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特爾最新一季的財報中,新上任的執行長陳立武對未來的發展,看得出來英特爾仍將延續前任 Pat Gelsinger 推動的 IDM 2.0 模式。之前陳立武公開信與財報會議中的一再強調,顯示公司戰略並未出現根本轉向。
延續 Pat Gelsinger 的路線並不代表要直接與台積電作對,英特爾的核心本質一直是晶片設計與銷售,而非純代工服務。要將Intel Foundry Services (IFS) 提升為公司主力業務,並正面挑戰台積電,本身就是一場高難度且未必合理的豪賭。
從台灣人的角度,我們自然會傾向力挺台積電,這點其實跟美國人很愛談論蘋果一樣,但理性分析,英特爾比較合理的競爭對象,其實是三星。三星既自有產品線,又積極經營晶圓代工。從 ASML 2025Q1 財務業績 可見,除了台積電外,唯有韓國 (三星) 仍在積極擴大EUV設備採購,擴充先進製程產能。
英特爾堅持投入晶元代工生意,原因很簡單:這個市場太大了,大到即使台積電也無法獨力吃下全部成長動能。十年前(2010),是全球行領域的年代裝置約10億台;如今,在資料運算時代,邊緣裝置和物聯網設備數量已邁向百億規模。即便台積電在法說會上坦承,美國廠區將稀釋公司毛利率,從初期2%至3%,至後期的3%-4% (台積電 (2330) 2025Q1 法說會),仍維持超過53%的高水準,如果回推回去,稀釋毛利率不會是53%這麼高,而有機會在53%以上,足見需求之強勁,亦透露出漲價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