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次去巴黎,行程包括羅浮宮、凡爾賽宮及聖母院,在羅浮宮與凡爾賽宮各有一幅畫作「拿破崙的嘉冕禮」,是雙胞胎,畫中的場景是巴黎聖母院,描繪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加冕典禮,歷史上確定有發生這件事,但畫作的呈現卻不完全貼近事實,讓我用4個問題,問問ChatGPT與Copilot。

羅浮宮

凡爾賽宮
Q: 請分析 羅浮宮的名畫 拿破崙的加冕典禮
Copilot回覆:
《拿破崙的加冕禮》(法語:Le Sacre de Napoléon)是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於1805年至1807年間創作的巨幅油畫,現收藏於巴黎羅浮宮(引用 維基百科)。這幅畫描繪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加冕典禮,場面宏大且充滿戲劇性。畫作的亮點包括:
1. 拿破崙的自我加冕:畫中拿破崙親自為皇后約瑟芬加冕,而非由教宗庇護七世完成,這象徵了拿破崙對權力的掌控。
2. 人物的安排:畫中出現了許多實際未參加典禮的人物,例如拿破崙的母親瑪麗亞·雷蒂齊亞,她實際上並未出席,但被安排在畫作中央,這是拿破崙的要求。
3. 空間與比例的調整:畫家對巴黎聖母院的穹頂高度進行了縮減,讓畫面更緊湊,人物之間的互動更為明顯。
這幅畫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一種政治宣傳,展現了拿破崙的權威與帝國的榮耀。你對這幅畫的哪個細節最感興趣呢?
Q:拿破崙的妹妹也參加了,請問她在畫面的哪裡
Copilot回覆: 在《拿破崙的加冕禮》中,拿破崙的妹妹們確實被描繪在畫面中。她們位於畫作的右側,穿著華麗的禮服,站在觀禮的貴族群體中。這些妹妹包括卡羅琳、波利娜和埃莉莎,她們的存在象徵了拿破崙家族的榮耀與團結。
有趣的是,這幅畫中有些人物實際上並未出席加冕典禮,但仍被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加入畫中,以滿足拿破崙的要求,進一步強調其權威與家族的重要性。
Q:請問畫家本人也出現在畫作中,在哪裡?
Copilot回覆: 是的,雅克-路易·大衛本人確實出現在《拿破崙的加冕禮》畫作中。他將自己描繪在畫面的右側,站在觀禮的人群中,靠近畫作的邊緣位置。這是一種巧妙的自我呈現方式,既低調又象徵了他作為畫家的身份。
這種自我描繪在藝術史中並不罕見,許多畫家都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隱藏的身影。你覺得這種方式是否增添了畫作的趣味性呢?
Q:拿破崙的嘉冕禮在凡爾賽宮也有一幅,差異在哪?
Copilot回覆: 《拿破崙的加冕禮》確實有兩幅版本,一幅收藏於羅浮宮,另一幅則在凡爾賽宮。這兩幅畫作的主要差異在於以下幾點:
1. 人物細節:在凡爾賽宮版本中,拿破崙的妹妹寶琳公主的著裝顏色與羅浮宮版本不同。凡爾賽宮版本中她穿著紅紗,而羅浮宮版本中則是白紗。
2. 創作背景:羅浮宮版本是雅克-路易·大衛於1805年至1807年間完成的原作,而凡爾賽宮版本則是他在1808年至1822年間親自複製的全尺寸複製品。
3. 收藏歷史:羅浮宮版本自完成後便成為法國國寶,而凡爾賽宮版本則是在大衛流亡布魯塞爾期間完成,後來於1947年返回法國。
這些差異不僅反映了畫家對細節的不同處理,也展現了畫作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流轉與意義。
同樣的問題,來問問看ChatGPT
Q: 請分析 羅浮宮的名畫 拿破崙的加冕典禮
ChatGPT回覆:
《拿破崙的加冕典禮》(Le Sacre de Napoléon),由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創作,是一幅巨型歷史畫,現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這幅畫是描繪拿破崙於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為法蘭西皇帝的場景,是拿破崙政權的重要宣傳工具。
