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延續前篇探討外部環境對職場影響的系列文章,聚焦在經濟環境如何牽動雇主的經營決策與人才策略。)
你是否發現,當新聞播報著GDP成長放緩、通膨攀升或利率變動時,公司的訂單、營收或人事策略也跟著出現起伏?對企業主而言,經濟不只是財經新聞上的數字,而是每天開門做生意的真實壓力。
本篇文章,我們將從企業主的視角出發,拆解經濟環境對職場的具體衝擊,並提供幾個實務上的觀察與建議,協助雇主在經濟動盪中穩健前行。

一、景氣循環與人力成本的取捨
在景氣擴張期,訂單增加、收入看漲,企業往往會加碼招募、擴編團隊;而當景氣反轉、需求下滑時,最先被檢討的往往是「人事成本」。
雇主思考面向:
- 是否該提前布局彈性人力,例如外包、兼職或短期合約?
- 若必須調整人力,是否已有配套措施,例如內部轉調、留才獎勵或資遣前協商?
- 怎樣在「維持營運彈性」與「不傷品牌形象」之間找到平衡?
二、通膨壓力與薪酬結構的再評估
當原物料成本、勞動力成本齊漲,企業利潤被壓縮。此時,是否要調薪?調多少?又要如何說服投資人與股東,這是雇主常陷入的兩難。
雇主思考面向:
- 是否能以「非金錢」方式提高員工留任意願,例如提供彈性工時、教育訓練、內部晉升機會?
- 薪資調整是否有機制,例如與績效、獲利掛勾,避免成為固定支出壓力?
- 對外徵才時,是否要區分「關鍵職缺」與「輔助職缺」,實施不同的薪酬策略?

三、資金成本上升,壓縮人力投資空間
當利率升高,企業借貸與融資成本也隨之上揚。原本規劃的人才培訓、數位轉型、系統升級等投資,可能因此遭到延宕。
雇主思考面向:
- 面對預算縮水,哪些人力資源投資仍屬「不能省」?(如關鍵技術人員、合規訓練等)
- 是否能尋求政府補助、產業資源或異業合作來分擔成本?
- 如何說服管理團隊「投資人才不是成本,而是風險控制的手段」?
四、跨區域經濟落差,影響人才流動與經營布局
經濟繁榮與否,往往影響一個地區的房價、物價與人才聚集程度。許多企業主面臨「北部人力貴難找、南部穩定但資源少」的矛盾,也影響企業的營運重心與招募策略。
雇主思考面向:
- 是否考慮設立「雙總部」、「異地運營」、「混合辦公」來平衡人力成本與地點優勢?
- 外派制度、異地招募是否足夠具吸引力?有沒有完善的搬遷補貼、住宿配套?
- 如何運用區域產學合作、政府計畫,培養在地人才?
五、經濟不確定性拉高「人心成本」
經濟不穩讓員工不安,不僅影響生產力,也提高了優秀員工跳槽的意願。企業若未及時溝通或穩定軍心,可能陷入更大的經營風險。
雇主思考面向:
- 是否定期與團隊溝通公司經營現況與願景?
- 有沒有建立「信任文化」,讓員工能在面對變動時持續投入?
- 中階主管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與工具處理團隊壓力與不安?

結語:經濟波動是考驗,也是機會
無論景氣如何起伏,對企業主而言,最大的挑戰不是「變動本身」,而是「如何在變動中找到穩定的方式前行」。當大環境帶來風險的同時,也可能是一種機會——讓我們重新檢視組織的彈性、人才策略的前瞻性,以及企業的韌性基礎。
也許這不是最好的時代,但正因為變動,我們才有更多主動調整與創造價值的可能。
🌱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 歡迎您留言交流,說出您的觀點:
- 您是否曾在景氣波動中調整公司的人力策略?成效如何?
- 面對經濟壓力,您會優先保留哪些類型的人才或投資?
- 若您能選擇一項「逆風仍堅持投入」的策略,那會是什麼?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您的經驗與思考,讓我們一同在變動的時代找到更穩健的經營智慧!
若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分享給關心企業經營與人才議題的朋友,或追蹤我們,獲得更多實務觀點與策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