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方式百百種,上一篇桃梨媽咪分享了教養需要因材施教,
桃梨媽咪自己是從小在打罵教育中長大的,
但成為媽媽後,我開始思考:「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不用打罵,孩子也能學會規矩?」
想要改變,首先要知道有哪些選擇,所以這篇文章就整理了幾種常見的教養方式,讓你看看哪一種適合你和孩子!
🌱 1. 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
- 核心觀念:尊重孩子,也教會孩子尊重他人。
- 方法特點:
- 重視建立連結與溝通
- 強調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 不羞辱、不獎懲,著重在行為背後的原因
- 實際做法:設定清楚界線、使用自然後果、共感孩子情緒。
- ✅ 適合有同理心且希望孩子內化價值觀的家長
這個方法常常被獎懲混淆了,『獎懲』是指為了操控孩子行為、外在驅動的方式,
正向教養的重點在於使用自然後果,學會自我管理,
需要用到集點貼紙、獎品、小點心這些都不屬於正向教養。
例如
- 下雨天不拿雨傘出門,就會淋濕,這是自然後果。
- 下雨天不拿雨傘我就不帶你出門了,這是懲罰。
- 下雨天拿雨傘,我就給你一個糖果,這是獎勵。
正向教養方式,不用外在的獎勵來控制孩子的行為,
因為這樣會讓孩子依賴獎勵,而不是內化行為背後的價值
正向教養讓孩子有內在的動力去完成正確的行為,
桃梨媽咪原先使用這個方法,不過,正向教養很容易被周遭的教育環境破壞,
因為通常學校、幼兒園、托嬰中心會採取獎懲制度,
正向教養的內在動力,馬上就被獎勵制度破壞掉了,沒有獎勵就不想去進行自我管理,
但正向教育是好的教育方法。

👩🏫 2. 阿德勒式教養 / 鼓勵式教養
- 核心觀念:孩子渴望歸屬與價值感,行為是為了獲得「被看見」。
- 方法特點:
- 鼓勵取代讚美:強調過程與努力
- 親子是平等而非上對下的關係
- 實際做法:讓孩子參與決策,練習責任與選擇的後果
阿德勒的教養方法讓小孩有自己的決定能力,並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
藉由鼓勵,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被看見,自然而然地獲得歸屬感及自我價值。
桃梨媽咪認為,這是剛開始不好實行的一個方法,
大部分的家長在孩子做錯的時候一定會看見,並指責小孩,
但是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覺得是應該的,就忽略了這件事,
因此忘了鼓勵孩子的努力,忘了看見孩子的好,
這難在家長主動發現孩子的努力及優點。
順帶一提,正向教養的理論其實也來自阿德勒,
這兩者的核心精神是相通的,只是在實踐細節上會有不同,
如果你對阿德勒有興趣,我也寫過一篇深入剖析核心精神,幫助你更清楚這套理論怎麼落地
❤️ 3. 情緒教養 / 情緒引導式教養(Emotion Coaching)
- 核心觀念:協助孩子認識與管理情緒,增進情緒智商(EQ)。
- 方法特點:
-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等於接受不當行為
- 教孩子用語言表達而不是用行動爆發
- 實際做法:說出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
情緒教養我認為可以養出一個很有EQ的孩子,很有包容力,
但在錯誤的情緒教養方式下,很容易養出溺愛的小孩,
有時候家長會誤把情緒教養當成無條件配合孩子,反而變成了溺愛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代表要接受她不對的行為,
使孩子認識情緒、學習自我安撫,並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才是這個教養的根本。

🔄 4. 自然與邏輯後果教養
- 核心觀念:讓孩子體驗行為的後果,進而學習負責。
- 方法特點:
- 自然後果:事情自然發生的結果(忘記帶傘→淋濕)
- 邏輯後果:家長設定,與行為有邏輯連結(玩具亂丟→沒收一晚)
- 重點:避免用「懲罰」的心態去執行。
這個教養方式是桃梨爸比的流派,
跌倒了自然下次會小心,做錯了下次就會對了,
沒有穿鞋就不能在外面走路,這屬於自然與邏輯後果的教養,
讓小孩知道自己的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自然後果,
這是好的方式之一,因為能幫助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但父母要在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內去進行這個教養方法哦!
👨👩👧👦 5. 民主式教養(Authoritative Parenting)
- 核心觀念:高關懷、高規範
- 方法特點:
- 有原則、有彈性
- 不壓制、也不放任
- 實際做法:清楚規則與界線,同時聆聽孩子的需求與建議。
這個方法適合比較大一點的小孩,
桃子還小現在跟她講民主可能她會滿頭問號,
這個教養方法就像民主制度一樣,在一定的規範內是自由的,
小小孩的話要讓她了解到"人,是需要互相尊重的",為未來建立民主式互動做準備。
舉個例子,孩子想玩玩具,但還沒寫完作業,
家長可以說:「你現在可以選擇先寫完功課再玩,
或是先玩15分鐘,但就得提早10分鐘開始功課,怎麼選由你決定。」
這就是在規範中給自由。

