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 Wholesale Corporation(NASDAQ: COST)在2025年持續吸引機構資金與億萬富翁級別的投資人關注,使其成為基本面導向投資人不可忽視的重點個股。該公司在營收、獲利與會員續訂方面表現穩健,使其在股市波動中保持高估值。當華爾街對下一步布局進行評估時,投資人需要透過清晰的框架,深入分析Costco是否仍是一檔具備長期價值的堅實投資標的。以下將透過十個核心問題,全面解構Costco的當前狀況與投資吸引力。
首先,為何億萬富翁投資人對Costco青睞有加?從五年平均來看,Costco營收年複合成長率為10.7%,淨利潤成長率則達15.07%,即使在景氣循環不同階段,仍維持一致表現。其營運模式強調效率、會員忠誠與價格價值,對於重視抗風險能力與獲利穩定性的投資人而言,極具吸引力。截至2025年第一季,共有96家大型對沖基金持有Costco股票,其中包含16位億萬富翁投資者。
第二,機構投資人的配置比例同樣顯示出市場對Costco基本面的高度肯定。像是Ray Dalio與Ken Griffin等重量級投資人都在過去一年維持甚至增加其持倉比重。這類高淨值基金對Costco的長期信心,往往意味著其商業模式、競爭護城河與經營穩定性被高度認可。第三,分析師評價也持續樂觀。Bernstein在近期將Costco目標價由1,167美元上調至1,177美元,理由是其獲利動能強勁且客流量維持成長。Jefferies與摩根士丹利亦重申「買入」評級,並指出Costco在維持價格吸引力的同時,仍能維持庫存效率,這在零售市場中極為罕見,尤其在通膨趨緩的背景下更具意義。
第四,估值是否過高,是目前爭議的焦點。Costco目前的遠期本益比約為49.8倍,遠高於零售業平均(約20倍),也高於競爭對手Walmart(27倍)與Target(18倍)。儘管部分投資人願意為其可靠性與品牌價值支付溢價,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估值恐難長期維持。過往經驗顯示,當企業本益比超過50而未能交出亮眼財報時,股價常出現顯著修正。
第五,近期美國新一波關稅政策是否將對Costco營運造成衝擊?拜登政府宣布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50%關稅,並有可能擴大至消費性商品,這對Costco而言可能意味著進口成本上升。不過,由於其自有品牌策略與供應鏈效率優勢,短期內能部分吸收成本,但若未來擴及更廣商品範疇,毛利率仍可能受壓。
第六,在經濟衰退期間,Costco的抗跌特性更顯價值。其核心銷售集中於低毛利的必需品,包括食品、家庭用品與汽油,即使消費信心轉弱,仍有穩定需求。全球會員數已突破1.32億人,提供穩定的經常性營收來源,使其在零售業中擁有獨特的抗周期能力。
第七,即使擁有強基本面,高估值本身仍構成風險。若Costco未能達到市場高預期,或調降財測,估值下修將迅速反映於股價。歷史數據顯示,本益比高於50的企業,一旦錯過財測或前景保守,股價短期內下跌幅度可能達雙位數。以目前股價接近歷史高點的情況,投資人應特別留意風險與報酬之間的平衡。
第八,國際市場拓展是Costco中期成長的重要支柱。其在亞太與歐洲市場的據點持續增加,包含日本、南韓、澳洲與中國。特別是在中國上海門市,單店業績創下紀錄,顯示其「高性價比」模式具備跨文化吸引力。這種地理多元化,將有效分散對美國消費市場的依賴。
第九,會員費是Costco獲利模式的關鍵組成。美國與加拿大的會員續訂率超過90%,全球也有88%的高續費率,展現極高的用戶黏著度。2025年初,公司已上調一般與高級會員年費各5美元,預期未來兩年可為每股盈餘年增約3%。這種定價能力不僅可提高獲利,也象徵品牌與服務價值的市場認可。
第十,在數位轉型方面,Costco正逐步強化其電商平台與零售媒體策略。公司投入大量資源於網站功能升級、物流效率提升與零售廣告平台開發。雖然目前仍在初期階段,但分析師預估,至2026年相關業務可為整體營收帶來額外2至3%的年成長,為高估值提供更多成長合理性。
綜合來看,儘管Costco目前估值偏高,其基本面依然具備高度吸引力。憑藉強大的會員模式、全球擴張策略、抗通膨與抗衰退能力,加上新興的數位布局,其在零售產業中具備少見的防禦性與成長潛力。對於可接受估值波動並重視穩定現金流的專業投資人而言,Costco依然是2025年最值得關注的長線標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