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宋文郁/攝影:宋文郁提供
online女子讀書會,邀請讀者讀一本「關於她」的書。
我們邀請跨領域專家分享讀後感,每人從一則關鍵字出發,深刻討論文本各面向。不過還是提醒大家,讀後感可能會爆雷,請斟酌閱讀。帶隊讀者002:宋文郁(作家,著有《禮物》)閱讀作品:黃郁晴《藝術之子》
關鍵字:#MeToo下的緘默者
以現今大眾的眼光來看,淑芬/靜芳大概不是完美的受害者。
首先她開了那扇門。接著她換上那套妮娜的戲服。然後她任由那台攝影機拍攝。更甚至,她疑似接受了加害者的金錢協助,保持緘默,並生下了她與加害者的孩子──如果這是一則#MeToo貼文,或許早已被底下留言攻擊得千瘡百孔。
幸好它不是。
在某些反政治正確的語境下,似乎不少人以為「#MeToo」對女性而言就是紅綠燈遊戲下的安全信號,其實恰恰相反。開口說出「我也是」以後,無數雙眼睛投射過來──如果你動了一下,就那麼一下,便會有人脫口喊出:「抓。」
和這個遊戲比起來,藝術太聰明了。當藝術作惡,一般人是抓不到的。他從來不被抓到,總是將那些動彈不得的獨自留在原地。
於是《藝術之子》將淑芬/靜芳安排在一個危殆的、險惡的位置,這樣才能更加靠近地看清楚藝術中,那些巧言令色的成分。
所以我們透過淑芬/靜芳的視線,看見范一諾操弄手語,卻全然不在意對某些人而言,手語是真正的語言;揭露語言的陷阱,那些將行動與語言放在一起分析才能看清的姦與殺。
《藝術之子》說的不是一個「我也是」的故事。從靜芳到淑芬,我們轉過目光,對著范一諾,對著「藝術」與他的孩子,和那座始終矗立的舞台,發現原來你才是──你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