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弓箭作為遠程作戰的主力,是軍隊裡相當倚重的戰力。因此要成為一名合格甚至優秀的武將,箭術就是很大的一個加分關鍵,三國時期善於射箭的人物不少,但有些人物的箭術只存在於小說裡,有些人物的箭術雖然存於史實,卻鮮為人知,有些更是正史和小說當中存有出入,為了搞清楚誰最會射,所以今天本咚以幾種不同的面向,列舉出一些和「射箭」有關的名將事蹟。
活躍在小說裡
代表:黃忠、夏侯淵
如果要從小說中經常決的魏、蜀雙方,各挑出一位武將來PK箭術,相信有不少人會選擇黃忠、夏侯淵來對決,不僅僅是三國演義把兩人的箭術都描寫的出神入化,甚至後來大多數的三國電玩或桌遊,也都承接這項設定,自動把這兩人設計成背著箭袋、百步穿楊的弓箭手形象。
先來說說黃忠,三國志對黃忠的記載相當簡短,加上標點符號只有區區298字而已,全文只記述了黃忠生平,包含生涯高光—定軍山之戰,可是對箭術卻隻字未提。但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中,黃忠初登場時就濃墨重彩的形容道:「原來黃忠能開二石之弓,百發百中。」隨後在長沙與關羽的單挑戰中,在避開要害的前提下(報關羽不殺之恩),更是能精準地一箭射中關羽的盔纓(頭盔上的飾品),其準度被刻劃的淋漓盡致。之後三國演義第七十回,當諸葛亮嘲諷黃忠年老,應該打不贏對手張郃的時候,黃忠立刻從座位上彈起來,將牆上掛著的兩張硬弓抓下來,用雙手硬生生將弓拉斷(破壞公物?),以彰顯自己依舊還有能力上陣殺敵。由於拉弓射箭勢必需要強壯臂力,這也是演義裡面為了強調黃忠弓術依舊精湛的手法。
再來是夏侯淵,同樣史書並未記載夏侯淵擅射,倒是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曹操在銅雀臺宴請諸將的時候,以一件西川錦袍為獎品,邀請眾將展現箭術,讓曹軍許多武將們爭先登台獻技:
- 一號參賽者:曹休
一馬當先,果真曹家千里駒,可惜往來奔馳三趟才放箭,雖然依舊正中靶心,卻難免少了點自信。 - 二號參賽者:文聘
二話不說,拈弓縱馬一箭,亦中靶心。 - 三號參賽者:曹洪
三下五除二,馭馬拽弓,同是一箭正中靶心。 - 四號參賽者:張郃
飛馬上前,花式翻身,背射一箭,也中靶心。 - 五號參賽者:夏侯淵
蹤馬至界線,忽扭身一箭,正在四箭當中,落在靶心中的靶心。 - 六號參賽者:徐晃(心機鬼)
直接一箭射斷掛著錦袍的柳條,雖然技術不錯但心機太重。 - 七號參賽者:許褚(來亂的)
直接衝上去搶,還跟徐晃兩人把錦袍扯得粉碎......
綜上所述,相比之下本咚較為欣賞夏侯淵的扭射,很像打籃球投進logo shot的感覺,又或是打桌球時,把一顆快出界的球硬是殺到界內的邊角,而且又是在前四箭的正中間,所以本咚認為淵哥的箭術應該在這次比試中排名第一。
接下來提到的,就都是活躍在正史當中的神射手。
糜竺
有些人對糜竺的印象是「中路炸彈客」(魔獸爭霸三國地圖),或是三國志英傑傳的「軍樂隊」。
其他大部分人對糜竺的印象應該就是一個很有錢的文官吧,有他在錢會賺得很快,但武力大概就20~30幾,幾乎沒有戰鬥能力,但三國志卻記載糜竺「便弓馬,善射御雲」,但在三國時期,有很多人擁有類似的評價,真正讓糜竺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連他的兒子糜威、孫子糜照,也都記載著擅長騎射,代表這一套「糜家騎射術」真的是一脈相傳,也許糜竺就是這套流派的開山始祖也說不定。
魯肅
您還以為魯肅是那個只顧著幫劉備說好話,溫和且木訥的忠厚老實人嗎?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勇敢霸氣的《單刀赴會》橋段主角不是別人,正是小說裡被醜化至極的魯肅,反而是魯肅單人提刀赴會,還責備關羽不守信用。
關於魯肅射箭的故事,也同樣記載在三國志中,傳聞魯肅年輕時身材魁梧,喜歡擊劍、騎射,並廣交好友,甚至供他們吃住,儼然是私自整軍經武的概念,魯家長輩們看到一個小孩居然不務正業,整天結交一群8+9在那邊胡搞瞎搞,也忍不住抱怨:「我們魯家怎麼會出了這麼個+9仔!!」
但後來時代動亂,魯肅原先投靠袁術,卻發現袁術的軍隊沒有綱紀,不適合投奔,後來魯肅決定轉移目標,於是帶著自己招募的部屬前往江東,準備投靠孫策,但這麼大批的人員遷徙,難免引人懷疑,於是當地州郡長官立刻出兵追捕,魯肅守在最後,向追兵長官一陣開導,然後自己把一面盾牌立在前方,然後拉弓射箭,箭居然直接貫穿了盾牌,追兵頭目認為自己的腦袋應該沒有盾牌硬,只得撤退。
前兩位的介紹或許跟平時印象有些反差,但接下來的名將事蹟更加精采
董卓
