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裝後的提康德羅加號,約1954年。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USS Ticonderoga,CV/CVA/CVS-14)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建造的24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之一。該艦是第四艘以此名字命名的美國海軍艦艇,以美國獨立戰爭中攻佔提康德羅加堡命名。提康德羅加號於1944年5月服役,參加了太平洋戰區的幾場戰役,戰爭結束後不久,該艦退役,並於1950年代初經過現代化改造,重新服役為攻擊航空母艦(CVA),最終成為反潛航空母艦(CVS)。由於重新服役太晚而未能參加朝鮮戰爭,但在越南戰爭中非常活躍,獲得了三項海軍單位嘉獎、一項功績單位嘉獎和 12 顆戰鬥之星。
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爭中,提康德羅加號共擊毀敵機364架,擊沉或協助擊沉敵艦45艘(包括日向、熊野、八十島平海等)、擊傷100艘,並獲得了5枚戰鬥之星。
提康德羅加號與早期的埃塞克斯級軍艦略有不同,因為她比早期的埃塞克斯級軍艦長16英尺(4.9公尺),以容納艦首安裝的高射砲。隨後的大多數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都採用這種「長船體」設計,並被稱為提康德羅加級。在其服役生涯結束時,經過多次改裝,根據海軍艦艇登記冊,她被歸入漢考克級。 提康德羅加號於1973年退役,並於1975年作為廢鐵出售。

1954年,提康德羅加號正在航行
▪︎船艦數據
排水量:27208噸(標準);34881噸(滿載)
長:270.7米
寬:45米
吃水:8.38米
動力:150000匹
裝置:8 × 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式燃油型水管鍋爐;4 × 威斯汀豪斯式蒸氣渦輪機;4 × 推進器
航速:32.7節
航程:15440 海浬/15節
編制:2631人
武器:4 × 雙聯裝127mm/38 Mark12;4 × 單裝127mm/38 Mark12;8 x 四聯裝40mm博福斯機砲;46 x 單裝20mm厄利孔機砲
裝甲:裝甲帶63.5-101.6mm;防護甲板38.1mm;防水隔離艙101.6mm;指揮塔38.1mm;舵機防護63.5mm
艦載機:90-100架
其它:1 × 艦邊升降機;2 × 中線升降機;2 × 飛機彈射器

1944年6月,提康德羅加號上的 VF-80、F6F 地獄貓戰鬥機
|建設和調試
該船於1943年2月1日在弗吉尼亞州由紐波特紐斯造船和乾船塢公司在漢考克號上鋪設龍骨,1943年5月1日更名為提康德羅加號,並於1944年2月7日下水,由斯蒂芬妮·莎拉·佩爾小姐贊助。1944年5月8日,該船在諾福克海軍船廠服役,由迪克西·基弗上校指揮。
|服役歷史
提康德羅加號在諾福克停留了近兩個月,為第 80 航空大隊進行裝備和登船。1944年6月26日,航母駛向英屬西印度群島。她在途中進行空中行動和演習,並於6月30日抵達特立尼達西班牙港。在接下來的15天裡,提康德羅加號進行了密集訓練,將其航空大隊和機組人員打造成為一支高效的戰時團隊。她於7月16日離開西印度群島,返回諾福克,並於7月22日抵達諾福克進行試航後的維修和改裝。8月30日,該航空母艦前往巴拿馬。她於9月4日通過巴拿馬運河,並於第二天沿著海岸航行至聖地亞哥海軍基地。9月13日,航空母艦停泊在聖地牙哥,裝載了補給品、燃料、航空汽油和另外 77 架飛機,以及隨行的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和防禦部隊。9月19日,她啟程前往夏威夷,五天後抵達。 提康德羅加號在珍珠港停留了近一個月,她和卡麗娜號進行了將航空炸彈從貨船中途轉移到航空母艦的實驗。在這些測試之後,她進行了空中行動:晝夜登陸和防空演習,直到10月18日,她離開珍珠港前往西太平洋。在埃尼威托克短暫停留後,提康德羅加號於10月29日抵達西卡羅林群島的烏利西環礁。海軍少將亞瑟·W·拉德福德(Arthur W. Radford)在那裡登船,擔任第 6 航母師的指揮官,並加入了第 38 特遣艦隊(TF-38),成為海軍少將弗雷德里克·C·謝爾曼(Frederick C. Sherman)的第 38.3 特遣隊(TG 38.3)的一個單位。

