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局勢持續劇烈動盪,
近期的美中關稅戰、今日台股劇烈下跌,甚至一度出現千檔跌停的震撼場面
川普提及可能再次推動高額關稅,甚至不排除選擇性違約美債,這對全球化體系造成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而在這場權力與經濟的博弈中,台灣也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
身為一位有兩個孩子的台灣母親,
我的腦中不禁浮現一個問題:
如果台灣真的走向如日本「失落30年」般的命運,
我的孩子會怎麼辦?我又能做什麼?
全球化已死?那我們的地位在哪裡?
張忠謀曾直言「全球化已死」,這不是危言聳聽
當前供應鏈快速重組,美中對立加劇,去全球化的趨勢確實正在上演
川普明言要把供應鏈從台灣拔走,不只出於對中國的圍堵,
也有其國內經濟與債務考量
當美國進一步推動製造業回流,亞洲低成本製造的優勢將逐步被挑戰。
這些趨勢如果持續深化,台灣可能面臨以下幾個現實風險:
- 被排除在主要供應鏈外,產業轉型受限
- 外交與國安風險增加,國際投資意願降低
- 人才與資金外流,青年向外發展成為常態
中國與台灣的矛盾,是加速器還是破壞者?
長期以來,中國對台灣的壓力從未鬆懈,
不論是軍事演習、經濟脅迫,還是對台灣科技企業的封鎖與挖角。
若加上地緣政治升溫,美中經濟戰火加劇,
不排除台灣會被迫選邊站,或遭遇直接經濟與供應鏈衝擊。
(以目前來看,已經是親美很久了)
更嚴峻的是,如果中國加大對台施壓力度(包含網路戰、假訊息攻擊、軍事封鎖),
將可能拖慢台灣經濟成長,甚至迫使部分企業或資金轉往更穩定市場。
供應鏈真的拔得走嗎?
川普想要拔走台灣的供應鏈,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呢?
⛳拔不走的地方:
- 技術能量:台積電有世界級的製程技術、研發能力與人才密度,短期內無人能敵
- 產業生態:IC設計、封裝測試、原物料、機台…整個台灣是一條完美運作的超級供應鏈,搬一塊等於打亂全部。
- 成本與效率:就算蓋工廠搬機台,人才文化、品質與速度搬不走,我們有很好的良率
⚠️ 但他們會拔一部分,夠他們備援就好:
- 台積電已在美國、日本設廠,美國用「去風險化」方式,打造「戰略性的備胎」
- 拔不走核心,就拔走一層產能、一點技術,萬一出事還能維持基本運作
短期會讓國內企業壓力升溫,中期目前看起來供應鏈要走「雙核心」,
台積電已在美國、日本設廠台灣不會被完全替代,但會被「分散」,
長期發展下,台灣的挑戰是「邊緣化風險」,
若國際認為「台灣不安全」,長遠來看,會減少投資、轉向其他國家,
最大風險是被冷落
如果「失落30年」來臨,孩子會怎麼樣?
讓我們看看日本的例子:
高齡化、薪資凍漲、年輕人機會受限、創新力下滑
台灣若陷入類似困境,對下一代的影響極可能包括:
- 階級僵化,孩子努力也不一定翻身
- 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導致家庭壓力倍增
- 社會缺乏希望感,導致年輕人逃避
- 優質人才出走,留在本地的選擇變少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怎麼做?
- 投資跨界與國際力
- 給孩子語言力、數位力、表達力,讓他不受限於島內發展。
- 讓孩子能用「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各國社會中立足。
- 培養變動中的心理韌性
- 讓孩子習慣不確定性,勇於嘗試與失敗。
- 給他們空間選擇,而不是只求「穩定」。
- 打造「家庭支持系統」成為內在基地
- 父母要成為孩子的心靈避風港與信任來源。
- 在制度無法保護他們時,我們先保護他們的心靈與信念
悲觀不是選項,行動才是出口
我不是政治分析家,但身為母親與專業技術人員,
深知「預判風險、提早準備」是最基本的責任
台灣未必會步上日本的老路,但我們不能心存僥倖
要讓孩子有選擇權、有行動力、有韌性,
未來再壞,他都能活出好版本的自己
我們不能控制這個世界怎麼變,但可以教孩子如何在變動中不被淘汰
我們也許無法阻止全球風暴,但可以成為孩子的定錨點與長風帆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