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引爆股災,我選擇在恐慌中進場

沒想到清明節連假,加上川普的「開放日」政策,直接引爆美股大崩盤。說實在的,後續會怎麼走,真的沒有人知道。但你打開各大論壇和討論區,會發現每個人都變成了經濟學家,滿滿的分析、各種預測。所以我很少依賴消息或文章來做投資決策。
一來,即使資訊是正確的,你也未必能正確解讀;
二來,我更喜歡單純一點:看價格、看市場氛圍。
我只關注自己的情緒和策略。這樣一來,能排除不少雜音,雖然說不可能完全不受影響,但起碼恐慌的情緒小很多。再加上,我早就降低了股票的持股部位,這一波下來,實際損失非常有限。現在,我反而期待禮拜一的開盤──看看我手上的美債,能不能抵銷一點這波股票崩盤的損失。
💡我的進場條件很簡單:好球帶就出手
我的策略其實不複雜,只要股價跌進「好球帶」,我就會出手打擊。我主要投資的是科技股或半導體相關的 ETF,所以我會特別關注「那斯達克從高點下跌 20%」這個關鍵數字。對我來說,這就像是一個標準的好球帶。
股市本來就有「超漲超跌」的特性,雖然最終會反彈,但通常會先跌過頭。根據我過去的回測資料,-20% 是一個合理的中間值,可以避免太晚進場而錯過行情。
當然,如果真的超跌,那我就靠資金控管去撈底。
💡為什麼我願意提早進場?
因為我知道—如果跌到 18% 就反彈,那我幾乎什麼都買不到。
所以我寧願提早一些開始分批布局,但一定要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很多人會問:
「萬一跌到 -30%、甚至 -50% 怎麼辦?」
老實說,我沒辦法預測這些。
但我清楚知道「如果遇到,就該怎麼做」。
💡我的風險控管邏輯
我這一波的空頭分批進場策略,最多就是投入 台幣 500 萬。其餘的資金,一定要等確認多頭再進場。因為我不能讓自己在 -30% 就滿倉,結果市場真的跌到 -50%,那會進退兩難。這是一種取捨—— 我寧願少賺,也不賭一發拚大賺。我只做高品質的策略與選擇,不拚運氣。尤其我目前沒有主動收入,風險控管比獲利更重要。每個人的資金結構不同,風險承受度也不一樣,適合的策略自然也不會相同。
💡關於這次提前進場的反思
這一波我其實有刻意等到 -20% 才開始介入,因為我觀察到幾個訊號:
- 原本高點滑落 10% 的時候,我理論上應該可以先進場,但當時整體感覺怪怪的
- 這波多頭走得太久,卻沒有明顯的回檔
- 所有長期均線都被跌破
- 抖音上我也提早開始看空(但沒有做空),而是轉持債券
後來我也有反思,-10% 的位置只適合「多頭回檔」時去接,但若是空頭起點就去撿,那真的會很慘。
💡目前損益與資產配置
這次的操作,目前看起來幾乎沒什麼損失,甚至禮拜一開盤後,我的損益還有可能是正的。我的資產配置如下:
- 70% 配置美債
- 20% 是科技股 ETF
- 其餘小部分是原物料資產
對這一波的操作,我其實很滿意。
如果我是長期持有者,過去兩年的獲利在短短兩個月內被打回原形,我應該會受不了。這也是我後來決定採取「週期操作」的原因。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下一步:我的後續策略
📊 先附上操作圖,可以看到我在 4/4 號 做了以下操作:
- 賣出約 100 萬台幣的超短債
- 買入 TQQQ 30 萬 + SOXL 30 萬(合計 60 萬)
- 現金保留 30 萬,超短債仍持有 100 萬未動
✅ 為什麼選擇三倍槓桿?
很多人會選擇直接買 180 萬的原型 ETF,但我不是。我更喜歡用 60 萬的三倍槓桿,達到相同曝險,同時保留現金彈性。是的,三倍槓桿會有耗損,但對我來說,「優點遠遠大於缺點」。綜合效果來說,這是適合我的策略。
也提醒:不一定適合每個人,請務必自行評估風險。
這波加碼後的部位,等同於原型 ETF 的 180 萬曝險。
就目前的價格來說,部位其實不算大,以我目前的資產規模來看還是偏保守。
✍️ 折衷下的進場理由
說真的,如果完全照我「主觀感覺」,我還是認為會繼續跌。
但我告訴自己:「不能違背策略」。
所以,我折衷做法是:先買一點,不追求滿手、但也不空手。
我會寫下這篇文章,其實也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看的,提醒自己當時為什麼這樣決定,
以後如果行情發展出乎預料,也有脈絡可以回顧。
💰 我的總體資金結構與現金流
目前我的資產配置與動用狀況如下:
- 海外證券現金:約 140 萬
- 三倍槓桿指數 ETF:60 萬
- 美債部位:850 萬(可視為高流動現金)
- 理財型房貸:核准額度 280 萬(尚未動用)
- 槓桿型 ETF 部位:
- 兩倍槓桿:100 萬
- 正 2 原油:20 萬
📌 如果我將美債出清 + 動用理財型房貸 + 資產質押(例如用 0.4 成抵押)
我可用的資金大概有 1,400 萬以上。
不過考量到貸款會產生利息,
我不會把每一分槓桿都用到滿,還是會保守控管。
🧠 為什麼我可以這麼「老神在在」?
因為我知道,不管你現在跌不跌,我都有對策:
- 你跌得越深,我就分批買得越多
- 你沒再跌,我就抱著小部位,參與行情
- 萬一這裡真的是底?那我就賺少一點,無妨
我本來就可以接受「少賺」,重點是「不大虧」。
我已經找到屬於自己風格的操作策略,這讓我做投資時不會焦慮,生活也不會被干擾。這很重要。
✅ 最後想說的話
每個人的資金結構不同、風險承受度不同、生活壓力也不同。
所以,策略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你在乎的是什麼?
是金流?波動率?還是心理的安心感?
找到一種你做起來舒服、又能持續實踐的方式,才是真正好的策略。
千萬不要迷信「All in 股票最好」。尋找自己適合的配置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