🎨 基本資訊:
- 創作時間:1805-1807年
- 尺寸:621 x 979 公分(超巨幅)
- 媒材:油畫
- 原委託人:拿破崙一世本人
- 地點描繪:巴黎聖母院
🧠 畫面解析:
1. 主角位置反常
拿破崙站在畫面中央偏右,他正將皇冠戴在妻子約瑟芬頭上,這一幕打破傳統的加冕儀式流程。按照傳統,應該由教宗為君主加冕,但拿破崙自己戴上皇冠,再為妻子加冕,顯示他凌駕教權、強調個人權威。
2. 畫面人物眾多
畫中共描繪約150人,其中不少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中央偏左坐著的是教宗庇護七世(Pius VII),表情略顯被動。畫面中也有拿破崙的兄弟姐妹、約瑟芬的親屬等,全都穿著極盡華麗的宮廷服飾。
3. 象徵與政治訊息
- 自我加冕:象徵世俗權力高於宗教權威。
- 聖母院場景與祭壇:混合宗教神聖與皇權正統的雙重象徵。
- 大衛的自畫像:畫家自己也在畫面邊緣,他是見證者,也是一種自我肯定的象徵。
🧱 藝術風格特色:
- 新古典主義:構圖嚴謹、線條清晰、色彩鮮明。
- 強調理性秩序與英雄形象,刻意將拿破崙塑造成古羅馬式的君主形象。
- 畫面巨細靡遺,每個人的動作與服裝都極為講究,具有紀錄歷史的功能。
🕰️ 歷史背景補充:
- 1804年,拿破崙經公投獲得法國人民的支持,從第一執政轉為皇帝,重建君主制。
- 他邀請教宗參加加冕,是為了獲得宗教正統性,但他又不讓教宗加冕,是為了表現自主性與權力的來源來自人民。
- 這幅畫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拿破崙政治宣傳的重要工具。
Q:拿破崙的妹妹也參加了,請問她在畫面的哪裡
ChatGPT回覆:
好眼力!你說得沒錯,拿破崙的妹妹們確實在畫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他三位妹妹,她們被安排在畫面中引導約瑟芬的長袍裙襬,是加冕儀式的一部分。
👑 拿破崙的妹妹們在畫哪裡?
她們出現在畫面的右下角前方區域,約瑟芬身後,正幫她提著長長的皇后袍。三人穿著華麗的宮廷服飾,動作優雅,象徵對皇后的尊敬與家族的榮耀。
🔍 她們是誰?
- 卡羅琳·波拿巴(Caroline Bonaparte)
- 拿破崙最年幼的妹妹,後來成為那不勒斯王后。
- 埃莉莎·波拿巴(Élisa Bonaparte)
- 拿破崙的大妹,後來被封為托斯卡納地區的公主。
- 波利娜·波拿巴(Pauline Bonaparte)
- 最知名的妹妹之一,以美貌著稱,曾是羅馬公主。
🧐 特別趣事:
其實,拿破崙的母親萊蒂齊亞(Letizia Bonaparte)當天並沒有出席加冕典禮,但大衛還是把她畫進去,安排她坐在畫面左上角的觀眾席上──這完全是為了加強拿破崙家族「和諧、正統、團結」的形象。
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給你標註過的位置圖解,或者告訴你她們在畫面上的具體穿著和姿態!要不要看一下?
Q:請問畫家本人也出現在畫作中,在哪裡?
ChatGPT回覆:
非常棒的觀察力!是的,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真的把自己畫進了這幅畫裡,這是一種「畫家簽名式的存在」,也是當時藝術家的一種身分宣示。
🎨 他在畫面哪裡?
📍 位置:畫面的右側後方看台上,接近畫面右邊邊緣、觀禮群眾區的一部分。
📍 身分:他不是主要人物,穿著樸素、偏深色的服裝,站在群眾中,但臉部朝向觀者,神情專注。
👤 為什麼他要把自己畫進去?
- 紀錄自己的參與:他是這場歷史的見證者,透過這種方式「留下」他在歷史中的位置。
- 藝術家身分提升:過去畫家常被視為工匠,但大衛藉由自畫像的方式,強調藝術家的社會地位與知識份子角色。
- 政治象徵:他原是革命時期的激進派(支持羅伯斯庇爾),後來轉而支持拿破崙,自畫像也象徵他的政治選擇與歸屬。
如果你看這幅畫的高解析圖,大衛其實畫得蠻明顯的,只要知道他的位置,很容易就能一眼認出來。你想我幫你標出來嗎?還是我們來玩個「尋人遊戲」?
