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薩提爾、正向教養:找到你的獨特育兒風格

阿德勒、薩提爾、正向教養:找到你的獨特育兒風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育兒道路上,家長經常在標準與彈性、正確與錯誤之間抉擇,

卻忽視了每個孩子的獨特,彷彿只有一個標準答案。


今天我們就以阿德勒心理學、薩提爾以及正向教養這三個常見的理論,

來探討如何為孩子選擇更合適的育兒方式,

首先我們來看看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理念


一、阿德勒心理學理論核心—個體差異與社會感


基於每位孩子的獨特性,我們先從阿德勒心理學談起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行為和心理反應,

都與他們過去的生活經驗、家庭結構及環境密切相關

阿德勒強調每個人的行為都有目的性

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會驅動個體努力追求優越或補償

也強調「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與「共同體感」,

也就是「衡量行為價值的內在動機」

這樣的觀點提醒我們尊重孩子的內在需求

不要急著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

而是要瞭解他們行為背後所代表的需求和情感


阿德勒也認為家長需要鼓勵與支持,而非單純懲罰,

孩子需要在失敗中成長,每個人都會遇到失敗的時候,

因此藉由適當的引導和鼓勵,幫助他們發展自我價值感,進而培養社會適應能力

家長在平日的親子互動,就需要讓小孩感受到平等且真誠的溝通,

讓孩子了解到家庭這個「共同體」的溫暖與支持,

這樣就能創造合作與互助的家庭氛圍


這種觀點不僅適用於子女教育,

也提醒了家長們要以更具彈性和理解的方式,

看待每個孩子在情緒和行為表現上的微妙差異

當我們採取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作為指導時,也會發現,

育兒並非是「給孩子一個標準答案」,

而是幫助他們在面對世界的同時,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價值。


二、薩提爾模式理論核心—家庭系統與情感表達實踐


在認識了阿德勒對社會感的重視後,

我們再從家庭整體互動切入薩提爾,

薩提爾理論是什麼呢?

理論點出五種溝通姿態包含討好、指責、理性化、打岔、坦誠

薩提爾從家庭關係出發,提出家庭治療理論

強調每個家庭成員間的溝通、情感表達與自我價值感

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理想自我和一個現實自我

而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往往會引發情感上的矛盾,和家庭成員間的摩擦。

例如明明是害怕錯誤,卻率先指責別人以掩飾自己的錯誤

或是為了逃避錯誤選擇打岔以迴避責任


父母應該要以坦誠姿態,即言行一致的真誠表達,

是最能促成相互理解的溝通方式


在實踐上,薩提爾非常注重溝通,

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需要真誠、開放的溝通來互相了解,

這不單單有助於解決衝突,也能夠使孩子在面對情緒時,

能暢所欲言,接受家庭情感上的支持


舉個例來說,當孩子回家後,我感覺她有話想說,是否真的敢說出口?


薩提爾也注重安全感的建立,與維護小孩的自尊

父母對小孩在理想狀態下,應該採用坦誠姿態,言行一致地表達感受

能幫助孩子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從而對自己產生認同,也能積極面對自己的改變。

當家庭成員之間產生誤解或矛盾時,

與其責怪或壓抑情緒,不如學著停下來思考:

「我為什麼會生氣?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這正是薩提爾所提倡的溝通方式

——將情緒背後的需求說出來, 而不是讓情緒爆發或冷處理

對於家長而言,薩提爾的理論提醒我們,

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並在家庭中建立起一個互相信任和包容的溝通環境

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情感成長自我實現


例如說,小孩做了危險的事,父母除了制止小孩以外,

應該要說明為什麼這樣做,目的其實是因為父母「擔心小孩受傷」,

擔心的背後是愛,父母因為愛,所以擔心小孩受傷。

小孩被制止的當下只知道做錯了,

沒有良好的溝通他可能不清楚為什麼父母這麼生氣,

有良好的溝通,才能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


三、正向教養理論核心—以正向行為促進成長

正向教養(Positive Parenting)常常與獎勵制度混淆,

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個育兒方式,

國際定義:「UNICEF 指出正向教養是『基於尊重、自由與愛的非暴力教養方式』。」

著重在積極肯定孩子的努力,並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與自我管理能力


當孩子展現了正面行為時,給予積極肯定與獎勵,

從而強化他們的正向行為,形成正向的回饋,

而在面對錯誤時,則以建設性建議取代懲罰,

幫助孩子了解問題所在並學習修正

孩子就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並對生活中的挑戰抱有積極信念,

這種成長模式,不僅有助於應對挫折,

更能培養他們在未來生活中獨立而堅韌的性格。


正向教養強調的是一種基於尊重、信任與愛的家庭文化

在這個環境中,孩子能夠感受到無條件的支持

從而更有勇氣追求夢想,並在成長中學習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成年人。


四、從理論到實踐

上述三大理論,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阿德勒心理學、薩提爾模式還是正向教養,其背後的核心理念都需要良好的溝通,這邊舉我家桃子妹妹的例子讓大家感受一下