1944年,神風特攻隊在「提康德羅加號」的攻擊下墜毀
|第二次世界大戰
▪︎菲律賓戰役
1944年11月2日,航母隨第 38 特遣隊從烏利西環礁出擊。她加入了其他航空母艦的行列,為支援萊特島戰役的地面部隊提供擴大的空中掩護。她於11月5日上午發動了第一次空襲。她的航空大隊的飛機在接下來的兩天裡猛烈攻擊呂宋島附近的敵方船隻和島上的空軍設施。她的飛機轟炸並掃射了扎布蘭、曼達盧永和帕西格的機場。她們還與其他航空母艦一起擊沉了重型巡洋艦那智號。此外,提康德羅加號飛行員聲稱擊落了六架日本飛機,一架在地面上被摧毀,另有 23 架受損。 11月5日16時左右,敵軍出動神風特攻隊發動攻擊。兩架自殺式飛機突破了美國戰鬥空中巡邏和防空火力的阻攔,撞上了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提康德羅加號在這次攻擊中毫髮無損,並取得兩次閃避攻擊。11月6日,該艦對呂宋島機場和附近的敵方船隻進行了兩次戰鬥機掃射和兩次轟炸。當天晚些時候,她的飛行員返回,聲稱摧毀了 35 架日本飛機並襲擊了馬尼拉灣的 6 艘敵艦。在回收飛機後,該航母向東撤退以進行補給。 11月7日,她補充了燃料並接收了替換飛機,然後返回繼續對菲律賓的敵軍作戰。11月11日清晨,她的飛機與 TF-38 的其他飛機聯合攻擊了一支日本增援護航隊,當時護航隊正準備從卡莫特斯海進入奧爾莫克灣。這些飛機一共擊落了敵方所有運輸艦和七艘護航驅逐艦中的四艘。11月12日至13日,提康德羅加號及其姊妹艦對呂宋島的機場、碼頭和馬尼拉周圍的船隻發動了攻擊。這次襲擊摧毀了輕型巡洋艦木曾號、四艘驅逐艦和七艘商船。突襲結束後,第 38 特遣隊向東撤退以補充燃料。然而,提康德羅加號和 TG-38.3 的其餘部分繼續向東駛往烏利西環礁,並於11月17日抵達那裡進行補給、加油和重新武裝。

