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百年的家族溫度—邱家春捲皮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員林第一市場—瑞發商店、瑞成商店、邱春捲皮

地點:第一市場紅磚內攤位006、005、004

文字:陳顗仲、陳思瑋

照片:陳思瑋

raw-image


「我們具有姜太公精神,不爭不搶,持續努力的做自己」—邱炳慶老闆

  走進員林第一市場日本紅磚大門口的左邊,有著三間店面的傳統雜貨店,邱炳慶老闆會用熱情的問候,「看看唷,有需要什麼東西呢?可以幫你介紹喔!」

  邱家簳仔店自日治時期便在員林廣寧宮旁的市場中扎根經營,從祖輩開始,便以踏實的態度經營生意。當年,靠近街道的攤位最熱鬧、最賺錢,但邱家長輩選擇不與人爭,反而落腳在市場中央的內側店面。當時商業環境較受限制,能夠銷售的品項較少,只能賣一些自己手工做的醃菜、編織品,一直到國民政府時期才逐漸恢復自由交易。

  從邱炳慶老闆媽媽黃宮(みこ)老闆娘經營的「簳仔店」開始,當年是比較辛苦的年代,許多人家中沒錢,便會到雜貨店賒賬,更常常是拿農作物產拿來交換,求個溫飽,黃宮老闆娘秉持著服務的精神,用善心相互尊重的態度面對客人,雖然帳簿上很多人都沒還錢,但她對當時還年幼的邱炳慶老闆說:「大家都一樣過得很辛苦,時代就是這樣,大家也只能這樣過生活」,隨著時間逐漸過去,這段思維也影響著邱炳慶老闆的經營理念。

以前就是用「簳仔」裝貨品,所以都叫他「簳仔店」-邱炳慶老闆

「篩仔」與「簳仔」

「篩仔」與「簳仔」

raw-image
瑞成商店邱炳慶老闆

瑞成商店邱炳慶老闆


邱家春捲皮的由來

「我不是做出來放久的,是做出來要馬上吃的。」他說,這是對顧客的承諾。

  在民國60年代,還是小學生的邱炳慶老闆便開始協助家中。只要到清明節時,便會幫忙至員林「阿鐵」拿春捲皮,甚至因為忙不過來,也要過去幫忙撕皮,也因為如此,總會有跟別人產品一樣且拿了不夠賣的時候。直到民國73年,他因為半工半讀學習到了餐飲與材料的技術,提議可以自己開始製作春捲皮,從此開啟了簳仔店的新篇章。

  也因為那段半工半讀的經歷,他與一同學習餐飲的同學一起研究春捲皮的配分,並思考如何與市面上的春捲皮有不同的差異化,讓自家的商品能夠與別人的不一樣並找出其中的特色,不只要好吃,還要與眾不同。

  全程自家研發、不添加任何防腐劑,選用精準調控過的水與麵粉比例,讓每一張餅皮在厚薄、彈性與尺寸上都做到最佳平衡。邱炳慶老闆笑著說:「我們家的春捲皮,除了薄之外,比別人家的大張,也比別人的餅皮更Q彈、更大張、也更好包」「我們一次只需要一張皮就讓你可以吃到春捲。」這不是自誇,而是用時間和技術慢慢做出來的真本事。一張春捲皮,吃得到職人的堅持,也捲起團圓的味道。

邱春捲皮

邱春捲皮

raw-image


員林人的春捲記憶

  「花生粉、糖粉、海苔,三個搭配主軸,員林人就是這樣子吃的啦!」這是邱炳慶老闆說的,也是員林人春捲的靈魂配方。

  春捲皮、豆皮絲、炒芹菜、混合花生糖粉,都是依客人需求自由搭配的選項。有些外觀不佳的餅皮,邱炳慶老闆也會拿來請客人試吃,不浪費,也讓大家感受傳統食材的手作溫度。

花生粉、糖粉、海苔,三個主軸,員林人就是這樣子吃的啦!

花生粉、糖粉、海苔,三個主軸,員林人就是這樣子吃的啦!

