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11)剛剛結束的Canva Create 發表會上,Canva 用簡潔的視覺工具與 AI 技術,讓複雜的創作流程變得直觀,同時賦予設計更多策略意涵。對視覺設計師與行銷人員而言,這不只是工具革新,而是一種新的工作語言正在誕生。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live/LupwvXsOQqs?si=FNDx1zB7C6SRvZjq
表面看來像是一連串產品升級——新功能、新介面、新整合。但如果你從創作者的日常視角出發,你會發現:Canva 正在改寫創意工作的底層結構。
它不只是「幫你設計」,它正在嘗試回答一個更大問題:
未來的創意,是什麼樣子?誰能參與?要靠什麼實現?
Canva 的答案是——從願望開始。每年超過百萬則用戶建議,不是拿來當 KPI 裝飾品,而是當作真正的產品羅盤。這次推出的功能如「視覺套件 2.0」、「AI 圖表」、「可畫白板」到「批量生成」,其實是設計師、行銷人員、創作者們在日常工作裡一遍遍嘆氣、苦笑、試錯後的願望清單。
Canva 不再只是設計工具,而是「工作語言」
Canva 的共同創辦人 Melanie Perkins 說過:「我們的目標不是讓大家學會設計軟體,而是讓每個人都能設計。」這句話在 2025 年聽起來,有了更具體的轉譯:Canva 不只是 democratize design,它正在 platformize creativity。
也就是說,它正在建構一種通用的創意語言——讓設計不再是行銷簡報的裝飾,而是參與策略討論的第一現場;讓創作者不再是輸出端,而是流程設計師。
這種轉變,對視覺設計師與社群行銷人員來說,是一種「職涯身份的重構」:你不再只是把東西做得好看,而是學會編排資訊、組織節奏、調度內容、解釋數據。
生產力的終極整合,是跨角色的協作語言
視覺套件 2.0 看似功能整合,但本質上,是一種對「創作節奏」的深度理解。它知道你需要從發想、簡報、資料、文案到輸出,全程流轉,而不是拆解在五個平台、三個協作者之間疲於奔命。
而這種整合,也讓設計不再是被動的任務,而是成為團隊溝通的中樞。大家終於能在同一份文件裡「看到彼此在想什麼」,這是以前少有工具能做到的。
這種轉變,其實也對管理者提出一種新的思維挑戰:
你願不願意讓設計介入決策,而不只是執行?
從圖表到說服力:Canva 在幫你練習講故事
Canva Sheets 與 AI 圖表的推出不是要挑戰 Excel,而是用「敘事邏輯」重新定義數據的意義。
大多數人不是不懂數據,而是不會講數據。Canva 的 AI 圖表試圖做的,不是讓你畫出漂亮圖表,而是幫你找到一個有說服力的開場白——那句讓主管或客戶點頭的話。
這種「視覺敘事」的能力,正是設計師未來最有價值的資產。因為在生成式內容大爆炸的時代,誰能講好故事,誰就有擴散力。
Canva 正在重構「創作者」的職業定義
過去我們說設計師是工匠,靠技術與美感說話。但 Canva 的這波更新,實際上是在問:
你,準備好當一個策展人、編排師、品牌建模者了嗎?
Canva 的 AI 模組不是來取代你,而是來解放你。它幫你完成那些 80% 重複且消耗的部分,讓你可以真正把時間放在創意邏輯與策略判斷上。這其實是讓創作者回歸專業的方式,而不是「被科技取代」的悲觀預言。
我們正在見證一種角色進化:從做東西的人,變成設計「讓人看得懂、想分享」的結構者。
這也讓我想到《Contagious》裡提到的三個關鍵:社交貨幣、實用價值與敘事感。Canva 正在幫設計師把這三件事變成工作流程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創意靈感。
結語:創意共同體的時代來了
Canva 的真正野心,
從來不是讓你「做出好看的東西」,而是讓你「用創意主導工作的邏輯」。
設計不只是軟體,更是一種組織溝通力。AI 不只是助手,更是促成策略對話的催化劑。創作不只是任務,更是身份與影響力的展現。
Canva Create 這次的每一項更新,都是來自使用者的願望。但你仔細想想——什麼樣的產品,會真的把願望當 road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