碧藍航線 提康德羅加
11月22日,航空母艦再次離開烏利西環礁,返回菲律賓。三天後,她對呂宋中部及其鄰近海域發動了空襲。她的飛行員擊沉了重型巡洋艦熊野號,該艦先前在薩馬島海戰中受損。隨後,她們在達索爾灣熊野西南約15英里(24公里)處襲擊了敵方護航隊。該護航隊中的一艘商船「八十島號」巡洋艦和三艘登陸艦被擊沉。提康德羅加號航空隊以一場空戰結束了這一天的戰鬥,日軍被擊落 15 架飛機,地面上 11 架飛機被摧毀。 當她的航空隊與日軍作戰時,提康德羅加號的艦載船員也投入了戰鬥。中午剛過,一架敵機發射的一枚魚雷擊中了輕型航空母艦蘭利號的尾流,宣告敵方空襲即將來臨。提康德羅加號的砲手們堅守戰鬥崗位,防禦針對特遣隊常規和自殺式攻擊。她的姊妹艦埃塞克斯號在被一架神風特攻隊飛機撞上後起火。當第二架自殺飛機試圖攻擊受損的航空母艦時,提康德羅加號的砲手與其他艦隻的砲手一起將敵機擊落。當天下午,當損害控制小組對埃塞克斯號進行工作時,提康德羅加號救起了受損的埃塞克斯號和無畏號無法接收的機組人員。第二天,第 38 特遣隊向東撤退。 12月11日,第 38 特遣隊再次離開烏利西島,前往菲律賓。提康德羅加號於12月13日下午早些時候抵達發射點,並派遣艦載機對呂宋島上的日本空軍基地進行全面轟炸,而陸軍飛機則攻擊菲律賓中部的空軍基地。三天來,提康德羅加號飛行員和他們的戰友對敵方機場發動了空襲。12月16日,她與第 38 特遣隊的其他成員一起撤退,尋找加油地點。當 TF-38 試圖尋找較為平靜的水域補充燃料時,她直接穿越了一場猛烈但未預示的颱風。儘管這場風暴導致海軍上將威廉·哈爾西的艦隊損失了三艘驅逐艦並造成800多人死亡,但提康德羅加號和其他航空母艦還是設法安然度過了這場風暴,只將損失降到最低。提康德羅加號在戰鬥中倖存下來,並於12月24日返回烏利西環礁。 由於颱風導致的維修,TF-38 幾乎只能在錨地停留到月底。直到1944年12月30日,這些航空母艦才返回大海,向北航行,襲擊台灣和呂宋島,為在林牙延灣登陸呂宋島做準備。惡劣的天氣限制了1945年1月3日至4日對台灣的攻擊,但也妨礙了敵人的行動。1月5日,軍艦在海上加油。儘管1月6日天氣惡劣,但對呂宋島機場的攻擊仍得以實施。那天,提康德羅加號的飛行員和其他航空隊的戰友又擊落了 32 架敵機。1月7日,呂宋島設施再次遭到攻擊。1月8日加油會合後,提康德羅加號在夜間向北加速,進入預定位置,以便在第二天早上的林加延襲擊中對琉球群島的日本機場進行火力覆蓋。然而,1944年和1945年冬季惡劣的天氣是 TF-38 的噩夢,迫使 TG-38.3 放棄對琉球機場的襲擊,並加入 TG-38.2 攻擊台灣。

1945年1月21日,神風特攻隊襲擊後「提康德羅加號」受創傾斜。
▪︎南海作戰
1月9日至10日夜間,TF-38 穿越呂宋海峽,然後大致向西南方向航行,斜穿過南中國海。提康德羅加號於1月11日提供戰鬥空中巡邏掩護,並幫助擊落了四架試圖偵察該編隊的敵機。除此之外,航空母艦及其同伴平安無事地到達了距離印度支那海岸約150至200英里(240至320公里)的地方。1月12日,他們出動了大約850架飛機,進行了一系列反艦掃蕩,期間她們擊沉了44艘船,總重量超過30萬噸。 下午稍晚回收飛機後,航母向東北方向移動。惡劣天氣阻礙了13日至14日的加油作業,空中偵察未能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目標。1月15日,戰鬥機襲擊了中國沿海的日本機場,而航空母艦則前往攻擊香港。第二天早上,她們發動了反艦轟炸和戰鬥機掃射空軍基地。1月17日,天氣阻礙了空中作業,並再次導致加油困難。第二天情況進一步惡化,導致補給行動完全停止,直到1月19日才最終結束。隨後,該艦隊大致向北航行,經巴林塘水道重新穿越呂宋海峽。

碧藍航線 提康德羅加 時裝
▪︎對日本南部島嶼的襲擊
TF-38 的三個特遣隊於1月20日至21日夜間完成了過境。第二天早上,在有利的飛行條件的幫助下,她們的飛機襲擊了台灣、澎湖列島和咲島郡東的機場。雖然這讓美國的飛行行動得以一整天繼續進行,但也為日本的神風特攻隊行動提供了便利。 中午剛過,一架日本單引擎飛機對蘭利進行了滑翔轟炸。幾秒鐘後,一架神風特攻隊從雲層中俯衝而出,向提康德羅加號俯衝而去。飛機撞穿了與 2 號 5 英寸(130毫米)砲架並排的飛行甲板,其炸彈在機庫甲板上方爆炸。附近的幾架飛機突然起火,造成人員死亡。當船員被命令採取行動拯救處於危險中的航空母艦時,基弗船長巧妙地控制了他的船。首先,他改變航向以防止風加劇火勢。然後,他下令將彈藥庫和其他艙室注滿水,以防止進一步爆炸,並糾正 10° 的右舷側傾。最後,他指示損害控制小組繼續向提康德羅加號左舷的艙室注水,這導致艦體左傾 10°,從而將火勢撲滅。消防員和飛機操作員完成了撲滅火焰和拋棄燃燒飛機的危險任務。 隨後其他神風特攻隊也對航母發動了攻擊。她的高射砲手擊落了三架飛機,它們全部墜入大海,但第四架飛機擊中了航空母艦靠近島嶼的右舷。炸彈導致更多飛機起火,炸毀了飛行甲板,並造成另外100名水兵受傷或死亡,其中基弗上校是傷者之一。提康德羅加號的船員繼續努力並避免了進一步的攻擊。14:00後不久,他們就完全控制住了火勢,提康德羅加號開始撤退。