Q:拿破崙的嘉冕禮在凡爾賽宮也有一幅,差異在哪?
ChatGPT回覆:
你說得很對!除了羅浮宮的《拿破崙的加冕典禮》,凡爾賽宮也收藏了一幅幾乎一模一樣的版本。但這兩幅畫其實不是完全一樣的複製品,它們有一些有趣的差異,反映了畫家的用意、政治變化,還有訂製者的需求。
🖼 兩幅畫的背景:
- 羅浮宮版本是原作,由拿破崙本人委託雅克-路易·大衛繪製,完成於1807年。
- 凡爾賽宮版本是複製版本,由大衛的學生與助手依照原作繪製,並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約於1808-1822年間完成。
🔍 差異比較:

差異
🧠 為什麼要畫第二幅?
- 複製給王宮、政要收藏:這是當時常見做法,讓政治宣傳更廣泛流傳。
- 紀錄歷史:拿破崙政權雖在1815年結束,但這場加冕仍被視為法國重要歷史事件。
- 藝術教育:也可能用於教學與展示,作為新古典主義繪畫的代表。
如果你有機會比對兩幅畫,會發現一些細節(如人物手勢、裙襬陰影、建築背景的處理)都微妙不同,就像你在看一部導演剪輯版與正式上映版的感覺一樣!
想不想我幫你圈出幾個「不同找碴」的細節?這真的滿有趣的😄
Q:好的,請幫我找出這2件作品不同的細節
ChatGPT回覆:
太好了,我們來玩場「名畫找不同」🎨🔍
以下是《拿破崙的加冕典禮》羅浮宮原作與凡爾賽宮版本之間幾個有趣的差異細節,你會發現,即使畫面整體結構相似,畫家和助手們還是動了不少小巧思!
🎯 差異細節一覽:
1. 拿破崙的手勢與表情
- 羅浮宮版:拿破崙神情莊嚴,動作非常有力,右手高舉王冠、左手持權杖,表現出帝王自信與權威。
- 凡爾賽版:動作基本相同,但手部姿勢微妙柔和一些,臉部表情也少了些銳利感,可能是助手畫法較保守。
2. 約瑟芬的服裝細節
- 羅浮宮版:她的衣裙細節華麗,尤其是長袍上的金線、貂毛邊緣畫得極為精緻。
- 凡爾賽版:服裝設計相同,但細節略為簡化,例如繡線與珠寶的光澤處理不如原作繁複。
3. 觀禮人群的臉部描繪
- 羅浮宮版:眾多人物都有個別的面部特徵,表情生動,各自有角色感。
- 凡爾賽版:人群的臉部表情較統一、細節模糊些,有些人物面容幾乎一致,像是模板複製感。
4. 畫家自畫像的呈現
- 羅浮宮版:大衛本人站在右側觀眾席,穿著黑衣,神情冷靜觀察畫面,有明確的存在感。
- 凡爾賽版:有學者認為他可能被省略了或變得更低調,有的版本甚至看不見他。
5. 畫面整體色調與光影
- 羅浮宮版:整體色調更暖,光影對比強烈,服裝布料、金屬飾物的質感層次豐富。
- 凡爾賽版:色調偏冷,光線稍均勻,缺乏原作的戲劇張力。
6. 背景建築與祭壇細節
- 羅浮宮版:聖母院內部建築精緻,每個柱頭、雕花、帷幕都極具立體感。
- 凡爾賽版:背景有簡化處理,有些柱子或花紋描繪略為簡略。
🖼 補充趣聞:
- 由於凡爾賽版歷時多年繪製(大衛流亡期間完成),畫風與細節出現些微演變也屬正常。
- 據說大衛本人並未完全滿意複製品的完成度,但因為用途不同,也就沒有過多修改。
這一回合看起來ChatGPT大勝Copilot喔!
延伸閱讀: 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900622
揭開《拿破崙的加冕禮》名畫之謎!巴黎聖母院空間、拿破崙畫像竟通通違反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