簡單包著「花生粉、糖粉、海苔」三種配料,就非常好吃

簡單包著「花生粉、糖粉、海苔」三種配料,就非常好吃

邱家簳仔店的故事:從日本時代延續至今的風味傳承

百年產品的傳承:「日本時代你就開始買」—邱炳慶老闆

  邱家簳仔店的紅麴從日治時期就開始販售,是家族引以為傲的招牌商品。這項客家文化的智慧,以米為原料,依照嚴謹比例以天然方式進行染色與發酵,也因過去為了保存雞鴨魚肉不易,家家戶戶會用紅麴醃製,讓食物更容易保存且更添風味。

  尤其過年時節因家家都會準備大魚大肉準備祭祖,以前要吃雞肉也都要等到過年才能夠享用,所以台灣俗話有一句:「人客來,拿雞來殺」,這時,紅麴需求最為旺盛,為了要讓祭祀食物得以保存,便有非常多人會到「瑞發商店」購買製作紅麴的材料,老闆娘黃宮也會不吝嗇的教客人怎麼做,讓買賣紅麴不僅有味,也有情。直到現在,邱炳慶老闆說:「做得好,才會買。」,在保留品質的同時也兼顧服務客戶建立關係,讓銷售不只是買賣,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邱家簳仔店的紅麴

邱家簳仔店的紅麴

消失的澤庵漬:被時代改寫的味道

  老闆回憶,早年的澤庵漬(醃蘿蔔)是市場裡常見的食材,特別是搭配肉燥飯、火雞肉飯時,總能增添風味。

  然而,地溝油事件後,食品法規全面下修對添加物的使用標準,多家提供貨源的廠商不敢再生產。儘管這些添加物多是人體可代謝,且需大量攝取才會有害,但政策改變卻導致整個產業鏈停擺。

  那些黃蘿蔔乾,被稱為「台灣最便宜的人蔘」,甚至是日本人留下的精緻食品文化,原本可保存一年,如今成品保存期只剩半年。到了產銷點,可能三個月就開始變軟,為保持脆度須使用防腐劑與抗氧化成分,而這正是法規所限制的,進貨因此變得困難,最後這項商品在市場上悄然消失,菜脯、榨菜等也面臨同樣的挑戰。

從賣產品到教做法:邱家的貼心服務哲學

「會做了,他們才知道你東西是真的好。」

  並且面對大賣場與現代零售的競爭壓力,邱炳慶老闆沒有選擇正面硬碰,而是巧妙地調整策略,將原本的大包裝改為小包裝,更符合現代家庭的消費習慣與實際需求。

  同時,他積極與顧客互動,提供試吃、細心介紹食材使用方式,讓「買東西」這件事,不只是交易,更是一種參與與體驗。

  邱家簳仔店賣的不只是成品,更是一份「做料理的樂趣」。邱炳慶老闆親自傳授的手作項目包括東瓜蓉、冬瓜醬、蔭瓜、醃冬瓜、菜頭與鳳梨醬。他常說:「網路查得到配方沒錯,但每個人做法都不一樣。用我的方法試試看,可以吃出不一樣的地方。」這份熱情與真誠,正是邱家簳仔店能在時代變遷中依然屹立不搖的關鍵。

醃漬冬瓜與脆瓜

醃漬冬瓜與脆瓜

瑞發商行南北貨

瑞發商行南北貨

市場裡的節氣廚房:邱炳慶老闆的蘿蔔糕哲學

「很多東西,也都是因為節日的關係才產生出來的。」—邱炳慶老闆這樣形容節慶與商品之間的關係。

  蘿蔔糕,象徵節節高升、升官發財,是每年過年時家家戶戶必備的吉祥料理。為了做出風味最佳的蘿蔔糕,邱家簳仔店總會特別選在白蘿蔔盛產期加大量進貨相關材料。這時的白蘿蔔水分與甜度最剛好,價格也較實惠,正是製作蘿蔔糕的最佳時機。

  邱炳慶老闆不只賣材料,更熱心地把自家的做法分享給顧客。他會細細講解比例、火候與配料。他說:「用當季的料,加上正確的做法,做出來的蘿蔔糕,才真正對味,菜頭要切得多細、粉水怎麼調、火候怎麼抓,說不完啦!」

