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10月的熊野號
熊野號(IJN Kumano)是日本帝國海軍四艘最上級重型巡洋艦之一,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她的名字取自日本中部本州島的熊野川紀伊半島。最上級艦艇被建造為「輕型巡洋艦」(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配備五門三聯裝 6.1 英寸雙用途炮。對於輕型巡洋艦來說,她們的體型異常龐大,主砲的砲座設計用於快速重新安裝雙聯 8 英寸火砲。1937年,所有四艘船都以這種方式「改裝」為重型巡洋艦。 熊野號在太平洋戰爭中參與了多次戰鬥,直到1944年11月,在菲律賓三描禮士省聖克魯斯進行維修時,被第 38 特遣艦隊的艦載飛機擊沉。
▪︎船艦數據
排水量:12,000噸(標準)
長:200.6米
寬:20.2米
吃水:5.9米
動力:153698馬力
裝置:4台衝動式單齒輪蒸汽渦輪機、10 × Kampon鍋爐、4 × 軸
航速:35.36 節
航程:8000 海浬/14 節 編製:874(竣工時)人 1094(1944年10月) 人
武器:(完工時)5 × 60口徑三年式15.5cm三連裝砲;4 × 40口徑八九式12.7cm連裝高角砲(A1改1型砲塔);4 × 雙聯裝九六式25mm機砲;2 × 雙聯裝保式13.2mm機槍;4 × 90式1型61cm三聯裝魚雷發射管(配以 8年式61cm魚雷×18)
(1944年10月最終版)5 × 50口徑三年式2號20cm連裝砲(E2型砲塔);4 × 40口徑八九式12.7cm連裝高角砲(A1改1型砲塔);8 × 三聯裝九六式25mm機砲;4 × 雙聯裝九六式25mm機砲;24 × 單裝九六式25mm機砲;4 × 90式1型(改)61cm三聯裝魚雷發射管(搭配 九三式1型改3 61cm魚雷×24)
裝甲:側舷100mm,彈藥庫140mm,甲板35~60mm 艦載機:3 x 水上偵察機 其它:2 x 水上飛機彈射器

改裝前的熊野
|背景和設計
最上級巡洋艦是根據 Maru-1 海軍軍備補充計劃建造的,其設計符合《華盛頓海軍條約》允許的最大限度,並採用了最新技術。因此,選擇了雙重用途(DP)15.5 公分/60 第三型艦炮作為主砲,該艦砲位於五個三聯裝砲塔中,仰角可達 55°。這是日本第一艘配備三聯裝砲塔的巡洋艦。次要武器包括四座雙聯裝砲塔中八門 12.7 公分/40 八九式艦炮,以及四座旋轉四聯裝砲架中 24 枚九三式長矛魚雷。 為了減輕重量,採用了電焊,上層建築也採用了鋁,並採用了單一煙囪。新型脈衝齒輪渦輪引擎驅動四軸三葉螺旋槳,最高時速可達35節(65公里/小時;40英里/小時),比大多數當代巡洋艦的設計都要好。最上級採用雙平衡舵,而不是先前日本巡洋艦設計的單舵。 該級艦從一開始就被設計為升級為重型巡洋艦,其主砲被雙砲塔中的 20 公分/50 第三型艦砲取代。 然而,在1935年的初次試航中,最上號和三隈號由於設備未經測試以及焊接缺陷而出現技術問題,而且在惡劣天氣下也存在頭重腳輕和穩定性問題。這兩艘船以及尚未完工的姊妹艦熊野號和鈴谷號都經歷了全面且耗資巨大的重建計畫。重建後,該設計以其極高的速度、裝甲防護和重型武器裝備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最好的設計之一。

