫斯基如此憤怒,因為川普向烏克蘭提出一項交易,要求獲得該國50%的礦場開採權,作為美國幫助奪回失土的交換條件。然而,這項提議遭到澤倫斯基的拒絕,甚至被認為是一種羞辱性的殖民要求。川普原本認為這是一筆雙方都能獲益的交易,因為烏克蘭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包括稀土元素(如鑭、鈰、釹)、鈦、鈾、鋰等重要金屬,甚至擁有全球約20%的石墨蘊藏量。這些資源在航太、能源、電池等產業中都具有極高的價值。然而,現實情況是,超過40%的烏克蘭礦場位於俄軍佔領區,即使烏克蘭政府願意,也無法立即開採。
川普的提議建立在一個戰略考量之上。他認為,美國若能幫助烏克蘭奪回這些礦區,隨後由美國企業進駐開採,將不僅能確保美國自身的經濟利益,也能藉此為烏克蘭提供一種變相的安全保障。當美國企業在當地建立開採設施時,俄羅斯勢必會忌憚美國的介入,而不敢輕易再度進犯,這等同於為烏克蘭提供了一道保護屏障。然而,澤倫斯基並未接受這項提議,這讓川普相當不滿,甚至公開批評他的領導能力,指責他缺乏戰略眼光。
事實上,這並不是澤倫斯基第一次在國際政治判斷上出現誤差。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前,美國拜登已經多次透過情報系統發出警告,強調戰爭即將爆發。然而,澤倫斯基當時並不相信美方的判斷,甚至認為自己比美國更了解俄羅斯的行動模式。他多次對拜登政府表示,俄羅斯不會真正發動戰爭,這只是普丁的施壓手段。然而,戰爭最終還是爆發了,證明了美國情報的準確性,也暴露出烏克蘭政府在戰略判斷上的不足。
然而,對川普而言,他向來以精明的商業談判著稱,自認為這是一筆讓雙方都獲益的交易,卻遭到如此強硬的拒絕,自然會感到憤怒,進而對澤倫斯基發出猛烈批評。
在談判中,關鍵在於辨識對方的談判策略與誠意。舉例來說,當有人開價過低時,明顯是試探或開玩笑,但如果對方直接報出一個合理的數字,那通常代表這是一個認真的提案。在川普的談判方式中,他並非隨意喊價,例如他曾說要對台積電徵收100%關稅,這樣的說法明顯具有表演性質,實際上不太可能真的達到100%。然而,當川普提出烏克蘭50%礦場的交換條件時,這個數字是經過精確計算的,並非隨便喊出的籌碼。
烏克蘭政府未能意識到這點,導致他們在談判中錯失良機。他們反覆詢問美國要如何提供安全保障,但美方的回答已經很明確:幫助烏克蘭奪回領土,並且由美國企業進駐開採這些礦產,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安全保障。然而,澤倫斯基方面似乎沒有理解到這一層含義,這讓川普感到憤怒,覺得對方無法領會談判的真正用意。
當前世界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習近平,若無法理解這點,就難以正確看待國際局勢,甚至做出錯誤的判斷。對台灣而言,這點尤為重要,因為台灣長期以來的處境與今日的烏克蘭有許多相似之處。回顧歷史,美國曾在冷戰時期採取「聯中制蘇」的策略,使得台灣的國際地位被犧牲,美國在外交上無法得罪中國,導致台灣成為「不正常國家」。然而,由於中國在國際間的行為難以信任,美國始終保留著克制中國的籌碼,這也是台灣能夠存續至今的原因之一。李登輝曾回憶,冷戰末期是台灣最危險的時刻,幾乎面臨存亡之際,所幸冷戰結束,使得台灣的處境有所改善。
911事件也是台灣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小布希政府原本打算全力圍堵中國,並向台灣做出強烈的安全承諾,明確表示「We will be there」,意即美軍將在中國對台動武時立即介入。阿扁本來想說美國說「We will be there」,這個台灣前景大好,然而,911事件爆發後,美國不得不將戰略重心轉向「聯中制恐」,導致美國對台政策急轉直下,使得台灣政府從原本被美國視為堅定盟友,變成了「麻煩製造者」。
同樣的戰略轉變也發生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當時美國原本計劃加強亞太平衡戰略,圍堵中國,但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歐巴馬政府將焦點轉向歐洲,使得台灣再度陷入戰略邊緣化,並在隔年迎來「馬習會」。
目前,美國戰略重心的選擇對台灣的命運有直接影響。如果美國將重心放在歐洲,那麼台灣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危機;反之,若美國優先關注印太地區,則烏克蘭將承受更多壓力。台灣與烏克蘭雖然在情感上同為受侵略者,但在國際戰略上,兩者並非命運共同體。事實上,烏克蘭戰前甚至戰時都與中國有密切合作,因此,對台灣來說,美國將關注點轉向中國,反而是更有利的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川普的戰略與冷戰時期「聯中制蘇」相反,他主張「聯俄制中」,希望保留俄羅斯的軍事能力,以在中國北方形成制衡力量。因此,川普對烏俄戰爭的態度並非一味支持烏克蘭削弱俄羅斯,因為如果俄國被徹底削弱,那麼中國將在北方失去牽制,這對美國的戰略利益極為不利。這也是川普不願無條件援助烏克蘭的原因之一。從國際戰略的角度來看,美國希望俄羅斯被適度削弱,但不能被完全擊潰,以防止其殘存的資源轉向中國,強化中國的軍事與經濟實力。
此外,歐洲各國在這場戰爭中的角色也值得反思。歐洲長期依賴美國提供安全保障,未能積極應對俄羅斯威脅,如今卻在美國希望減少對歐洲軍事負擔時批評美國。台灣應從烏克蘭的經歷學習教訓,確保自身防衛能力,避免重蹈覆轍。澤倫斯基政府過去對戰爭的可能性抱持過於樂觀的態度,忽視美國的警告,使得俄羅斯誤判形勢,導致戰爭爆發。台灣應以此為鑑,強化備戰能力,讓潛在敵人明確知道武力侵略無法輕易得逞。
從長遠來看,美國希望盡快結束烏俄戰爭,以便將戰略焦點重新轉向中國,並強化自身在全球經濟與貿易中的優勢。川普對選民的承諾之一,就是讓美國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因此,美國未來的政策將優先考慮如何確保美國在全球供應鏈與貿易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綜合來看,台灣應審慎思考自身在國際局勢中的角色,與民主國家合作,共同應對獨裁強權的擴張,並確保自身安全與經濟利益不受影響。
烏克蘭的稀土礦都集中在東部,緊鄰俄羅斯佔領的地區
20世紀的冷戰中,美國為了對抗蘇聯,選擇拉攏中國,形成「聯中制蘇」的戰略。而如今,國際局勢出現相似的架構,只是主角對調,美國希望拉攏俄羅斯來牽制中國,形成「聯俄制中」的新冷戰格局。
這場新冷戰的競爭領域也發生變化,過去美蘇之間的競爭以太空競賽為代表,而現在則是AI技術競賽成為核心戰場。科技發展仍是決定國際戰略優勢的關鍵,美國及其盟友在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領域持續強化對中國的圍堵,以確保自身的技術領先地位。
在上一次冷戰中,由於美國聯中制蘇的政策,中華民國最終被踢出聯合國,導致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受到極大影響。然而,若21世紀的新冷戰延續目前的趨勢,希望歷史重演,但方向相反。隨著美國圍堵中國、深化與俄羅斯的戰略合作,真心希望最終導致中共政權瓦解,台灣則有機會重返國際舞台,恢復應有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