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春天伊始,也是不少小學生們期待的春假。今天我們承繼上次談舒曼的童年即景(點我),來談另一組獻給孩子的古典樂曲,這是由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獻給獨生女的六首鋼琴曲集《兒童天地》(Children's Corner)。
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出身法國。我們以前不只聊過一次德布西的作品(點我),而他最大的特色莫過於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全音階及非傳統和聲、模糊了作品的調性,讓作品產生朦朧飄渺的味道,而這也讓他的作品被歸類於印象樂派*1。承繼了浪漫樂派的感性,但在技法上啟發了更加實驗性的二十世紀無調性音樂。
1903年,德布西和學生的母親艾瑪(Emma)相識,進而發展出不倫戀。愛得火熱的雙方最後各自和前夫及前妻離婚而相守終身*1。兩人礙於社會觀感,遲到1908年才正式成婚,但其實早在1905年,兩人就誕下愛的結晶,獨生女克勞德-艾瑪(Claude-Emma),暱稱秀秀(Chou-Chou)。德布西43歲才得女,對此獨生女厚愛有加。在1906-1908年,德布西寫下了六首獻給秀秀的鋼琴小曲,也就是日後的《兒童天地》*3。
六首曲目依序為:
第一首《帕納索斯山階梯博士》(Doctor Gradus ad Parnassum)中,所謂的《帕納索斯山階梯》指的是由鋼琴教育家及作曲家徹爾尼(Czerny)和克萊門第(Clementi)各自寫過的同名鋼琴練習曲集,而帕納索斯山則是希臘謬思女神的出身地。這首曲子帶有致敬練習曲的意味,或許想描寫的正是想像著長大後的秀秀彈著練習曲的畫面。德布希特別向出版商提及這首曲子最好在每天早餐前彈奏。
第二首《金寶的搖籃曲》(Jumbo's Lullaby)中,金寶Jumbo指的是19世紀後半葉從法屬蘇丹運往法國巴黎展示的大象。迪士尼的《小飛象》(Dumbo)也和他有關。這首曲子大量使用五聲音階,是很典型德布西的風格。
第三首《洋娃娃的小夜曲》(Serenade for the doll)是首輕快的三段式曲子,同樣大量使用五聲音階。
第四首《雪花飄落》(The snow is dancing)據說是描寫孩子在窗邊看著雪花飄落的景象。整首曲子以左右手交錯的節奏貫穿。
第五首《小牧羊人》(The little shepherd)描寫著小牧羊人吹奏著笛子的自由模樣。
(《黑娃娃的步態舞》。這個版本特別用酒館常見、沒有維修保養和調音的Honey Tonk鋼琴演奏,模擬當時非裔美國人的生活情境)
第六首《黑娃娃的步態舞》(Golliwogg's cakewalk)是全曲集中最常被演奏的曲子,甚至是青少年鋼琴比賽常見的曲目(伍德也彈過...)。全曲採三段形式,由輕快的A段和較為晦暗的B段所組成。所謂黑娃娃(Golliwogg)是十九世紀末常見的娃娃角色,是名有著爆炸頭的黑人──對,近代認為有種族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視的嫌疑。而步態舞(Cakewalk)則是19世紀中期流行於黑人間的舞蹈,舞姿自由輕鬆,據說聚會時跳得最好的人還能得到蛋糕獎賞。
由於步態舞舞姿自由奔放,才會在A段有著類似描寫著快要摔倒的樂句(如0:20)。而B段其實暗藏著德布西對樂界的調侃。大家先聽好德布西做了什麼(1:23),再繼續往下看。
故事要從19世紀中期叱吒歐洲風雲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說起*4。當時他的樂劇(Musicdrama)風靡歐洲,甚至掀起音樂界的革命。他與他的支持者們被稱為威瑪樂派,與之相對的除了我們上次聊過的由舒曼夫人克拉拉領軍、較為守護道統的萊比錫樂派,也有來自法國後起的音樂家們(這和德法情節也有點關係)。他的樂劇代表作《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序曲如下:
(《崔斯坦與伊索德》序曲,甚至只聽前15秒就好)
前15秒這個和弦有沒有很熟悉呢?這個和弦很難用傳統和聲學分析,在調性上相當曖昧,某種程度上也是後來音樂家模糊化調性的濫觴。0:13這個和弦也因在音樂史上太重要,後來被稱為「崔斯坦和弦」。而相較於崔斯坦與伊索德中繾綣綿延、厚重濃郁的樂聲暗示著兩位男女主角的悲劇結局,德布西用比較輕巧的風格重譯,甚至帶有點調侃意味。他的另一首代表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也使用過崔斯坦和弦。
德布西於1918年因直腸癌與世長辭。令人遺憾的是,隔年他所寵愛的獨生女秀秀也因病離世,僅得年14歲。儘管如此,相信兩人還是靠著音樂留下過美好的回憶。事實上,德布西在《兒童天地》的題詞也寫下「給我親愛的秀秀,父親以此致上溫柔的歉意」(To my dear little Chou-chou, with tender apologies from her father for what follows),或許是父親因表演而四處奔波、也或許是父親只剩下音樂能夠獻給女兒──不過至少德布西還有音樂。
那麼今天就聊到這裡,希望大家喜歡。
我是伍德,今日點播、我們下次見!
*1. 另一位印象樂派的代表人物則是拉威爾,代表作為《波麗露》(Bolero)
*2. 德布西的前妻莉莉(Lily)當初要跟德布西結婚也是一哭二鬧、以死相逼;在知道德布西外遇後,確實一度自戕未遂。德布西在巴黎的交際圈、包含許多音樂家,大多同情並支援莉莉,而後和德布西疏遠──問伍德為什麼這些音樂家抓馬這麼多?伍德怎麼知道(
*3. 儘管德布西出身法國,本曲集名稱及所有收錄曲目都用英文取名,或許和秀秀的啟蒙家教是名英國女性有關。
*4. 華格納的代表作包含《尼貝龍根的指環》中《女武神的騎行》以及《羅安格林》中的《婚禮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