🌊 6. 依附關係教養 / 安心依附建構
- 核心觀念:孩子的情緒穩定與自我價值感,來自與照顧者的安全依附。
- 方法特點:
- 重視親密互動、穩定的回應與情緒支持
- 並非「溺愛」,而是提供安全感與信任
- 適合新生兒到幼兒階段的家庭,但也適用於建立長期親子連結
安全依附這個方式,重點不在於「孩子一直黏著你」,
目的在於讓小孩認知到家庭是"避風港",
知道當他需要時,大人一定會接住他、回應他,
使小孩在未來成長的道路上,面對挫折有勇氣解決,過於困難的時候願意找家人討論,
這份信任會讓孩子更勇敢地探索世界。
在新生兒上面就是親密派,抱好抱滿,大約在1歲半前可以放心地執行這個方法。
再大一點需要納入規範與生活常規的時候,就需要做一些調整,
但我認為具有規範的狀況下,還是可以讓孩子有歸屬感,這是不衝突的。
執行的難處在於大部分狀況下,父母本身自己帶有情緒,因此很難去接住孩子的情緒,
父母需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才辦得到去接住孩子的情緒,
這些小小的累積,就是孩子內心的安全堡壘。
🧠 7. 行為矯正法(Behavior Modification)
- 核心觀念:透過行為後果來強化或減少特定行為
- 方法特點:
- 包含獎勵制度、代幣經濟、時間暫停等技巧
- 強調一致性與行為明確性
- 需注意:過度依賴獎勵,可能讓孩子失去內在動機。
這個制度是學校、社會常常使用的一個方法,最知名的就是獎勵制度,
學校藉由獎勵制度讓孩子在做得好的時候,有獎勵來形成正向回饋,
公司會藉由達成業績目標來給員工更高的年終獎金作為回報,
這個教養方法簡單暴力,缺點是喪失獎勵的時候會失去動機,
沒有獎勵就不想做了,這是滿大的一個缺點,
所以當學校都使用這個方法時,
需要思考有沒有其它的教養方法可以搭配使用讓家庭教育更加順利。
我們家小桃子正在發展物權的概念,目前因為分不出物權,
最喜歡搶姊姊的東西,我們以此為例,
來看看不同教養方式會怎麼處理這個情境
這樣大家可以清楚對比每種方式的語氣、核心觀念和實際做法,
也可以依照你孩子的性格與你的風格去做調整喔 !
🧸 情境:妹妹搶了姊姊的玩具,姊姊生氣大叫,妹妹也不願意還。
1. 🌱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
- 核心觀念:行為背後有需求,處理當下的情緒,也教孩子怎麼處理衝突。
- 做法:
- 先蹲下來與兩個孩子眼神平視,說:「你們兩個現在都很生氣,媽媽知道這個玩具你們都想玩。」
- 接著可以說:「我們一起想辦法,怎麼輪流玩這個玩具好嗎?」
- 鼓勵兩人一起畫出輪流時間表、或用計時器輔助。
2. 👩🏫阿德勒式教養 / 鼓勵式教養
- 核心觀念:孩子行為背後渴望「被重視」或「有影響力」。
- 做法:
- 對妹妹說:「你是不是想和姊姊一起玩?還是你覺得那個玩具很有趣?」
- 引導她:「我們可以問姊姊可不可以一起玩,還是我們可以先借玩幾分鐘?」
- 給孩子選擇權、參與權,讓她覺得被接納。
3. ❤️情緒教養 / 情緒引導式教養
- 核心觀念:處理情緒是教養的第一步。
- 做法:
- 抱住情緒爆炸的妹妹,小聲說:「你真的很想要那個玩具對嗎?看到姊姊在玩,你有點生氣,也覺得不公平對吧?」
- 等孩子情緒下降後,再說:「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讓大家都開心呢?」
4. 🔄自然與邏輯後果
- 核心觀念:讓行為本身產生後果來教導,而不是懲罰。
- 做法:
- 告訴妹妹:「如果你搶東西,姊姊會不開心,也可能不想再跟你玩,這是自然的結果。」
- 或者:「如果你不願意輪流,我們就先把這個玩具暫時收起來,等大家都願意一起玩再拿出來。」
5. 👨👩👧👦民主式教養
- 核心觀念:界線與尊重並存,重視討論與協調。
- 做法:
- 「這個家有一個規則,就是不能搶東西。我們可以一起想想,當大家都想玩時該怎麼辦?」
- 鼓勵她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練習討論、妥協與合作。
6. 🌊依附關係教養
- 核心觀念:孩子的行為是情緒需求的表現,先連結、後教導。
- 做法:
- 「阿桃桃,你現在好像很需要媽媽的抱抱,對嗎?你是不是有點委屈?」
- 給予安全的擁抱後,再慢慢引導:「那我們怎麼跟姊姊說,我們也想玩呢?」
7. 🧠行為矯正法(代幣經濟 / 行為塑造)
- 核心觀念:鼓勵好行為,減少不當行為。
- 做法:
- 事前建立規則,例如:「如果你能用說的請姊姊分享,可以得到一顆星星,累積五顆可以選一樣小獎勵喔~」
- 若搶玩具:「這次搶了東西,沒有拿到星星,下次再努力。」
這些方法都不是只有一個方法選了就必須一路走到底,
每個小孩都是立體的,有時候這方法好用,有時候另一個方法好用,
但有些方法是互相衝突的,
選擇適合自己家庭的教養方式,並依照孩子的個性去執行,
是比較好的方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