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調整的關鍵,是建立屬於你的「穩定原則」
上週,我原本安排得好好的日程,整個被打亂了。
我身為一個偏好有規律的 INFT 建築型人格,習慣在心裡先預設好當天的流程,包含緊急應變的備案。
我的日常大致就是看書、寫作、貼文、剪片、找資料,不太會有太大變化,除非臨時有活動邀約。
但只要這套節奏被打亂,或遇到預料之外的突發狀況,我內心的失控感就會瞬間升高,懊惱、挫折、甚至有點焦慮。
▎明知道會亂,卻總是沒避開
我平常凌晨一點才睡,睡到接近中午才起床。
在上班時間,剛好有空檔可以處理自己的任務清單,這樣的節奏我一直覺得運作得還不錯。
直到最近,公司開始培訓一批新人。每當店長太忙,常會請我支援。
雖然這不在我的職責範圍內,但因為我當下沒事,加上我又不擅長拒絕,為了維持表面和諧,我總是選擇默默幫忙。
但也因為這樣,我原本排好的任務一個個被擠掉,下班時間一到就得趕去學校,清單上的代辦事項只能繼續累積。
最讓我心煩的是,如果要加班也會被店長「先斬後奏」的預先安排,才來告訴我。
等到我收到通知,已經很難拒絕了。
▎靈感來自放空:換個時段就能解決問題?
某天冥想時,腦袋原本該是空白的,但卻一直在回想:
「今天到底為什麼又沒完成清單?」
就在那個時刻,腦中突然冒出一句話:
「既然知道哪段時間容易被打擾,那就把重要任務排在不會被打擾的時段。」
我頓時清醒。
這不就跟《時間留白》和《把時間買回來》提到的概念一樣嗎?
「在高能量的時段處理高產值的任務,才是最聰明的安排。」
▎回顧自己,發現問題其實早已埋下
我開始誠實地盤點這陣子的壞習慣:
1. 太晚睡,導致精神差、起不來。
2. 把太多任務塞在同一個時段,壓力大。
3. 任務清單開太多,給自己無形壓力。
4. 不擅長拒絕,總是硬接下不屬於我的責任。
這些習慣的累積,就像在自己腳下埋了好幾顆地雷,一踩就爆,然後又繼續默默埋新的地雷,重複惡性循環。
▎開始調整生活節奏
我回想過去什麼時候是自己最有精神的時段,開始做出一點調整:
1. 早上 8 點起床,提早進入任務狀態。
2. 把高耗能的工作排在上午處理。
3. 上班空檔處理簡單任務,提升完成感。
4. 限制一天只處理三件重要的事。
5. 晚上只處理輕任務,幫助大腦放鬆。
6. 睡前設定提醒,強迫自己 12 點前上床。
7. 當內心抗拒、不喜歡的事出現時,學會說「不」。
我也把這些原則寫下來,貼在電腦桌、手機待辦清單裡,讓自己每天都能看見、慢慢內化。
當然,有時會遇到突發狀況,像出遊、家人聚會等。但只要你知道大方向不變,調整一下節奏就好,不必讓臨時的改變打亂整天的心情。
▎結語:一邊行動,一邊修正
不要等到規劃完美才開始行動,也不要在事情沒照計畫走時就懊悔。真正有用的策略,往往是在一邊執行一邊優化的過程中誕生。
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不需要完美,只需要「持續」。持續去調整、去優化,最後你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生活。
▎問問題:
1. 最近你也有被打亂生活節奏的時候嗎?
2. 你是怎麼調整回來的?
3. 看完這篇,你有想到什麼新的做法嗎?
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分享,讓我們一起交流,一起練習打造自己理想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