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街是台南的美食街之一,跟赤崁樓連結在一起,也能延伸到海安路,在這一區,只要是喊得出名號的台南小吃美食,舉凡鱔魚意麵、牛肉湯、碗粿、青草茶等,這裡幾乎都找的到。
然而這一次吸引我的,倒不是台南在地小吃,而是來自嘉義的砂鍋魚頭。
我做了點調查,才知道原來傳統的砂鍋魚頭是浙江菜,叫做砂鍋魚頭豆腐,作法是把半顆鰱魚的頭煎過之後,再用豆腐、青菜去燉出味。相傳是乾隆下江南玩到忘我,結果忘記吃飯,在一家小戶人家討食的時候,家裡人將家中剩餘的菜色加工而成。台灣這邊的砂鍋魚頭,據說最早是在嘉義水庫附近,是一種在地的家常菜,主要是水庫為了淨化水質,都會在在水庫裡飼養一些鏈魚來吃浮游生物。為了消化這些鏈魚,水庫附近的居民就發展出了這一套吃法。
台灣的做法是用各種青菜、豆腐皮、丸子去燉出湯頭,再加進炸過的草魚頭或鰱魚頭,放到砂鍋裡再燉煮一下,讓味道融合為一,等魚吸滿湯汁,就可以食用,這是最經典的砂鍋魚頭。
後來嘉義出現了一家林聰明砂鍋魚頭,他們的湯頭是用豬骨湯,比起傳統的蔬菜湯頭,林聰明的湯底非常濃郁,也非常受大眾喜歡。也因為他們,砂鍋魚頭的名氣便開始廣為人知。
雖然砂鍋魚頭的主角是魚頭,不過有人也說其實重點是在那些吸滿湯汁的豆腐皮,因為吸飽魚湯的豆腐皮,其美味並不會輸給魚頭本身。
國華街裡面也是有一間砂鍋魚頭,他的做法是比較偏傳統,以大量的白菜與其他蔬菜熬制湯頭,最後再加些冰糖點味。
這一家店很受台南當地居名的歡迎,我自己也感興趣了許久,今天趁還有座位,趕緊來好好的吃一頓。但因為砂鍋魚頭都是兩人份起跳,我只好點可以一人獨食的砂鍋魚肉。
端上來的砂鍋內容看起來挺有份量,裡放了滿滿的蔬菜,還有豆腐、豆腐皮、木耳、小魚丸等等,底下還藏了一塊不小塊的魚肉,一個男生光吃這樣一鍋就有飽足感。如果食量大一點,還可以加點一碗瓜仔肉肉燥飯。

一人份砂鍋魚肉
先喝點菜湯,味道給我的感覺:平淡樸實,不像很多小吃多以味道的衝擊去敲打味蕾。這道菜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家裡簡單煮食,平淡,單純,但也是有滋有味。
這樣的滋味讓我想起農村時代的童年,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奶奶總是想方設法,用簡單的食材煮出一鍋溫暖又營養的菜湯,那身影依然想念。
這味道,就只是蔬菜花時間慢慢燉出來的清湯,沒有放進太多的化學調味料,但這樣的單純在現在反而難得。浸泡在湯裡的魚肉經過油炸,外酥內軟,也幫菜湯添一點油脂。這裡建議最好等它吸飽了菜湯後再吃,這樣就比較不會乾柴,也可以吃到魚的軟嫩跟湯的鮮味。
再吃一口瓜仔肉肉燥飯,這肉燥是以瘦肉為主,不會有油膩感。瓜仔肉吃起來甜鹹,但味道比較重,剛好可以用蔬菜湯頭的清甜來中和。

瓜仔肉肉燥飯
我一邊品嚐鍋裡的食物,一邊聽著老闆和其他客人聊天,才知道原來他過去是開餐館的,因此對於食材的原味與處理方式格外講究。
此時我才發現湯裡嚐不出味精,舌頭上沒有吃味精時會出現的微微乾渴。我還特別跟老闆詢問。老闆回我說就是靠大量蔬菜燉出甜味,光燉出這一鍋的清甜就很耗時間,頂多就是加點冰糖去帶出味道,但沒有味精,因此對味精敏感的人也可以安心吃。
其實店裡在早期還有另外一個招牌:栗子紅燒雞腿,這道菜很像辦桌的燒雞腿,不過老闆說這道菜做法很搞剛,在他們還在另外一家店的時候,就已經是限量發售,而現在就是專心做砂鍋魚頭。這道菜已經是這家店菜單上的殘篇絕響了。
店裡還有賣不含魚肉的砂鍋菜,這個我很喜歡。他們的砂鍋菜很適合二創。我個人經常買回去之後,再加入自己喜歡的魚肉或者肉片,清淡的湯底很適合在台南吃,而且蔬菜滿滿,媽媽都不會操心(笑)。
雖說砂鍋魚肉是一人份,但份量我覺得也足夠兩個人一起分食。畢竟國華街還有那麼多美食,若一下子就被這一鍋砂鍋魚頭擺平了肚子,那豈不是對不起這滿街的美食誘惑了。當然,你也可以多來幾次。
如果來到國華街,想要吃點清淡的美食,跟很多的蔬菜,這裡倒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