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開的金融穿越未來題,面對川普2.0關稅戰,如果歷代聯準會主席都參加了 2025年 5 月利率會議,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跟觀點?(4月15日模擬答題)
2025年5月的一個清晨,華盛頓春雨綿綿,聯邦準備理事會的會議室內,聯準會史上最不尋常的一場FOMC會議即將展開。
這是一場虛擬模擬會議,但參與者卻是真實的貨幣巨人們:現任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與三位過去的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柏南奇(Ben Bernanke)以及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
他們受邀共同討論一個棘手問題:川普重返白宮後,推出新一輪全方位關稅戰爭。全球市場動盪,核心通膨壓力回升,美債殖利率飆升、全球股災蔓延、企業支出暫緩,市場對聯準會的每一個字眼都如履薄冰。
面對這樣的衝擊,如果你是聯準會主席,你會怎麼做?是提前降息以防經濟衰退,還是按兵不動觀察情勢,抑或是升息以壓制通膨惡化?這場模擬會議招集聯準會多位元老級人物,就是為了思索這個問題。

FOMC五月虛擬會議教戰
鮑爾的中庸之道—「我不是川普的貨幣總管」
身為現任主席鮑爾的壓力最大。他不只要安撫市場,也要維持聯準會的獨立性。過去與川普的齟齬讓他對「政治干預貨幣政策」極為敏感。
鮑爾開場即定調「關稅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通膨是。」「我們不應過早反應,也不該落後於風險。」
鮑爾主張「數據為王」,面對目前通膨回升與實質GDP成長同步放緩的「停滯性風險」,他傾向短期內維持利率不變,並強調未來數個月保持政策彈性。
他也提出,若市場資金壓力持續上升,不排除調整資產負債表縮表節奏。但他明確反對立即降息:「通膨雖因關稅上升,但尚未蔓延至核心服務價格,我們不宜草率行動。」
葉倫的鴿派本能—「我們不能讓企業信心崩潰」
葉倫,前任財政部長,昔日的聯準會主席。她一開口,語氣溫和卻堅定:「我曾在2015年面對升息壓力,如今的風險結構比那時更複雜。」
她擔心的不只是通膨,而是關稅所帶來的信心衝擊。「企業開始凍結資本支出,家庭信心指數連續兩月下降。這些領先指標不容忽視。」
她主張,聯準會應該發出寬鬆傾向的訊號,並預防性降息一碼,以穩定投資與消費者信心。她特別提醒,過度延後反應可能導致政策遲滯成本上升。
與鮑爾的謹慎相比,葉倫展現出典型的鴿派風格:強調就業、社會穩定與信心管理。
柏南奇的資產負債表兵法—「不動利率,不代表不行動」
柏南奇,帶領美國走過2008年金融海嘯的經濟學者,提出了不同於利率政策的應對方式。
「我們可從資產負債表入手,」他指出。「若市場利差擴大、公司債市場動盪,我們可以暫停縮表,甚至重新啟動部分短期流動性工具。」
他認為,目前仍應維持利率不變,但可以透過技術性調整來防止信貸緊縮。他提到:「政策工具箱不只有利率,縮表節奏、資產組合結構,也是訊號的一部分。」
這種細膩、非傳統手段的思維,是柏南奇一貫的特色:在保持表面穩定的同時,悄悄調整貨幣條件。
葛林斯潘的冷眼旁觀—「通膨終將回歸自我修正」
坐在一旁、年近百歲的葛林斯潘,依然精神抖擻,他沒有帶電腦、也不用模型分析,只淡淡地說了一句:「市場知道如何處理干預。」
葛林斯潘強烈反對關稅政策,認為這種「看不見的稅收」會破壞價格機能,但他也主張聯準會不應過度干預市場。「殖利率曲線會說話。當它倒掛,你就知道該怎麼做。」
他反對提前降息,也不支持政策寬鬆:「任何來自央行的過度保護,都是對風險價格機能的破壞。」他的建議是觀察、等待、再評估。
這種自由主義式的觀點,與鮑爾的中庸、葉倫的寬鬆和柏南奇的技術路線形成鮮明對比。
如果你是聯準會主席,你會怎麼投票?
這場模擬會議實際沒有發生,隨著(4月15日以後的)時空背景不同,四位主席的意見也可能有所修正,但他們面對金融危機的策略,已然畫出一道可能的貨幣政策的光譜。

FOMC五月虛擬會議教戰
從葉倫的提前降息、柏南克的技術微調、鮑爾的謹慎觀望,到葛林斯潘的市場信仰,每一種聲音都是對「通膨 vs 成長」兩難的不同詮釋。
面對川普2.0關稅戰,聯準會再次站上歷史的十字路口。而這場虛構的主席同堂,或許讓我們更理解,每一次升降息決策背後,都是一場時代信仰的辯證。
人是「有限理性」的動物,經濟學絕非科學,全球在面對川普關稅的不確定性提醒人們:真正的金融挑戰,往往不是政策選項,而是如何在雜訊中辨識風向,在風暴前抓穩方向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