情境

2歲的阿桃桃看到5歲的梨仔姊姊在玩積木,

桃子突然衝過去搶過來,嘴裡喊著:「我的!」

然後氣沖沖地抱走玩具。

raw-image


💬阿德勒解讀方式:

阿德勒會認為孩子的行為背後有「社會情境中的目標」,

行為不是隨機,而是為了追求歸屬與價值感

阿桃桃的搶奪行為可能是她感受到「被忽略」或「沒有人注意她」,

透過搶東西來「爭取關注」或「顯示她也有掌控權」。


阿德勒回應方式:

父母可以先用心觀察背後的情感,說:

「你是不是覺得大家都在看姊姊,沒有人注意你?」

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再引導她用合適的方法表達需求,建立歸屬感


💬薩提爾解讀方式:

薩提爾會強調「冰山下的世界」——也就是行為背後的情緒、感受、自我價值渴望

阿桃可能感受到「嫉妒、孤單、被冷落」,但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用搶的方式來表現


薩提爾回應方式:

父母可以蹲下來與她眼神接觸,說:

「媽媽看到你剛剛好生氣,搶了姊姊的玩具。」

我看到你剛才好像有一點難過,因為你也想要有人陪你?」

透過連結她的內在情緒,幫助她辨識情感,建立「我是值得被愛的」的自我價值


💬正向教養解讀方式

正向教養重視「尊重與鼓勵」,認為孩子需要學習生活技能社會責任

「搶」這個行為不被接受,但孩子本身是可愛、值得尊重的。


正向教養回應方式:

家長可以平靜地說:

「阿桃桃,我看到你搶了玩具,姊姊現在很難過。」

「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怎麼樣才能輪流玩,讓每個人都開心呢?」

同時也可以安排「事先協議」,讓孩子參與討論輪流規則,強化合作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我們家阿桃屬於相對較自我的個性,尤其她尚年幼,

正向教養的部分她就不能理解,但是薩提爾或是阿德勒的情緒共感就能打動她,

起到改善的作用。

相反的,梨子姊姊比較大,她本來就相對而言同理心比較強,

使用薩提爾或是阿德勒對她而言有時候不太合適,

正向教養就比較適合她,這就是「教養沒有決對,只有因材施教」的真理,


在這個育兒的過程中,希望每個父母都能仔細理解自己的小孩,

與孩子有良好的溝通,不僅是對孩子的尊重,

更是對自己育兒智慧的挑戰與提升。

願大家都能在這條道路上,共同成長,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教養風格!

avatar-img
桃梨媽咪的知識庫(科學X育兒筆記)
12會員
33內容數
桃梨媽媽在基因檢測公司多年,從不孕到懷孕,基因檢測到育兒等等,雜七雜八什麼都有~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希望文字可以帶給大家溫暖與希望~喜歡我的話,請記得追蹤並給我一個愛心哦<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許多全職媽媽在孩子長大後,會思考是否該重返職場,都會需要面對接送、托育與家庭分工問題,托嬰中心一位難求,職場缺乏彈性,社會普遍將照顧孩子的責任加諸於女性。 文章探討全職媽媽重返職場的困境,以及家庭共同育兒的重要性,鼓勵媽媽們勇敢追尋自己的選擇,並非非黑即白。
當孩子遇見古典樂,原來可以這麼有趣!梨仔最近參加BUNNY2親子MusicLab的音樂會,透過唱跳與故事,愛上了韋瓦第的《四季》和舒伯特的經典名曲。想知道孩子如何自然接觸古典樂?點進來看看我們的親身體驗與推薦資源!
孩子吃甜食真的會長不高嗎?別再被「糖會阻止長高」這句話嚇唬了!雖然甜食不是身高的「絕對剋星」,但它確實可能在暗中搞破壞。桃梨媽咪幫你拆解基因、營養、睡眠、運動與甜食對長高的影響,還會告訴你「胰島素」這位隱藏黑手如何影響生長激素。 想讓孩子努力突破遺傳極限,這篇不能不看!
許多全職媽媽在孩子長大後,會思考是否該重返職場,都會需要面對接送、托育與家庭分工問題,托嬰中心一位難求,職場缺乏彈性,社會普遍將照顧孩子的責任加諸於女性。 文章探討全職媽媽重返職場的困境,以及家庭共同育兒的重要性,鼓勵媽媽們勇敢追尋自己的選擇,並非非黑即白。
當孩子遇見古典樂,原來可以這麼有趣!梨仔最近參加BUNNY2親子MusicLab的音樂會,透過唱跳與故事,愛上了韋瓦第的《四季》和舒伯特的經典名曲。想知道孩子如何自然接觸古典樂?點進來看看我們的親身體驗與推薦資源!
孩子吃甜食真的會長不高嗎?別再被「糖會阻止長高」這句話嚇唬了!雖然甜食不是身高的「絕對剋星」,但它確實可能在暗中搞破壞。桃梨媽咪幫你拆解基因、營養、睡眠、運動與甜食對長高的影響,還會告訴你「胰島素」這位隱藏黑手如何影響生長激素。 想讓孩子努力突破遺傳極限,這篇不能不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