  除了蘿蔔糕,每逢過年前,年糕粉、發糕粉也是熱銷商品。邱炳慶老闆依然照慣例,樂於分享製作訣竅。對熟客來說,邱家簳仔店不只是雜貨攤,更像是一間藏在市場角落的小型料理教室,傳授的不只是配方,更是對節慶與食材的尊重。

傳統不是過去,而是我們與時間的連結

  市場不只是交易商品的地方,更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所在。邱家簳仔店穿越了戰後的動盪、經濟的變遷與現代商業的衝擊,憑著一張潤餅皮、一塊紅麴、一句「做得好,才會買」,守住了不只是味道,更是一段段與土地、與人情、與歷史的深刻連結。

  當辦桌不再、總鋪師變少、市場不再喧囂,像邱家這樣的老店仍以默默耕耘的方式,提醒我們—傳統從來不是被保存在過去的回憶裡,而是活在人們日常中被實踐、被傳承的文化脈絡。

  每一張手工潤餅皮的背後,是一代人對家族、對土地、對職人精神的回應。它不只是吃進嘴裡的美味,更是一份延續時間與情感的責任與榮耀。當我們再次走進市場,或許不只是為了買東西,也是在尋找那份早已深植心底的「生活感」,那是屬於我們共同的文化底蘊與時代情懷。


邱家小知識:

姓氏的由來與家族淵源

  邱家傳承至今,已來到第二十代。根據族譜記載,家族最早可追溯至山東姜家,起源於齊國名臣姜尚的第三子。當時家族分居於山丘之濱,因此取「丘」為姓。

  後因戰亂,家族離開山東淄博,懷念故鄉,仍以「丘」以名當姓。那麼,為什麼今日的姓氏又從「丘」改為「邱」呢?

  相傳這段轉變發生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皇帝崇尚儒學,尊孔如神。孔子的名為「丘」,字「仲尼」,被尊為「至聖先師」。因此,朝廷認為百姓不應與聖人以名為姓,於是皇帝頒旨,將「丘」姓改為「邱」,也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寫法。

  邱家來台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1688年,正是施琅攻台後的第五年。第十一代祖先自福建秀篆遷徙至台灣,落腳於桃園八德,從此開始在台灣開枝散葉。