碧藍航線 提康德羅加 時裝
▪︎修復並重新啟動
受損的航空母艦於1月24日抵達烏利西環礁,但停留的時間僅夠將傷者轉移到醫療船「 撒瑪利亞人」號、將航空機組轉移到「漢考克號」,以及讓乘客登船回國。提康德羅加號於1月28日駛出潟湖,前往美國。該軍艦在前往普吉特灣海軍船廠的途中在珍珠港短暫停留,並於2月15日抵達。威廉·辛頓上尉於1945年2月接任指揮。 她的修理工作於4月20日完成,並在第二天離開普吉特灣,前往加州阿拉米達的阿拉米達海軍航空站。在搭載乘客和飛機前往夏威夷後,航空母艦前往珍珠港,並於5月1日抵達。第二天,第 87 航空大隊登船,並在接下來的一周內進行訓練,為航空母艦重返戰場做準備。提康德羅加號從珍珠港事件中脫穎而出,為西太平洋制定了航線。5月17日,在前往烏利西環礁的途中,她出動了飛機,對馬紹爾群島中被日本控制的塔羅阿島進行了相當於訓練性的襲擊。5月22日,該軍艦抵達烏利西環礁,並作為海軍少將拉德福德的 TG58.4 艦隊的一員重新加入快速航空母艦特遣艦隊。

碧藍航線 提康德羅加 同人創作
▪︎為日本戰役做準備
抵達兩天後,提康德羅加號隨第 58 特遣隊從烏利西環礁出擊,向北航行,在日本本土海域度過了戰爭的最後幾週。三天後,哈爾西上將接替了雷蒙德·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第五艦隊恢復為第三艦隊,TF-58 再次變為 TF-38。6月2日至3日,提康德羅加號的戰鬥機襲擊了九州的機場,試圖消滅日本殘餘的空中力量(特別是神風特攻隊),並減輕沖繩美軍的壓力。在接下來的兩天裡,提康德羅加號安然度過了不到六個月內的第二場颱風,並且基本上沒有受到任何損壞。她為6月6日的加油會合提供了戰鬥空中巡邏掩護,其中四架戰鬥機攔截並摧毀了三架飛往沖繩的神風特攻隊。當天晚上,她與 TG-38.4 一起高速出發,於6月8日對九州南部的機場進行戰鬥機掃蕩。提康德羅加號的飛機隨後加入了對南大東島和北大東島的空中轟炸,然後航空母艦前往萊特島,並於13日抵達。 在萊特島休息和補給的兩週期間,提康德羅加號的任務編組從 TG-38.4 改為海軍少將傑拉爾德·F·博根的 TG-38.3。7月1日,在海軍少將克利夫頓·斯普拉格(Clifton Sprague)的旗幟下,她與第 38 特遣隊一起離開萊特島並向北前往繼續對日本的襲擊。兩天後,減速裝置損壞,迫使該船駛入關島阿普拉港進行維修。她一直待在那裡直到19日啟程返回,重新加入第 38 特遣艦隊。24日,她的飛機與其他快速航空母艦的飛機一起攻擊了內海的船隻以及名古屋、大阪和三子的機場。在這些攻擊中,TF-38 飛機發現了曾經強大的日本艦隊的倖存艦隊,並擊沉了戰艦伊勢號、日向號和榛名號,以及護航航空母艦海陽號和兩艘重型巡洋艦。7月28日,她的飛機向吳海軍基地發動攻擊,在那裡襲擊了一艘航空母艦、三艘巡洋艦、一艘驅逐艦和一艘潛艇。 7月30日,她將注意力轉移到本州中部的工業區,然後在8月9日至10日轉移到本州北部和北海道。後兩起攻擊徹底摧毀了針對馬裡亞納群島B-29基地自殺空襲的集結區。8月13日至14日,她的飛機返回東京地區並對日本首都進行了另一次猛烈的轟炸。8月16日上午,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對東京發動攻擊。在那次襲擊期間或襲擊之後不久,第 38 特遣部隊收到了日本已經投降的消息。和平的衝擊雖然不像四年前的戰爭那樣突然,但人們仍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提康德羅加號及其姊妹艦仍處於全面戰爭狀態。她繼續在日本領土上巡邏,並派遣偵察機搜尋關押盟軍戰俘的營地,以便空投物資能夠迅速送達戰俘營。9月6日,即密蘇里號接受日本正式投降儀式四天後,提康德羅加號進入東京灣。

