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便利,越容易錯過過程中的風景
昨天和今天,我去了兩個不熟悉的地方:一個是板橋的工作場所(支援),另一個是蘆洲吃宵夜的小籠包店。
這兩次的經驗,引發我對於「探索」與「科技便利」之間的深刻思考。
▎陌生環境總讓人好奇,熟悉的地方就變得理所當然
我來到陌生的大街小巷,眼前的事物總是令人驚喜:
我在蘆洲才第一次發現,原來徐匯廣場就在這裡,或是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間排隊小吃攤、一家裝潢具有設計感的咖啡廳。
這些不經意的發現,讓我感到驚奇,也讓探索變得有趣。
相反地,當我們逐漸熟悉某個地方後,這份「探索感」就會漸漸消失。原本會注意到的風景變得視而不見,腦中的路線也自動導航,不再需要特別留意。
▎科技讓我們省時,也悄悄帶走了我們的好奇心
現在去不熟悉的地方,大多會打開 Google Maps,按照路線前進,直接走最短距離。而且通常我們是「帶著有目的性」而去,例如工作、見面、辦事,因此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停下來欣賞周遭。
科技雖然便利,但是當我們習慣被路線指引,便少了繞路、迷路甚至「發現」的機會,也少了跟陌生事物「互動」的過程。
▎無計畫的旅程,反而更容易遇見驚喜
這讓我想起一位客人曾和我分享他的旅行方式。
他每個月會排三天假,單純為了休息「充電」,隨性出發到陌生的異地旅遊。
他從不設定詳細行程,只把某個知名地標當作終點,然後就騎著車自由探索。
肚子餓了,隨機找一家看起來錯的店面停下來吃飯;經過有吸引到他注意的特色選物店就走進去看看;天色暗了就回民宿休息。
他說,這種旅程像在玩開放世界遊戲一樣,每個轉角都是未知,每一次決定都由直覺主導。
比起走行程,他更享受「探索的過程」。
▎兒時記憶:沒有工具,反而更投入當下
這也讓我回想起小時候的一段經歷。
有一次,朋友邀我去新莊洪金寶電影院看電影。當時我沒有智慧型手機,也沒有網路。
唯一擁有的,是一支只能打電話的按鍵式手機。
我帶著一瓶水,就這樣憑記憶出發了。一路上完全依靠方向感與腦中記憶,走了快四十分鐘才抵達。
現在回想,那次的經歷其實非常特別。
我沒有被任何科技輔助牽著走,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環境。過程雖然有點冒險,但也因此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總結:看見與行動,才是深入體驗的起點
我們對未知總是帶著探索的熱情,當我們停下腳步、投入觀察、用雙腳去走,就會激活大腦的感官記憶與學習迴路。
那不只是旅遊,更是學習與體驗的過程。
這也讓我想起一句話:「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行動與體驗的結合。」
當我們看見了、理解了,然後行動了,才算真正學會。
所以下次,當你打開 Google Maps 前,不妨先讓自己迷個路。你會發現,繞點路,也許反而更快走進當下的真實與美好。
▎問問題時間
1. 你有遇過跟我類似的情況嗎?
2.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激發你的學習動力呢?
歡迎底下留言分享討論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