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犒軍」儀式又稱為「拜門口」指的就是犒賞五營神兵。在臺灣民間信仰裡,神明可不是只坐在廟裡享受香火,祂們還有一支「神界軍隊」——五營神兵,專門負責巡邏、驅邪、保衛村莊,就像天兵天將版的「社區巡守隊」!
五營神兵的「部隊編制」
這支神兵部隊可不是雜牌軍,而是有嚴格編制的「五行特戰隊」,分佈在村莊五個方位,各營還有專屬的旗色與指揮官:
- 東營:青旗張公(駐守東方,木屬性,專防妖風怪氣)
- 西營:白旗劉公(鎮守西方,金屬性,專斬邪靈惡鬼)
- 南營:紅旗蕭公(坐鎮南方,火屬性,專燒不祥之氣)
- 北營:黑旗連公(守護北方,水屬性,專淹陰煞穢物)
- 中營:黃旗中壇元帥(哪吒)(總指揮,土屬性,調兵遣將、機動支援)
神兵也有「內外勤」差別
- 內營(36萬精兵) → 主神的「御林軍」,負責廟宇內部安全,類似「總統府憲兵」。
- 外營(31萬大軍) → 村莊的「邊防部隊」,在村落外圍駐紮,防止邪祟入侵,就像「社區警衛隊」。
有趣的是,不是所有神明都能擁有外營兵權!只有「官方認證」的正神(如媽祖、關帝爺)才能調動外營,而像大眾爺這類「地方豪強」神明,只能養內營兵,算是神界的「兵權管制」!
「犒軍」是什麼?就是拜門口啦!
一般民眾相信,五營神兵會協助各地方神,來鎮守村落,為地方帶來居家平安。為了感謝這批守衛隊的神兵神將,各廟宇、民宅除了平日備有「馬草水」以饗各路神兵神馬,並早晚焚香祭拜外,更於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或主神誕辰之日的傍晚,在廟埕或自家門口舉行「賞兵」之禮,來犒賞五營神兵一個月來的辛勞。
這時會怎麼做呢?
- 乩童請兵:請出五方神兵,插下五面令旗。
- 神兵部署:五營即刻駐紮,神將守護四方。
- 誠心犒賞:焚香、供牲、獻酒水,表達敬意。
- 收軍退位:儀式結束,旗收兵退,謝神恩庇。
豐盛供品「賞兵」,包括:
- 三牲酒禮(雞、魚、豬肉,神兵也愛吃肉!)
- 馬草水(清水+穀殼,給神馬補充體力)
- 金紙炮竹(發軍餉、驅晦氣)
五營神兵在各廟宇中設有指揮總部,主神在派遣五營神兵時必須先備牲醴「犒軍」,然後由乩童或法師「放軍」,把代表五方神兵的五令旗插在法場的五方,如此便把五營神兵部署好了。法事完畢後,再把神兵撤退,稱為「收軍」(撤旗回營),就像神明版的軍事演習!
你家也有「隱形神兵」在保護?
許多家庭會在門口祭拜「五營頭」(小神像或令旗),代表請神兵駐守家宅。下次看到路邊的三角令旗,別亂碰——那可能是某個村莊的「神界監視器」呢!
五營神兵雖不見形影,但鄉里之中人人心中有數。犒軍不只是儀式,更是一種敬天畏神、心安守護的傳統智慧。下次經過廟口,看見插著旗幟的香案,不妨停下腳步,雙手合十,向守護我們的神兵將軍們,說聲:「辛苦了!」
如何犒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