碧藍航線 提康德羅加 同人創作
|戰後
抵達東京後,她的職業生涯結束了一個階段,並開始了另一個階段。從東京出發,她啟程回國,前往普吉特灣的布雷默頓海軍造船廠,並於1945年10月20日再次出海。11月,她停靠珍珠港,改裝航母,為魔毯行動裝載更多乘客,之後她航行到日本沖繩搭載士兵,並抵禦著颱風回國,於1945年12月抵達加州奧克蘭的阿拉米達海軍造船廠。她讓乘客下船,卸下貨物,然後前往菲律賓的薩馬島接另一批退伍軍人。1946年1月初,她離開菲律賓,返回華盛頓州西雅圖郊外的普吉特海灣海軍造船廠,運送了大約兩千到四千名回國的軍人,並卸下了武器彈藥,然後進入布雷默頓海軍造船廠準備解散。 大約一年後的1947年1月9日,提康德羅加號退役並停泊在太平洋預備艦隊。 1952年1月31日,提康德羅加號退出預備役,並降低服役期限,從布雷默頓前往紐約。她於2月27日離開普吉特海灣,並於4月1日抵達紐約。三天後,她在紐約海軍造船廠退役,開始進行大規模的SCB-27C改裝。在接下來的29個月裡,這艘航空母艦進行了大量改裝,包括安裝蒸汽彈射器來發射噴射發動機、新的尼龍路障、新的甲板邊緣升降機以及最新的電子和火控設備,這些改裝對於她成為艦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關重要。1954年9月11日,提康德羅加號在紐約重新服役,由威廉·A·比爾·舒奇上校指揮。 1955年1月,航空母艦轉移到新的母港,弗吉尼亞州諾福克的諾福克海軍基地,並於6日抵達。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她與第 6 航空大隊一起在維吉尼亞角作戰區域進行了航空母艦資格認證。2月3日,她從漢普頓錨地啟航,在古巴附近進行試航,之後經諾福克返回紐約進行進一步改裝。夏末期間,該艦在維吉尼亞海角地區恢復了航空母艦資格。 她在勞動節週末前往費城參加國際航空展。為了展示其新型蒸汽彈射器的威力,她連續三天在特拉華河停泊時發射了北美 AJ-1 Savages 彈射器。提康德羅加號接下來參加了四種新型飛機的測試:A4D-1 天鷹戰鬥機、F4D-1 天光戰鬥機、F7U 彎刀戰鬥機和F3H-2N 惡魔戰鬥機。隨後,提康德羅加號恢復在東海岸的正常作業,直到11月4日離開佛羅裡達州梅波特海軍基地,前往歐洲。10天後,她在直布羅陀接替無畏號,並在接下來的八個月裡巡航了地中海全境。1956年8月2日,提康德羅加號返回諾福克並進入造船廠,作為SCB-125計畫的一部分,安裝傾斜飛行甲板和封閉式颶風艦首。 這些改裝於1957年初完成,並於4月啟航前往新的母港:加利福尼亞州阿拉米達。她於5月30日到達目的地,進行了維修,並在加州海岸結束了夏季的作業。9月16日,她從舊金山灣啟航,前往遠東。途中,她在珍珠港停留,然後繼續向西前往日本橫須賀,並於10月15日抵達。六個月來,提康德羅加號一直在從北部的日本到南部的菲律賓的海域巡航。1958年4月25日抵達阿拉米達後,她完成了自重新服役以來首次部署到西太平洋。 從1958年到1963年,提康德羅加號又四度部署到西太平洋進行和平部署。每次訪問期間,她都與第七艦隊的其他部隊一起進行訓練,並對遠東各地進行友好和自由港口訪問。1964年初,她開始為第六次西太平洋巡航做準備,在西海岸和夏威夷群島進行演習後,該航空母艦於5月4日離開珍珠港,開始了另一次遠東和平巡航,部署後的前三個月一切正常。