碧藍航線 熊野
|服役生涯
▪︎早期職業生涯
熊野號於1934年4月4日在神戶川崎造船廠安置龍骨,1936年10月15日下水,1937年10月31日完工。她的第一任艦長是西村祥二,他監督了船的完工並一直擔任艦長直到1939年5月,儘管她幾乎立即在吳海軍工廠進行了改裝,但直到1939年10月才改造完畢。她的第一位作戰指揮官是有馬馨艦長,從1939年11月15日至1940年10月15日任職。從1941年7月16日起,熊野號與她的姊妹艦最上號、三隈號和鈴谷號一起成為第七戰隊的一部分,並以海南為基地,支援日本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第二次世界大戰
珍珠港事件時,熊野號是井上重義海軍中將指揮的日本海軍第四艦隊的旗艦,並作為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指揮的第一南方徵討艦隊的一部分,負責掩護日軍入侵馬來亞,為在新加坡、北大年和哥打巴魯登陸的日軍提供近距離支援。 1941年12月9日,日本潛艦 I-65 報告發現英國皇家海軍 Z 艦隊(英國皇家海軍戰艦威爾斯親王號、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和護航驅逐艦)。輕型巡洋艦 「川內號」收到了該報告,並將訊息轉發給了位於「鳥海號」上的海軍大將小澤。然而,由於接收效果不佳,該訊息又花了90分鐘解碼。此外,I-65 關於 Z 艦隊航向的報告是不正確的。兩架來自鈴谷和熊野的愛知 E13A-1水上飛機試圖追蹤 Z 艦隊,但都因缺乏燃料而被迫迫降。只有鈴谷的偵察機船員獲救。第二天,Z 艦隊被來自印度支那第 22 航空艦隊的魚雷轟炸機擊潰。
1941年12月,熊野與鈴谷一起負責入侵砂勞越,掩護日軍在美里登陸。1941年12月底至3月中旬,她從金蘭灣的基地出發,與鈴谷號一起出擊,掩護在阿南巴斯島、興樓島、巨港和班卡島、蘇門答臘島的薩邦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爪哇島的部隊登陸。熊野號也參與了1942年3月20日奪取印度洋安達曼群島的行動。 1942年4月6日,在印度洋空襲中,熊野號和鈴谷號與驅逐艦白雲號一起擊沉了英國輪船Silksworth(4921噸)、Autolycus(7621噸)、Malda(9066噸)和Shinkuang( 2441噸)以及美國出口航線的一艘貨輪(4986)。然而,來自熊野號的其中一架 E8N 水上飛機被駐紮在印度克塔克的英國皇家空軍第 5 中隊的一架柯蒂斯 P-36 鷹式戰鬥機擊傷。熊野號撤回日本,4月27日抵達吳海軍工廠。5月26日,她抵達關島,加入第七戰隊(田中賴三海軍少將)下屬中途島入侵運輸隊的護航艦隊。

碧藍航線 熊野 同人創作
中途島戰役期間,6月5日,熊野號上的瞭望員發現了浮出水面的美國海軍潛艇「海鱸魚號」,熊野號發出信號同時轉向 45 度以避開可能的魚雷。熊野號和鈴谷號正確轉彎,但隊中的第三艘船三隈號錯誤地轉彎了 90 度。這一失誤導致三隈號與最上號發生碰撞。熊野號於6月23日返回吳市。7月17日,熊野號和鈴谷號奉命為日本入侵緬甸提供支援,並於7月29日躲過了荷蘭皇家海軍潛艇 O-23 號在馬來亞霹靂州以西發射的六枚魚雷。8月,熊野號和鈴谷號被重新分配到支援瓜達爾卡納爾島的增援部隊。在8月24日的東所羅門群島戰役中,熊野號未參加戰鬥就逃脫並安全返回特魯克。然而,9月14日,她在所羅門群島北部遭到十架美國陸軍航空隊 B-17 飛行堡壘轟炸機的襲擊,並受到輕微損壞。在10月26日的聖克魯斯戰役中,她為南雲海軍上將的航空母艦打擊部隊提供支援,但沒有參與任何戰鬥。她於11月7日返回吳市,經過小修後,於12月4日滿載部隊和物資返回拉包爾。1943年2月中旬,這艘巡洋艦繼續在該地區執行巡邏和快速運輸任務。