  邱家在台發展迅速,當時已育有子孫九人。隨著世代更迭,家族逐漸分家,勢力擴展。至今,在石門水庫一帶,仍有不少土地屬於邱家家族的祭祀公業,可見其歷史之悠久與家族根基之深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員來市在這
1會員
3內容數
我們是員林人💪相信第一市場不只是買菜的地方,更是故事的起點 📖 市場故事導覽—走進市場的歷史與文化 🛍️ 店家故事分享—挖掘市場裡的人情溫度 🌾 田野調查&食農教育—認識市場的美好 2025年入選文化部「青年村落行動計畫」 希望結合地方與中央的資源 讓更多人看見市場魅力!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員林第一市場—瑞發商店、瑞成商店、邱春捲皮 地點:第一市場紅磚內攤位006、005、004 文字:陳顗仲、陳思瑋 照片:陳思瑋 「我們具有姜太公精神,不爭不搶,持續努力的做自己」——邱炳慶老闆   走進員林第一市場日本紅磚大門口的左邊,有著三間店面的傳統雜貨店,邱炳慶老闆會用熱情的問候
Thumbnail
員林第一市場—瑞發商店、瑞成商店、邱春捲皮 地點:第一市場紅磚內攤位006、005、004 文字:陳顗仲、陳思瑋 照片:陳思瑋 「我們具有姜太公精神,不爭不搶,持續努力的做自己」——邱炳慶老闆   走進員林第一市場日本紅磚大門口的左邊,有著三間店面的傳統雜貨店,邱炳慶老闆會用熱情的問候
Thumbnail
你將進入『竹本家手作茶』飲料店當代班店員。三十年前,初代老闆陳添福堅持用最好的茶葉,搭配充滿溫情的經營模式,讓竹本家成為全國手搖名店,但在陳添福過世交由第二代接班後,不僅竹本家的生意每況愈下更傳出食安問題,許多受害者揚言提告並要求鉅額賠償。而今日的上班店員也意外捲入駭人的突發事件!
Thumbnail
你將進入『竹本家手作茶』飲料店當代班店員。三十年前,初代老闆陳添福堅持用最好的茶葉,搭配充滿溫情的經營模式,讓竹本家成為全國手搖名店,但在陳添福過世交由第二代接班後,不僅竹本家的生意每況愈下更傳出食安問題,許多受害者揚言提告並要求鉅額賠償。而今日的上班店員也意外捲入駭人的突發事件!
Thumbnail
菊元百貨店是臺灣第一家現代化的百貨公司,由來台經商的日本人-重田榮治 先生所創立,於1932年12月3日於臺北榮町開幕,也就是現在的衡陽路與博愛路轉角處。一直以為現在的建築物是重新蓋過的,但原建物只是被以類似外牆拉皮的方式,在外頭罩上了一層玻璃帷幕;2017年經由臺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但沒有.
Thumbnail
菊元百貨店是臺灣第一家現代化的百貨公司,由來台經商的日本人-重田榮治 先生所創立,於1932年12月3日於臺北榮町開幕,也就是現在的衡陽路與博愛路轉角處。一直以為現在的建築物是重新蓋過的,但原建物只是被以類似外牆拉皮的方式,在外頭罩上了一層玻璃帷幕;2017年經由臺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但沒有.
Thumbnail
土地的一切是人類多重延伸的畜養元素,而在新北市坪林區就是個台灣重要包種茶基地。 在新北市坪林區多達九成居民世世代代都以種茶為業, 探索「台灣茶」的無限可能。立基於新北市坪林區這一個百年茶鄉,肩負文山包種茶的再興使命,在坪林的山裡滿佈茶園,茶農間很多是親戚關係。在新北市坪林區高峰期間多達一百多家茶
Thumbnail
土地的一切是人類多重延伸的畜養元素,而在新北市坪林區就是個台灣重要包種茶基地。 在新北市坪林區多達九成居民世世代代都以種茶為業, 探索「台灣茶」的無限可能。立基於新北市坪林區這一個百年茶鄉,肩負文山包種茶的再興使命,在坪林的山裡滿佈茶園,茶農間很多是親戚關係。在新北市坪林區高峰期間多達一百多家茶
Thumbnail
今早我下廚煮的早餐 手癢啊,今天從早餐開始讓Nancy體驗一下台東在地的農特產,龍鬚菜、栗子南瓜…最重要的是幫她特別熬煮一鍋南瓜粥。 大公雞,中午就拿到手,哈哈😄,好吃的池上放山雞要開吃了。 文青的池上:蔣勳書房、福原國小、五洲戲院 蔣勳,對池上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很重要的人。到池上,不能不
Thumbnail
今早我下廚煮的早餐 手癢啊,今天從早餐開始讓Nancy體驗一下台東在地的農特產,龍鬚菜、栗子南瓜…最重要的是幫她特別熬煮一鍋南瓜粥。 大公雞,中午就拿到手,哈哈😄,好吃的池上放山雞要開吃了。 文青的池上:蔣勳書房、福原國小、五洲戲院 蔣勳,對池上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很重要的人。到池上,不能不
Thumbnail
台灣各地都有許多優質茶行,這些茶行默默經營把台灣的好茶銷到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新北市三峽區就有祥興茶行如此一間在地經營、超過六代百年時光,獲得眾多台灣與世界獎項肯定好茶行。 新北市三峽區祥興茶行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三峽區溪東路135號 ​營業時間: AM10:00-PM22:
Thumbnail
台灣各地都有許多優質茶行,這些茶行默默經營把台灣的好茶銷到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新北市三峽區就有祥興茶行如此一間在地經營、超過六代百年時光,獲得眾多台灣與世界獎項肯定好茶行。 新北市三峽區祥興茶行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三峽區溪東路135號 ​營業時間: AM10:00-PM22:
Thumbnail
吳東麗女士,好禮老東家總經理。從年輕時便投入創業領域,當公司營運出現問題時,決心從零開始,秉持初心創立品牌「好禮老東家」(原東陽滷味),將父母傳承下來的好味道,繼續飄香數十載。
Thumbnail
吳東麗女士,好禮老東家總經理。從年輕時便投入創業領域,當公司營運出現問題時,決心從零開始,秉持初心創立品牌「好禮老東家」(原東陽滷味),將父母傳承下來的好味道,繼續飄香數十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