1966年,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在越南海岸附近加油
|越南
▪︎北部灣事件
8月2日,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在北部灣國際水域作業時報告遭到(北)越人民海軍部隊的襲擊。在收到消息的幾分鐘內,提康德羅加號就派出了四架裝備火箭的 F-8E 十字軍戰鬥機前往救援該驅逐艦。抵達後,十字軍發射了祖尼火箭,並用 20 毫米(0.79英寸)機炮掃射北越飛機。經過「提康德羅加號」和「馬多克斯號」的努力,一艘快艇沉沒在水中,另外兩艘受損。 兩天後,8月4日深夜,提康德羅加號接到驅逐艦特納喬伊號(當時正與馬多克斯號一起巡邏)的緊急請求,請求提供空中支援,以抵抗該驅逐艦所稱的另一次魚雷艇襲擊。該航母再次起飛飛機支援美國水面艦艇,由特納·喬伊指揮。海軍水面和空中部隊認為,它已擊沉兩艘船,並損壞了另外兩艘船。 林登·約翰遜總統對當時他認為是兩次針對美國海上力量的無端攻擊作出了報復性回應,並下令對選定的北越魚雷艇基地進行報復性空襲。8月5日,「提康德羅加號」和「星座號」對四個基地及其配套的石油儲存設施發動了60架次飛行。據報道,美國海軍的襲擊導致 25 艘PT型快艇被摧毀,基地嚴重受損,石油儲存庫幾乎被完全夷為平地。由於三次的快速反應和成功的戰鬥行動,提康德羅加號獲得了海軍單位嘉獎。

1965年7月15日,海牛號為「提康德羅加號」加油,美國海軍照片。
▪︎後續行動
今年9月,該航空母艦重返日本後,恢復了在南海的正常行動,直到年底結束部署。1964年12月15日,她返回加州北島海軍航空站。在部署和假期休息之後,提康德羅加號於1965年1月27日轉移到獵人角海軍造船廠開始為期五個月的大修。她於六月完成了修復,並於整個夏天在南加州海岸航行。9月28日,該航空母艦出海再次部署至東方。她在夏威夷群島待了一段時間,進行作戰準備演習,然後繼續前往遠東。她於11月5日抵達「迪克西站」,並立即開始空中作戰行動。 提康德羅加號於1965年和1966年冬季部署,這是其在美國參與越戰期間首次全面執行戰鬥任務。在遠東的六個月期間,這艘航空母艦在越南沿海的空中作業時間總計為116天,幾乎平均分配在「迪克西站」和「洋基站」之間,這兩個航母作業區域分別是南越和北越。她的航空大隊在超過10,000架次的戰鬥飛行中投擲了超過7,300噸的軍械,損失了16架飛機,但只有 5 名飛行員陣亡。她的飛機主要攻擊北越的敵方設施,並阻斷通往南越的補給路線,包括河流和沿海的帆船和舢板交通以及陸地上的道路、橋樑和卡車。具體來說,他們聲稱有35座橋樑以及大量倉庫、營房、卡車、船隻和火車車廂被摧毀,位於海防以北王秘的北越主要火力發電廠遭到嚴重破壞。1966年4月25日至5月3日,該航母在日本橫須賀停留後啟航返回美國。5月13日,她駛入聖地亞哥港口,結束了部署。 1965年12月5日,一架 A-4 天鷹攻擊機在航空母艦距離日本鹿兒島縣喜界島80英里(130公里)處墜海。當時,飛機正被從機庫滾到升降機上。該飛機上掛載了一枚B43核彈。飛行員是 JG Douglas Webster 中尉,他駕駛的 A-4E 天鷹戰機和核武全部損失。當時公開沒有提及這一事件,直到1981年美國國防部的一份報告披露一枚一百萬噸的炸彈丟失後,此事才被曝光,日方隨後詢問事件詳情。