碧藍航線 熊野 同人創作
6月6日,熊野號返回吳海軍工廠,安裝了 21 式雷達,其雙聯 13 毫米機槍被兩挺三聯裝 96 式高射砲取代。6月25日,她帶著另一批部隊和物資返回拉包爾。7月18日,熊野號與鳥海號和川內號一起護送「東京急行運輸任務」,但在科隆班加拉附近遭到來自瓜達爾卡納爾島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格魯曼 TBF 復仇者魚雷轟炸機的襲擊。攻擊損壞了熊野號的後船體,她在拉包爾由修理船山彥丸號進行緊急維修,在特魯克由修理船明石號進行緊急維修,但最終不得不在9月2日至11月3日撤回吳市進行適當的維修。她在年底前一直駐紮在特魯克,1944年1月和2月駐紮在帛琉,3月至5月中旬駐紮在新加坡。在新加坡,又增加了八門單裝九六式火砲。從五月下旬到六月,熊野號駐紮在塔威塔威。在菲律賓海戰役中,1944年6月20日,她遭到美國航空母艦邦克山號、蒙特婁號和卡伯特號艦載機的攻擊。這次行動中,航空母艦「飛鷹號」被擊沉,戰艦「榛名號」嚴重受損。6月25日,熊野號返回吳市,並安裝了十三式和二十二式雷達,以及更多的九六式防空砲。她於7月8日出發,攜帶增援部隊和補給前往新加坡,並於7月16日抵達。 1944年10月25日,熊野號作為日本中央部隊的一員參加了薩馬島海戰。她被美國驅逐艦約翰斯頓號發射的一枚 Mk 15 魚雷擊中,船頭被炸飛。當熊野號駛向聖貝納迪諾海峽時,還遭到了空襲並受到輕微損壞。第二天,即10月26日,熊野號在錫布延海遭到美國漢考克號航空母艦出擊的飛機的襲擊,並被三枚 500 磅(227公斤)炸彈擊中。她倖存下來並航行到馬尼拉灣修理船頭和所有四個鍋爐。當她仍在維修時,她於10月29日遭到第 38 特遣艦隊艦載飛機的襲擊。

1944年10月26日,熊野號遭受攻擊
她於11月4日恢復服役,從馬尼拉出發前往台灣,作為 Ma-Ta 31 護航隊的一部分。1944年11月6日,在呂宋島博利瑙角附近,該護航隊遭到美國潛艇狼群的襲擊,該狼群由蝙蝠魚號、犁頭魚號、鯛魚號、拉頓魚號和鰩魚號組成。 美國潛艇總共向護航隊發射了 23 枚魚雷,其中兩枚擊中了熊野號。在上述美國潛水艇中,鰩魚號對熊野號造成的破壞最為嚴重。第一次爆炸摧毀了她最近更換的船頭,第二次撞擊損壞了她的右舷發動機艙,導致四個發動機艙全部進水。她船體側傾 11 度並失去操縱。19:30,她被貨船Doryo Maru拖往達索爾灣,然後從那裡轉移到呂宋島三描禮士省的聖克魯斯。 11月25日,熊野號在聖克魯斯進行維修時,遭到美國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出擊的飛機攻擊。她被五枚魚雷和四枚 500 磅(230公斤)炸彈擊中,並於15:15翻覆並沉入約31公尺(102英尺)深的水中。當時,船上有497名船員(包括船長仁見宗一郎和執行官船長真田裕二)隨船失踪,另有636人獲救。1945年1月20日,她被從海軍名單上除名。 熊野號歷經三次重大損傷歸來繼續戰鬥,直到第四次戰鬥時被擊沉,據報道,美國海軍上將哈爾西知道熊野的故事後曾說過,「如果有一艘日本船讓我感到遺憾,那就是熊野號」。

碧藍航線 熊野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