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12日宣布,上週實施的限空令,再延長一週,至4月18日止。
2025年4月6日,金管會宣布,自4月7日起至114年4月11日止,將實施三項針對空頭操作的限制性措施,作為穩定資本市場的手段。
這些措施包括:- 調降盤中借券賣出數量上限
- 提高最低融券保證金成數
- 放寬信用交易擔保品的適用範圍
一、調降盤中借券賣出數量上限至三%
我們先看「每日盤中借券賣出委託數量」不得超過該股票「前30個營業日之日平均成交量的3%」是甚麼意思呢?
「借券賣出」,是投資人(多為法人或專業機構)向券源單位借入股票後,在市場上賣出並期望價格下跌,待買回時獲利的一種放空方式。這種操作與一般散戶常用的「融券賣出」不同,借券賣出不受融券餘額限制,流動性與操作彈性更高。
限制其每日委託數量,是壓抑市場上空方力量的直接手段,當借券賣出難度提高、操作空間受限,市場上的賣壓自然會受到抑制,有助於防止特定個股或大盤在短時間內遭到過度放空而導致急跌。
二、提高融券保證金成數至130%
而「融券保證金成數」,指的是投資人進行融券賣出時,必須繳交的保證金與融券金額之比例,此次調整為「最低130%」,意味著做空的成本提高。
舉例而言,若一檔股票市價為100元,原本可能需繳交120元作為保證金即可融券賣出,調高至130%後,則需繳交130元,使得融券操作的資金壓力提升,進一步抑制市場散戶或中小法人進行放空操作的意願。
三、放寬信用交易應補繳差額擔保品之適用範圍
這項措施看似與「限空」無直接關聯,但實際上屬於穩定市場政策之一,當市場急跌時,信用交易帳戶可能出現市值不足情況,證券商會要求補繳保證金(即差額擔保品)。
若補繳期限內無法補足,投資人可能遭遇強制賣出,進一步加重市場賣壓,金管會放寬擔保品的適用範圍,讓投資人可以使用更多種類的資產(如其他上市櫃股票、基金等)作為擔保,有助於降低違約風險,避免技術性斷頭所引發的連鎖下殺。
簡而言之,此為穩定市場、減緩連鎖反應的「緩衝機制」。
為何此時推出限空政策?
這不適金管會首次啟動限空機制,過去幾年在市場出現劇烈震盪時,例如2022年烏俄衝突初期、2023年全球升息潮引發的資金外流、以及2024年大選期間的不確定性,主管機關皆有祭出類似措施。其核心邏輯有三:
- 穩定市場信心,避免空方情緒放大
- 減緩價格非理性下跌,避免基本面未惡化的公司遭受波及
- 防範金融體系風險擴大,確保信用交易市場穩健運作
就目前背景而言,台股近期出現短線快速回檔,雖非基本面崩壞,但國際地緣政治不穩、AI題材降溫、資金避險氛圍升高,導致空方力量增強,此時主管機關透過行政手段進場干預,意在緩和波動、避免恐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