攻擊型航空母艦第十九航空聯隊(CVW-19)的飛機,拍攝於1971年,當時第十九航空聯隊已經轉移到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上。
▪︎1966–1967年、1967–1968年的部署
經過維修後,她於7月9日離開聖地牙哥,開始正常的西海岸訓練行動。這些和類似的演變一直持續到10月15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聖地牙哥,經由夏威夷前往西太平洋。該航空母艦於10月30日抵達日本橫須賀,並停留至11月5日,然後向南行駛,於11月10日至11日在菲律賓蘇比克灣的美國海軍基地過夜。11月13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北部灣,開始了1966-1967年部署期間三次作戰巡航中的第一次。她發動了11,650次戰鬥飛行,全部針對位於北越的敵方目標。再次,她的主要目標是物流和通訊線路以及交通設施。由於提康德羅加號和第十九航空聯隊在滾雷行動中所做的貢獻,她被授予了第二枚海軍單位嘉獎。 1967年4月27日,她完成了最後的航行並返回橫須賀,並於5月19日再次從橫須賀出發返回美國。十天後,航空母艦進入聖地牙哥,開始為期一個月的部署後休息。七月初,她轉往華盛頓州布雷默頓,進入普吉特海灣進行為期兩個月的維修。船廠工作完成後,她於9月6日離開布雷默頓,向南航行,前往南加州海岸進行訓練。 1967年12月28日,提康德羅加號啟航前往印度支那海岸附近海域執行第四次戰鬥部署,並於1968年1月抵達洋基站。1968年春節攻勢開始時,提康德羅加號就在洋基站。幾乎與春節攻勢同時,溪山圍城戰開始,美國間諜船普韋布洛號被朝鮮人扣押並被帶到元山港。遊騎兵號航空母艦隨即部署至朝鮮海岸,開始「星形編隊行動」。大約一週後,遊騎兵號在韓國附近被提康德羅加號接替並返回洋基站。企業號加入提康德羅加號編隊並計劃使用大約200架飛機對七個米格機場進行攻擊。這些攻擊從未實施,提康德羅加號返回洋基站,繼續在春節攻勢中發揮作用。1968年1月至1968年7月期間,提康德羅加號在越南沿海一線執行了五個不同時期的戰鬥任務,總計120天。在此期間,她的空軍聯隊對北越和越共部隊進行了超過13,000次的戰鬥飛行,其中最常見的是持續嘗試攔截敵人的補給線。 在航行期間,她定期返回蘇比克灣和庫比角海軍航空站進行休息和補給。她還對新加坡和香港進行了港口訪問。7月9日,在第五次飛行期間,海軍少校約翰·B·尼科爾斯(John B. Nichols)宣稱提康德羅加號首次擊落米格機。該航空母艦完成了該航線航行並於7月25日進入蘇比克灣進行維護。提康德羅加號隨後繼續前往其位於加州科羅納多北島海軍航空站的母港,在因聖克萊門特海峽聖地亞哥附近的霧而延誤一天後,於1968年8月17日抵達。此後不久,提康德羅加號轉移到長灘海軍造船廠進行維修和某些改裝,以容納 A-7 海盜攻擊機,並為1969年2月的第五次戰鬥巡航做準備。

