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劇場,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謝瑜真讀《藝術之子》

「在劇場,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謝瑜真讀《藝術之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撰文:謝瑜真/攝影:謝瑜真提供。

撰文:謝瑜真/攝影:謝瑜真提供。

online女子讀書會,邀請讀者讀一本「關於她」的書。

我們邀請跨領域專家分享讀後感,每人從一則關鍵字出發,深刻討論文本各面向。不過還是提醒大家,讀後感可能會爆雷,請斟酌閱讀。

帶隊讀者001:謝瑜真(作家,著有《可能性之海》)
閱讀作品:黃郁晴《藝術之子》
關鍵字:#劇場


年少時的我,曾對劇場與演戲感到憧憬。在那其中,讓人最嚮往的最屬那句:「在劇場,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在劇場,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作者黃郁晴在《藝術之子》中使用了劇場的特性,使真實與戲劇交扣對話。舞台即是當下、即是人生,劇本是平行世界的穿越鏡,被文字紀錄下之後,角色便能轉生,重複相似但絕對不盡相同的境遇,永遠擁有新的可能。正是因為那份閃耀的美好,讓一切都能變得既單純又複雜。

在《藝術之子》中,女主角靜芳為了追夢獨自來到台北,住在劇團的排練場裡。演戲與她的生活僅有一幕之隔,劇團排練的戲碼《海鷗》也與現實擁有微妙呼應。為了逐夢、為了超凡,失語成了符號,奪身成了奉獻。

「我,是一隻海鷗。」

劇場中特有,甚至在劇場才能成立的結構、權勢關係,讓靜芳在劇裡劇外都成為了那隻染血的海鷗。

由第八場開始,舞台從黑暗的排練場轉換到綠意盎然的小山房,小山房內看似氣氛溫馨,到了後來彷彿也是個大型劇場。無論如何,劇裡的人仍在劇裡,各自的意念成為了劇場內無法驅散的幽靈。每個人都有影子,但不是每個人都看得見自己與他人的影子。

劇末,在劇本的引導下,觀眾在退場中由劇慢慢過渡到真實人生,但真實人生是什麼呢?當時因不確定能為戲劇奉獻到什麼程度的我,早早退回到了觀眾席上,但許多已發生與正發生的事,仍繼續上演。

avatar-img
逗點人的沙龍
25會員
120內容數
閱讀是CP值最高的抒壓、充電方式,我們不要放棄它! 桃園市立圖書館與逗點文創結社共同規劃了一系列適合大人與高中生讀者的直播講座,由主持人朱家安帶領大家走進有趣的哲學生活。這一次,我們好好討論現代人的戀愛課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逗點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劇場編導黃郁晴閱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之後,深受啟發,經過多番思考決定投入《藝術之子》的劇本創作。情節上毫無相關的兩本書,其中許多觀念卻互相對話、質問——旁觀者在性暴力事件的位置到底在哪裡?藝術可以巧言令色嗎?有權者可以命令他人為藝術犧牲嗎?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書寫,作者會獲得療癒,還是陷入更大的風暴?
劇場編導黃郁晴閱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之後,深受啟發,經過多番思考決定投入《藝術之子》的劇本創作。情節上毫無相關的兩本書,其中許多觀念卻互相對話、質問——旁觀者在性暴力事件的位置到底在哪裡?藝術可以巧言令色嗎?有權者可以命令他人為藝術犧牲嗎?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書寫,作者會獲得療癒,還是陷入更大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