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宗教熱鬧走進現代都市,問題就來了
凌晨一點,鞭炮轟隆、煙霧瀰漫、震耳欲聾。
如果你不是遶境隊伍的一員,而是沿線居民,這聲音,究竟是祝福,還是折磨?
大甲媽祖九天八夜的遶境,被譽為台灣宗教文化的代表作,甚至是世界級盛事。然而,每年到了這個時候,許多生活在遶境路線上的人,心情卻未必隨著媽祖而安定。擾民的投訴、環保的爭議、噪音的困擾,年年上演。這不是信仰不重要,而是當傳統宗教儀式進入了現代都市,碰撞早已無法避免。
媽祖遶境為什麼越來越吵?
傳統廟會為何如此熱鬧?其實源自兩個目的:
- 展示對神明的尊敬與虔誠
- 凝聚社區、吸引參與、展現影響力
尤其是現代的繞境活動,已不只是宗教儀式,更多時候是社會嘉年華。卡拉OK、DJ台、鋼管秀、煙火戰,甚至出現企業贊助的廣告隊伍,民俗文化與商業行銷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但在這過程中,忘了一件小事——人。
尤其是沒有參與的人。他們只是想安靜睡覺、讓孩子早點入睡、讓病人好好休息。這些人的存在,彷彿被聲浪與炮聲蓋過了。
法律與政府:介入,還是不介入?

根據台灣現行環保法規,住宅區晚上10點後超過特定分貝的噪音,就可能違法。但遇上宗教活動,政府態度通常很微妙。
台北艋舺青山宮繞境擾民事件後,北市府提出三大改善方向:
- 限制時間,準時收隊
- 深夜禁放高空煙火
- 放完鞭炮立即清掃
桃園市甚至擬定宗教遶境的自主管理要點,要求宮廟提報活動計畫,包括音量、路線、清潔規劃。
政府的角色,從禁止,到引導,逐步轉向協商與管理。
信仰的熱鬧,是否已經背離本質?
我自己最有感的,是宗教界內部的反思。尤其想到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中對「佛法滅盡」的描述:
「末法時代,佛法不滅於外敵,滅於內失。表面上廟宇輝煌、信徒眾多,內裏卻空洞無法,只有形式熱鬧,缺乏精神內涵。」
這句話,常讓我反思:今天的某些繞境活動,是否正走在這樣的路上?
遶境活動如果只剩下聲量、規模、煙火、煙霧,卻失去了慈悲、莊嚴、尊重,會不會就是佛陀所提醒的佛法滅盡現象?
不是佛不靈了,而是信仰變了。
學者怎麼看:文化與生活品質必須並存
研究媽祖文化多年的學者張珣曾指出,遶境不只是宗教行為,更是地方文化、社會網絡與身份認同的展現。台灣早年農村的廟會,是地方人際關係的核心。
但,現代都市結構改變了。住在市區的,不見得是信徒,更多是上班族、外來移民、不同宗教背景的人。文化需要被保存,但現代人的基本生活品質,也必須被尊重。
這是文明社會真正的考驗:如何讓宗教盛事成為社區的驕傲,而不是困擾。
解法不是禁止,而是智慧管理
日本、韓國、甚至歐洲許多地區的祭典,依然熱鬧,卻井然有序。他們做了什麼?
- 明確公告時間與路線
- 嚴格控制音量與時間
- 活動結束後立即清掃
- 社區居民事前說明與溝通
- 弱勢族群友善安排(耳塞、臨時休息站)
這些,台灣絕對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這不只是管理問題,更是尊重彼此、深化文化的過程。
結語:佛法滅盡,不在煙火中,而在人心裡
媽祖遶境,永遠值得被保存。
但真正值得傳承的,或許不是鞭炮的分貝,也不是煙火的數量,而是:
- 那份關心彼此的慈悲
- 那份凝聚社區的力量
- 那份在熱鬧之外,依然尊重他人生活的體貼
正如佛陀提醒的:
「佛法滅盡,不是形式的消失,而是精神的遠離。」
讓我們共同努力,讓信仰的煙火,照亮人心,而不是遮蔽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