董卓的武藝高強應該不容質疑,關鍵在三國志董卓傳中記載「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也就是說董卓不但力大無窮,還能背著兩個箭袋,還是位罕見的左右開弓型打者,這讓同是穎川出身的董卓,不像老鄉荀彧、荀攸他們走文臣謀士風,反而是藉由一身剽悍的武藝,走向縱橫涼州、走闖天下,最終入主京師的梟雄之路。
呂布
呂布號稱飛將,在南征北戰的歲月裡,能被世人稱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代表其作戰才能相當出色,雖然呂布出身并州,相當擅長騎馬作戰,但三國志呂布傳中同樣記載呂布「便弓馬,膂力過人」,可見其弓術肯定是具有相當造詣的。
但呂布和弓箭相關,也讓人流傳最多的故事,不是在戰場上,反而是用來調停戰爭的轅門射戟。
三國志魏書張邈傳中提到,當時袁術派遣大將紀靈進攻劉備,劉備向鄰近的呂布求救,由於當時呂布和劉備的軍隊戰力都較弱,有著「唇亡齒寒」的風險,於是呂布決定幫助劉備,他在附近設宴邀請劉備和紀靈都到場,接著向雙方提出建言:「林北不喜歡爭鬥,卻喜歡解決爭鬥...如果林...小弟在下我能夠一箭射中遠方戟上小支,那就請兩邊退兵吧」
三國志並未明述射戟的距離,三國演義倒是補充了個「150步」,以呂布號稱一丈(231cm)的身高來說,這段距離很可能長達200公尺,是奧運射箭距離的好幾倍。至於戟上小枝,應該是指戟月牙上面的小洞,或是掛著的飾品吧,總而言之一箭命中之後,紀靈真的就無奈退兵,可見其難度非同小可。
龐德
龐德在曹軍陣營是有些尷尬的存在,在關羽北伐樊城的時候,龐德正與曹仁駐守於此。雖然龐德武藝高強,但他的舊主馬超已經歸入蜀漢,同時堂哥龐柔也在漢中(應該是指也在劉備陣容中),這件事多次被大家提及,使其他人對龐德有了「不忠」的猜疑。
但龐德義正詞嚴的說:「我身受國恩,必當死忠報效國家,今天死的如果不是關羽,就是龐德自己!」在演義裡被渲染成向關羽「抬棺決戰」的凜然絕烈,雖有些誇大卻和龐德最終的結局有所呼應。
而龐德身手的確不凡,在與關羽的作戰中不落下風,甚至一箭射中關羽額頭,能在戰爭中(或者單挑時)把握時機一箭射中敵方主將門面,可見龐德箭術之精妙。又由於龐德經常騎白馬出戰,關羽的士兵甚至對龐德有了「白馬將軍」的稱號,相當忌憚他。
但可惜的是,當時關羽正處於「威震華夏」的黃金時刻,連老天都幫忙,連降十幾天的大雨,讓龐德的士兵,連同于禁率領的「七軍」援軍,一起通通泡在漢水裡(水淹七軍),于禁還直接投降,迫使龐德只能往高處避難,後續關羽率水軍包圍,龐德披甲執弓、箭不虛發,從天亮一路苦戰到中午。在生死關頭,還能冷靜地把每一箭都精準射在敵人身上,可見龐德真的是藝高人膽大,不但箭術夠好,體力也是一大考驗。
但是在關羽軍輪番進攻下,箭矢終究有用完的一刻,最後還是淪為短兵作戰,而在部下僅剩三人的時候,龐德還是不放棄,仍然乘坐小船想要逃跑,但小船卻不幸落水,龐德被擒,拒降被殺。
寫一寫怎麼有種孟良崮的既視感😭
曹彰
身為曹操兒子裡面最驍勇善戰的一位,也是最獨一無二的存在,由於長年鎮守邊疆地區,「黃鬚兒」曹彰的勇猛在北方羌胡人眼裡是有目共睹的。在追擊烏丸叛軍的時候,曹彰親自在最前線衝鋒,手起箭出,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表示被曹彰射倒的敵方騎兵一個個摔倒於馬下,而且足以連成一串,可見曹彰騎射的本領相當精湛,後續曹彰不管鎧甲上已經插了好幾支箭,仍舊卯足全力追擊,大獲全勝,震懾時任鮮卑首領軻比能,趕緊恢復對曹魏的臣屬關係。
太史慈
壓軸的是東萊太史子義,本咚心目中的三國NO.1射箭名將,雖然也有記載太史慈善用手戟,或是遊戲中武器有時會被魔改成雙鞭或其他奇怪的東西,但真正屬於太史慈的「專武」應該也必須得是弓箭。
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記載他「猨臂善射,弦不虛發」,是和飛將軍李廣相同等級的讚譽。
生涯初期太史慈擔任北海相孔融的客座將領,當時北海被黃巾賊管亥率軍包圍,孔融想派人出城向平原的劉備求救,太史慈想出了一招瞞天過海之計,連續幾天都假裝出城練習射箭,放鬆黃巾賊的警惕,等到時機成熟再騎馬一舉突破敵軍包圍網,等到黃巾軍們發現已經來不及了,這時太史慈還回頭射殺幾名意圖追擊的敵軍,也都是應弦而倒,足見太史慈箭術之高超。
讓太史慈登上箭術頂峰的一場戰鬥,是他跟隨孫策討伐麻保賊刷經驗的時候,有一名敵將站在城樓上,對孫策軍大肆叫罵,太史慈在城底下彎弓搭箭,一箭貫穿叫罵人的手,箭矢的後勁還足以釘在城樓的樑柱上,貫手著棼(音同焚)也成為形容人箭術高超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