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歐盧恩符文中,Fehu(飛虎)代表的不只是財富,更是一種流動的豐饒。這不僅是金錢的堆積,而是財富在社會之間的流通與共享,一種象徵「生命能量運作」的狀態。但若將這樣的概念放入2025年美國前總統川普重新挑起的「關稅戰」之中,我們或許看見的,並非飛虎所象徵的豐饒,而是一場全球性的財富阻滯與經濟膠著。
一、保護還是自我封鎖?關稅的雙面性
川普此番掀起的關稅措施,表面上是為了保護本土產業、捍衛勞工權益。然而歷史給予我們無數教訓——從一戰後的美國高關稅政策,到二戰前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其結果卻往往是引發報復性貿易制裁、全球貿易縮水,最終導致大蕭條。
從費胡的角度來看,當金錢與資源失去流動性,社會便會從豐饒走向匱乏。關稅雖可短暫維穩本土產業,卻也可能反向打擊進口供應鏈、提高物價,使民眾生活成本飆升、消費力下降。
二、民族主義 vs 全球化:合作還是對抗?
當今產業早已全球化分工,從原物料採集、生產製造到技術研發、銷售市場,無一不仰賴跨國合作。美國若欲重拾「製造業榮光」,除了硬體設施與企業招商外,更需要考量人力文化與工作價值觀。
以台灣的台積電為例,之所以能穩居全球晶片龍頭,除了技術與資本之外,還有一整套「高效率與高服從」的工作文化作為支撐。這樣的模式放到注重生活品質的美國,是否能複製?這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文化與制度的交叉。
三、川普的政治算計與經濟手段
從政治面看,這場關稅戰同時也是川普為2026選舉鋪路的「民粹手段」。透過強化「美國優先」的國族主義話語,他希望凝聚支持群體,即使代價是市場短期動盪、國際信任流失。他相信,只要讓美國人看見「打壓外敵」的成果,就能重塑他「捍衛人民」的形象。
但這樣的策略忽視了國際貿易體系的精密結構。貿易壁壘一旦擴大,不只是中國受創,連歐洲、日本、乃至台灣這些與美貿易密切的經濟體也會被波及。世界進入「市場碎片化」的危機。
四、美中對抗:從台海到全球供應鏈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此舉不只是單純對中強硬,更將台灣議題作為策略工具。台海問題被包裝成「支持民主」,實則是加大對中國施壓的槓桿。身為商人出身的川普,或許更在意經濟霸權而非地緣正義。
而若各國也效仿此策略,以「保護主義」作為對外政策的主旋律,那麼全球資源的自由流動將會遭到嚴重破壞。這與盧恩中費胡所傳遞的哲學恰好背道而馳:財富唯有在流動中才具意義,封鎖與壟斷,只會帶來貧乏與恐懼。
五、費胡的警示:不流動的金錢只會腐敗
若從盧恩智慧來看,川普的關稅戰猶如強行將水壩堵住,以求短期水位上升,卻忽略了壩後已經乾涸的田地,以及下游的糧食危機。費胡提醒我們:財富不等於金庫中靜止的資本,而是活絡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
當全球資源無法自由交換、當民眾為高物價苦惱、當企業為市場不穩搖擺不定——費胡便已在我們眼前化為其陰性面:匱乏、恐懼與猜忌。
結語:從盧恩中尋找未來經濟的智慧
川普的關稅戰不只是政治事件,它是經濟體制與文化思維的一場碰撞。盧恩文字雖來自古老北歐,卻蘊藏著永恆的哲理。費胡要我們記住:真正的財富來自於連結,而非隔離;來自於流通,而非擁有。
若我們能從歷史中學會謙卑,從哲學中尋得智慧,那麼即使面對全球風暴,我們也能選擇讓財富與未來,繼續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