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樂章:奇蹟的罪證
(1970s末~1980s初)日本從戰後灰燼中爬起來,穿西裝、拎公事包、造汽車、做晶片,硬是靠著高效率與低匠薪席捲全球市場。
但這不叫崛起,這叫輸出壓力——壓垮了底特律、壓縮了美國製造,也壓痛了老美的自尊。
於是,「Japan bashing」誕生。不是口水,是拳頭預熱。
⸻
第二樂章:廣場不是協議,是刑場
(1985)
《廣場協議》聽起來像一場外交高峰會,實則像一次圍毆式的簽押。
美國拉來西德、法國、英國,一起按住日本——你日圓升值,不然我們就動刀。
結果怎樣?日圓跳漲三成,出口斷腿,日本經濟還沒輸,就被自己幣值活埋。
你說他們自願簽的?呵,那叫選擇題嗎?
⸻
第三樂章:泡沫是誰吹的?
(1986–1991)
被升值逼瘋的日本央行開啟超低利率,資金洪水衝向房市、股市,一夜暴富成為國民信仰。
銀座寸土寸金,東京地價能買下整個加州。泡沫?不,是自我催眠的狂歡節。
而背後站著的,是在旁邊微笑的美國,說:「你看,這才叫自由市場。」
⸻
第四樂章:崩潰奏鳴曲
(1991年起)
泡沫破了,地產塌了,日經崩了,銀行倒了,年輕人沒夢、企業沒膽、政策沒腦。
這不是一場危機,這是制度性冬眠。十年?不,三十年都還沒醒。
而美國呢?拍拍屁股繼續前進,從日本學到一件事:你可以不戰而勝,只要對手夠相信你的劇本。
⸻
第五樂章:Japan bashing,不如Japan fading
(1990s 至今)
曾經美國擔心「Sony買下好萊塢」,現在你要在CNN看到日本新聞都難。
「Japan bashing」不是結束了,而是失去目標了。
你打敗的不是敵人,而是幫你打掃過房間的鄰居。
⸻
Finale:誰在下一場輪到?
從經濟奇蹟到泡沫末日,日本是最安靜的受害者。
而美國?習慣了當指揮者,喜歡讓別人演奏崩潰的樂章。
今天你看著日本,明天誰會站上那張廣場協議的歷史副本上?韓國?台灣?中國?
你以為你在合作,其實你在暖身。
⸻
天佑台灣。天佑還沒被逼簽下協議的下一個。
#新書上市】動漫社生存大作戰:從國際商業案例學15個經濟學法則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reurl.cc/1KxNY9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YjKAn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QYdKbq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reurl.cc/EV75Gk
讀冊生活網路書店:https://reurl.cc/lzVKed
讀書共和國網路書店:https://reurl.cc/K8k1bp
—來自BJ發佈於BJ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7fd9e6afd897800018eba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