1968年,CVW-19飛機飛越提康德羅加號
▪︎最終部署
1969年第一個月,提康德羅加號為第五次連續作戰部署到東南亞地區做準備。2月1日,她離開聖地亞哥並向西飛行。一週後在珍珠港短暫停留後,她繼續航行至橫須賀,並於20日抵達。該航母於2月28日從橫須賀出發前往越南海岸,並於3月4日抵達。在接下來的四個月裡,提康德羅加號在越南海線上服役了四個時期,攔截了共產黨的補給線並對其陣地進行了打擊。 然而,在她的第二線服役期間,她在越南的服役期於4月16日突然結束,當時她被轉移到北部的日本海。北韓飛機曾在該地區擊落一架海軍偵察機,提康德羅加號被要求加強派往附近的兵力。然而,危機逐漸平息,提康德羅加號於4月27日進入蘇比克灣進行維護。5月8日,她離開菲律賓返回「洋基站」並恢復攔截行動。在第三和第四次航行期間,該航母訪問了佐世保和香港。 該航空母艦於6月26日離開越南,開始其部署的最後階段,隨後在37天的時間裡對敵方目標進行了非常成功的空中飛行。這次巡迴結束後,她加入了第 71 特遣隊,在日本海執行剩餘的部署任務。9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蘇比克灣,結束了部署,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部署,她因在這次服役期間的出色表現獲得了第三次海軍單位嘉獎。

1972年12月19日,阿波羅 17 號機組人員抵達提康德羅加號
▪︎越戰後服役
提康德羅加號於1969年9月18日抵達聖地牙哥。在部署後停飛近一個月後,她於10月中旬轉移到長灘海軍造船廠,開始改裝為反潛戰(ASW)航空母艦。大修和改裝工作於10月20日開始,第二天提康德羅加號被重新編號為CVS-14 。她於1970年5月28日完成大修和改裝,並於6月大部分時間在長灘進行演習。6月26日,這艘新的反潛支援航空母艦駛入了其新的母港聖地牙哥。7月至8月,她進行了複習訓練、複習空中作戰和航空母艦著陸資格考試。她在當年剩餘時間裡一直在加州海岸附近作業,並參加了兩次海軍演習:10月下旬的 HUKASWEX 4-70 和11月30日至12月3日的 COMPUTEX 23-70。 在服役生涯的剩餘時間裡,提康德羅加號又兩度部署到遠東。由於任務的改變,兩次任務均未包括越南附近的作戰行動。不過,兩次演習都包括與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在日本海進行訓練演習。第一次巡航也與泰國海軍部隊一起在印度洋進行了行動,並穿越了巽他海峽,期間舉行了一場儀式,紀念1942年沈沒的巡洋艦休斯頓號和珀斯號 。在這最後兩次部署之間,她在東太平洋作戰,並於1972年4月在聖誕島東南215英里處參與了阿波羅 16 號登月艙和太空人的回收。第二次部署是在1972年夏天,除了在日本海進行訓練演習外,提康德羅加號還參與了在南海的反潛戰訓練行動。那年秋天,她返回東太平洋,並於11月為阿波羅 17 號的回收進行訓練。一個月後,提康德羅加號在美屬薩摩亞附近回收了第二組太空人。隨後,航空母艦返回聖地牙哥,並於12月28日抵達。1973年6月22日,提康德羅加號在聖地牙哥附近救回了天空實驗室 2 號太空人。 提康德羅加號又活躍了九個月,先在聖地牙哥外海運行,然後為停用做準備。1973年9月1日,檢查和調查委員會發現該航空母艦不再適合繼續服役,因此航空母艦退役。1973年11月16日,她的名字從海軍名單中除名,並開始安排將其作為廢品出售。1975年9月1日,她被當作廢鐵出售。

阿波羅17號回收行動
|獎項
提康德羅加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了五顆戰鬥之星,在越戰期間獲得了三次海軍單位嘉獎、一次功績單位嘉獎和十二顆戰鬥之星。
- 海軍單位嘉獎
- 海軍功績部隊嘉獎
- 美國戰役獎章
- 亞太戰役勳章(5顆戰鬥之星)
-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勳章
- 海軍佔領服役獎章(附亞洲扣)
- 國防服役獎章
- 武裝部隊遠徵獎章
- 越南服役勳章(12顆戰鬥之星)
- 南韓國防服役獎章
- 菲律賓共和國總統集體嘉獎
- 越南共和國功勳單位嘉獎(棕櫚英勇十字勳章)
- 菲律賓解放勳章(1枚戰星)
- 越南共和國戰役獎章

碧藍航線 提康德羅加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